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一個人內心的愿望、渴望,是永遠的孜孜以求。2002年我回到了蘇州十中,如今已經走過12年。那似乎是一個夢,一個我的學校之夢。
我的家有中國味
當年我回到學校,心中只有一個愿望,把蘇州十中這所百年老校辦成像同里、周莊那樣的洋溢著吳文化氣息的地方。十中是我國近現代史上最早的女校之一,十中的校園幾乎記錄著近現代教育的整個歷程。我們改造校園用了整整5年時間,不砍樹、不拆房,明清的、民國的建筑要保護,上世紀50到80年代的建筑也盡量不拆,甚至那時的衛生間、自行車庫等等,作為歷史的一部分,能保留的我們也都保留了下來。我們將蘇州園林的意境化為校園的意境,一步一景,移步換景,不純粹是園林風景,還是學校的文化、歷史之風景。我們把百年的教育歷史,一些物質的、精神的痕跡,都化作氣息彌散在校園里,把校園當作一部書,是學生進入學校之后閱讀的第一部書。《人民教育》2008年第一期刊登了長篇通訊,把蘇州十中稱作“最中國”的學校,從此“最中國”便成為蘇州十中的代名詞。由于我們對校園的修舊如舊的保護與堅守,這個原蘇州織造署的舊址,于201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育與文化相得益彰,使學校散發出最中國的味道。
我的家人人平等
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不一樣,她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是孩子們也包括教師生命成長的地方。師生關系也不是單純的人與人的關系,更是生命呵護生命、生命培育生命的至親至圣的關系。在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的人,無論有多大的貢獻都一樣受到尊重。我們在初中部建了兩條長廊,一條鐫刻著蔡元培、楊絳、費孝通等名人校友回校演講的情形,另一條把一百多年來所有教職員工的名字,包括在校的、調離學校的,去世的、在世的,都按姓氏筆畫排列刻在墻上。現在,我們正在“聞道廊”二層100多米的廊道上,把建校108年來的所有學生的名字,按年代和班級的次序鐫刻在上面。瑞云樓下的玻璃房,來參觀的國外政要、專家在這兒小坐,學生們也會在這兒看書、休息、午餐。我們還將這樣的理念滲透在課堂中,努力讓學校的每一個細節都成為一種敘述,一種文化的浸潤。
我的家是個念想
家是人永遠不變的念想。假如一所學校能像家一樣讓人期盼、渴望,這所學校一定是充滿關愛、給人力量的學校,而蘇州十中正是這樣一所學校。有一個學生家里發生了變故,沒地方可去,班主任沈老師正在新婚期間,她把該生帶回家,早晨一起到校,傍晚再一起回家,是師生,又如母女。現在,校園里有許多紀念物,己巳亭是1928屆畢業生留下的,楊絳當年還參加過建亭勞動。何澤慧是我校1931年的畢業生,畢業前留下了刻著當年她們那一級的級訓“仁慈敏明”的石刻。她80多歲時來到校園,緊緊抱住那塊石刻樂呵呵地笑個不停。去年何澤慧的兒子又帶著他的一雙兒女來了,為心懷一個念想而來。近年來,蔡元培、貝時璋、竺可楨等的兒女,也都先后踏進十中的校園,同樣,他們也是為了一個念想而來。每年的12月31日下午,振華堂舉行“感恩、激勵、迎新”活動,四面八方的校友都會一同涌到振華堂與在校師生一起歡慶節日,都會出現讓老師們感動而流下熱淚的情景。
讓學生在校園里過一種完整的、真實的、日常的、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我的學校之夢。在這個“最中國”的學校,這個師生永遠的家園,踐行“本真、唯美、超然”的詩性教育,是我們十中師生夢中之美景。師生成就著學校的夢,同時學校也在成就著師生的夢。我們遇到了好時光,百年十中,歷史與現實,天時與地利,既如陽光又如月光,使我們的學校之夢繽紛又純凈,一片美好。
(柳袁照,蘇州市第十中學,215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