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宏



深化農村金融改革
實現縣級農商行全覆蓋
按照國務院有關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部署,持之以恒地推動全市10家農村信用社以縣為單位改制組建農村商業銀行。2010年全省首家縣級農商銀行在宜賓長寧縣開業,至2013年底已開業6家,最后4家已獲批籌建,今年將全部開業,率先在全省構建起典型的“縣級農商行全覆蓋”模式,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健全公司治理,是有效服務縣域經濟的機制保障。通過改革,根據縣級農商行的業務規模、治理需求,建立起了簡潔、適用的公司治理架構。章程作為公司“內部憲法”的作用逐步發揮,打破了農信社期間章程被束之高閣的情形,通過逐機構指導制定、完善章程,厘清“三會一層”職責界限,明確議事、決策和信息披露等機制,逐步形成了照“章”辦事、以“程”為據的經營管理文化。通過合理設置董、監事會席位,科學選配董、監事成員,特別優選獨立董事,董、監事會的履職水平得以提升。通過理順溝通、協調和聯系機制,明確各項工作職責、流程,強化監督制衡和履職盡責,尤其強調各環節的法定程序,“三會一層”運行的規范性、合法性、有效性大幅提高。
——優化股權結構,是增強服務縣域經濟能力的資本保障。在改革過程中,堅持從結構設計入手,不斷增強縣級農商銀行資本實力。一方面法人股比例顯著提升,自然人股減少。企業法人持股總額比2009年改革之初翻了近8倍,持股占比由16.22%升至39.91%。另一方面,股本來源多元化,投資入股農商銀行股東的行業分布、地域分布更加廣泛。從行業分布看,涉農企業股東占到了法人股總戶數和總股本的45.22%、37.28%,其中不乏省、市農業產業化農頭企業。從法人股東地域分布看,以本市為主、外地為輔。經過股份制改造,縣級農商銀行的資本實力顯著增強。全市農商銀行資本凈額比2009年改制之初增加5倍多,平均資本充足率13.62%,各行資本充足率均在11%以上。隨著資本實力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大幅提升,縣級農商銀行的信貸能量得以更大釋放,有效地支持了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融資需求。
——堅守市場定位,是堅持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在改革過程中,堅持引導農商銀行“改制不改姓”,堅持服務“三農”、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不動搖,“支農主力軍”和“地方金融生力軍”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強化。首先,在治理架構上傾向“三農”,在遴選股東時積極引入認同服務“三農”戰略、追求長期投資價值的民營資本,優先動員本地涉農企業、種養大戶投資入股;積極引入涉農背景的董事,增設“三農”委員會,加強了服務“三農”經濟發展的制度性設計。其次,在資金運用上傾斜“三農”。結合地方經濟特點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積極推進支農“三大工程”建設,主動配合地方政府銀企項目對接等經濟活動,連續多年實現涉農貸款“兩個不低于”目標。堅持市場定位,也使縣級農商銀行的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強, 10家縣級農商行資產、負債總規模居全市銀行同業首位。
——嚴格風險管理,是增強對縣域金融支持的可持續保障。以改制為契機,督促縣級農商銀行推進“流程銀行”建設,對原有業務和流程進行系統化梳理,確立了更高效、更適宜于縣域經濟實情的管理模式和支持流程。通過構建董事會領導下的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的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逐步建立信用風險垂直化、市場風險集中化、操作風險與合規風險層次化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重點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業務發展勢頭穩健向好。截至8月末,10家農商銀行存款、貸款均比年初增長11%以上,以占全市28.24%的存款份額,支撐了全市31.27%的貸款份額,2家縣級農商行躋身全省16家資產規模超百億的縣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風險防控能力和風險抵補能力顯著提升,有效地防止發生流動性、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
推動銀行下縣入鄉
將普惠制金融落到實處
——強化縣域信貸投放,確??偭砍掷m增長。督促銀行業機構增強服務縣域經濟的意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拓展資金來源,加強對縣域企業生產、加工和流通各環節的有效信貸投放,重點支持列入國家、政府推廣計劃的科技成果轉化、高科技項目和現代農業項目,支持縣域批零市場、倉儲物流設施、連鎖零售等服務設施建設,主動與地方政府統籌城鄉、扶持農業現代化的政策互動,持續加大對縣域新型經濟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督促縣域銀行機構持續提高存貸比,切實落實當年新增存款的60%投放于當地的政策。引導銀行機構下沉網點,優化區縣、鄉鎮網點布局,改善金基層金融服務設施。鼓勵市級機構下放貸款審批權限,主動調整信貸結構,將信貸資源傾向投放到縣域。
——強化產品服務創新,提升縣域金融服務水平。針對各地經濟、行業、企業的特點,結合實際積極研究、設計不同種類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信貸授信、審批機制,探索符合縣域產業發展需求特點的產品和服務。積極應用信貸業務新技術,加快在縣域地區推廣應用小貸、微貸技術。推動發展產業鏈融資,增強銀行信貸資金對縣域經濟鏈條、產業群體的輻射能力。引導創新服務機制,推廣以機具設備、運輸工具、倉儲、水域灘涂養殖權、土地流轉經營權等為標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增強金融服務可獲得性。同時,督促提高縣域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推行“陽光信貸”、“陽光服務”,杜絕不規范經營,暢通金融消費者訴求渠道,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堅持增強服務主動性,持續開展好金融知識進萬家、送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進企業入社區、進村入戶,提高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的有效性。
——強化服務機制建設,推進縣域普惠金融。“三農”經濟是縣域經濟的重要基礎。通過督促銀行業機構建立支農服務考評體系,結合實際合理設定監測指標,提高“三農”服務在銀行績效考核體系的考核權重,建立起科學合理、匹配有效的涉農績效考核體系。要求通過優化流程、簡化手續、增設服務承諾等,對涉農貸款實行差別化授權管理,加強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資信評定、檔案建立工作,適度提高信用貸款額度。在堅持風險定價原則的基礎上,實施涉農貸款差異化管理,體現惠農政策,適度提高對涉農貸款不良貸款比率的容忍度。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偏遠鄉鎮、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成果,大力推進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工程,持續向行政村延伸服務,積極開展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采取定時定點服務、自助服務終端等提供簡易便民金融服務,提升服務滿意度。
加強分類監管引導
推進服務特色化多元化
——加強分類監管,增強服務針對性。督促農業發展銀行堅持政策性銀行職能定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金融服務要求,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保障糧油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并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開展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貸款業務。鼓勵大型銀行根據縣域市場變化優化金融服務、優化發展戰略,穩定現有縣域網點,拓展鄉鎮服務網點,發揮網點聯結城鄉的協同效應。深入推進郵儲銀行縣級支行、二類支行的改革及網點跨區域調整,堅持總量控制,網點到鄉、服務到戶,擴大郵政金融服務的覆蓋面。督促農村商業銀行在全面完成改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實力。穩步培育和發展村鎮銀行,堅持“支農支小、服務社區”的市場定位,深化以縣域為發展“根據地”的理念,有序推進縣域、小微企業集中區實現村鎮銀行全覆蓋。
——加強導向監管,明確發展目標。通過加強對銀行業機構信貸投向監管,引導機構創新產品,對在縣域、鄉鎮、老少邊窮地區新設立機構網點開辟“綠色通道”。以市場準入監管撬動金融服務方向,將機構完成支農支小目標任務、服務實體經濟以及民生金融服務的情況,作為重要監管評價內容,與機構準入、監管評級掛鉤。將縣域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落實情況,作為市、縣及其以下機構新任高級管理人員的準入審核、已任高級管理人員的履職考核的重要內容,對于未按監管導向行事的人員,提出職位調整建議。堅持縣域銀行業機構、農商銀行、村鎮銀行的信貸支農承諾制度,將其作為市場準入的核準要件。建立監測預警制度,加強對相關機構的動態監測、考核,并采取發送監管意見、約見高級管理人員談話等監管措施,保證其經營不偏向。
——加強多方溝通,形成發展合力。通過深入調研,積極加強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爭取地方政府對監管政策、銀行發展策略的支持。整合監管資源和金融資源,與地方政府充分磋商,探索以縣域為單位制訂“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方案”,以縣級政府為主導配套一攬子政策、措施、發展基金等,推動縣域金融機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形成多方支持、合作共贏的縣域經濟金融發展新格局。積極推動組建政府出資為主的縣域融資性擔保機構,支持其他融資性擔保機構為縣域經濟主體、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引導有實力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努力化解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抵押難”“擔保難”等問題。
(作者系中國銀監會宜賓監管分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