中共南充市委政研室課題組
這是一串特別讓人矚目的成績:先后斬獲“中國有機食品第一縣” “全國綠化模范縣” “CCTV年度品牌城市” “忠義文化之鄉” “四川鄉村旅游示范縣” “四川十大宜居城市” “全省法治縣先進單位” “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殊榮,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多次名列全省丘區縣前茅,群眾集訪上訪量持續走低……
這就是四川省西充縣,一個正在向生態強縣目標加速沖刺的西部生態經濟大縣。
從典型的被稱為“苕國”的丘區落后農業縣,一躍成為丘區縣域特色發展的排頭兵,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西充的嬗變?
立足自身優勢謀劃特色發展
創新縣域治理、加快底部崛起,前提在于找準發展思路。必須準確把握趨勢,立足自身優勢,前瞻定位、科學謀劃,在比較研判中明晰思路,彰顯特色發展
——始終緊扣“綠色崛起”主題。作為欠發達農業縣,西充發展的本底在生態,西充超越的基石在產業。揚長避短,借勢生力,走品牌化、產業化、高端化的路徑,在激烈競爭中搶占領先優勢,實現高起點趕超目標。
——堅持“生態經濟強縣”統攬。按照“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將生態優勢演變為經濟優勢”的思路,以建設“中國西部有機食品第一縣”為統攬,聯動推進以有機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特色的新型工業、以鄉村旅游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實現資源相互支撐、產業相互融合、品牌相互映襯、效益相互促進的生態經濟“疊加效應”,打造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升級版”。
——構筑“中國西部綠谷”品牌。全方位提升生態文明的覆蓋領域、發展層次和人文內涵,努力打造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產業體系、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消費文化為一體的“中國西部綠谷”,塑造“生態西充·西部綠谷”的知名品牌,持續提升縣域美譽度和影響力,成就生態文明建設的“西充樣板”。
借助優勢高端切入培育產業
創新縣域治理、加快底部崛起,關鍵在于明晰著力方向。必須立足產業基礎,借助優勢條件,堅持高端切入,強化龍頭帶動,培育產業優勢,提升經濟實力
——充分發揮有機農業的牽引作用。通過有機農業帶動現代農業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形成了“一線引領(國道212線)、兩翼齊飛(西充—太平路、西充—蓮池路)、三片共促(古樓香桃、鳳和柑桔、槐樹禽蛋)、四業并舉(畜禽、糧油、水果、蔬菜)”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建成高產糧油、特色果蔬等優勢農產品基地35萬畝,5大類、92個品種通過有機認證,有機農業覆蓋面達30%以上,規模穩居西部第一。培育龍興、百科、明和、星河科技等省市農業龍頭企業24家。打造“百科牛奶豬” “航粒香米”等知名農產品品牌12個,“西充二荊條” “充國香桃”“西鳳臍橙” “西充黃心苕”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在京、滬、穗等國內一線城市建設營銷旗艦店8家,產品在港澳臺、東南亞和日韓等地熱銷。
——持續增強新型工業的支撐實力。依托有機農業品牌優勢,堅持“食品主導、集群集約,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思路,著力打造食品加工、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新型工業集群。規劃建設15平方公里的多扶食品工業園,成功列入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江蘇曠達、通光光纜等43戶企業入駐園區,食品加工、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廣東星河生物科技建成西南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綺香紗絲業成為國內最大的絲綢全產業鏈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東南亞;天盛“竹娃娃”獲得“四川著名商標”稱號。
——努力激活文化旅游的擴展基因。圍繞建設“五谷支撐、百里環繞”的全國鄉村旅游目的地總目標,與中國規劃設計院、中央電視臺等高端平臺合作,以創建“中國國際微電影創作拍攝基地”為主抓手,規劃建設50平方公里影視文化產業園、多福古鎮等項目,青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張瀾故居4A級旅游景區、中國有機生態循環第一村等旅游景區已具雛形。近三年,西充縣旅游收入年均增長35%以上,成功創建為“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縣”。
統籌謀劃破解基礎設施瓶頸
創新縣域治理、加快底部崛起,重點在于改善基礎條件。必須立足現實需要,堅持適度超前,注重推進策略,加強統籌謀劃,調動各方力量,破解瓶頸制約
——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集中打造縣城主城核和北部新城現代田園城市樣板極、多扶產城互動示范極、九龍湖休閑旅游增長極,80平方公里生態田園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3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功能、生產功能、消費功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以中心城鎮為重點,加快多扶、義興、太平等交通樞紐型、產業集聚型、商貿流通型特色城鎮建設,全縣城鎮化率達32.6%。高標準建成鳳鳴雙龍橋、義興書房山、蓮池靈寶宮等“產村融合型” “農村社區型”新農村綜合體3個,鳳鳴雙龍橋村躋身“全國1000個美麗鄉村”。
——著力打造次級交通樞紐。廣南、成德南、巴南3條高速建成通車,遂西、綿西高速加快建設,境內高速里程達127公里,加快南(充)西(充)快速通道、射(洪)蓬(安)公路立項建設,縣域經濟發展“大動脈”搭建完成。五年累計建成通鄉通村公路1283公里,境內旅游快速通道、鄉鎮環線通道全面形成。
——深入實施生態工程建設。九龍潭水庫、升鐘灌區二期等國省重大水利項目快速推進,整治病險水庫40座、建設供水渠(管)系1220公里,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保障體系逐步成熟。加強虹溪河和象溪河“兩河”、九龍湖和青龍湖“兩湖”生態濕地保護,全面完成46個場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造。深入實施“四大綠色工程”,建成城市生態濕地公園2個、森林公園3個,森林覆蓋率達41.7%,成功創建為全國綠化模范縣。
創新社會管理形成優序良俗
創新縣域治理、加快底部崛起,要害在于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德法共濟,依托法治力量,強化道德引領,弘揚社會正氣,匡正社會風氣,形成優序良俗
——堅持以法立威。在全省率先開展“依法治縣”活動,行政審批、收費、執法“三大行為”和社會治安、信訪、市場經濟“三大秩序”有效規范,先后榮獲“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全省首批“法治縣先進單位”稱號。
——堅持以德育人。圍繞打造“中國(紀信)忠義文化之鄉”目標,在全社會倡樹新風正氣,大力弘揚“誠信、包容、奮進”的新時代西充精神,涌現出“全國敬老好兒女”趙鳳林、全國優秀人民警察胥德剛、南充市道德模范王小玉等一批先進典型。
——堅持以心聯心。深入開展黨員干部“進村入戶、問情聯心”活動,黨員干部紛紛走出機關大院,深入田野鄉間,幫助群眾解決道路、水利、廣播等現實難題。扎實開展關愛“空巢老人”行動,推行鄉村醫生上門巡診制度,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增進民生福祉夯實執政根基
創新縣域治理、加快底部崛起,根本在于夯實執政根基。必須踐行為民宗旨,立足群眾需要,堅持問題導向,持續增加供給,紓解民生難題,增進民生福祉
——加大公共產品供給。五年累計投入35.6億元,實施民生項目220個。新建張瀾職業技術學校、張瀾學校等各類學校13所,維修改造農村學校69所;新建縣人民醫院綜合樓、多扶新區分院,新改建城鄉醫院49所、村衛生室582所,有效解決了“大班額” “就醫難”等問題。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36個,群眾文化需求有效解決。
——真情幫扶貧弱群體。三年來累計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6157套,改造棚戶區8萬平方米、農村危房9740戶,基本實現“居者有其屋”。深入實施“十大惠殘工程”,出臺對一、二等殘疾人實行定期體檢、代繳基本醫保費用等特惠政策,縣財政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實施腦癱兒童、聾啞兒童救助、人工耳蝸植入等項目,300余戶家庭受益。
培育風清氣正執政生態
創新縣域治理、加快底部崛起,核心在于提升治理能力。必須創新選人用人機制,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培育風清氣正的執政生態,鍛造敢作善成的執政團隊
——公平公正選拔干部。不斷拓寬干部選拔渠道,從普通工人農民、大學生村官和村(社區)黨支部書記中考錄公務員6名。努力改進干部推薦方式,按照“兩公開一公示兩審核”的程序推薦科級領導干部后備人選。創新干部選拔方式,近三年面向社會公開選拔科級領導干部43名,跨部門、跨行業輪崗交流中層干部330余人。
——多措并舉淬煉干部。實行科級干部擬提拔對象候任制,鼓勵新提拔干部投身到信訪維穩、項目攻堅、援邊援藏等一線鍛煉,輸送了130余人次到甘孜、阿壩等地掛職鍛煉。深入實施“優秀年輕干部遞進培養計劃”,近三年舉辦專題培訓班34期,培訓干部4195人次,選派了469名領導干部到中央黨校、北大、浙大學習深造。
——嚴格要求管理干部。改進干部政績考核評價辦法,建立分層評價機制,將領導評價和黨員群眾測評有機結合;強化考核結果運用,開展優秀黨委書記、局長評選活動;強力整治領導干部作風中存在的“十大問題”,構建了班子運行、干部監督、財政資金審批管理等19項長效機制。在市委年度考評中,縣委班子綜合優秀率、選人用人滿意度、黨風廉政建設社會滿意度三項指標均列全市第一。
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戰略目標,西充縣在縣域治理方面的探索實踐,是對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的科學回應和認真實踐。我們相信,西充將在縣域發展中創造更多“樣本”,為加速底部崛起、實現全面小康做出更大貢獻。
(課題組成員:張燈 蘇長龍 康紹君 何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