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Task板塊教學調查
《牛津高中英語》Task板塊主要由三個skills building和三個steps組成,這一板塊要求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的課堂活動來完成一項具體的任務。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內進行開放式任務型活動,通過聽、說、讀、寫等一系列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務,掌握聽、說、讀、寫綜合技能。該板塊集中體現了學生“在做中學英語(do to learn)的教學思想”,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認為Task板塊難以操作,學生也認為這一板塊學不到太多東西。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Task的三個技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英語教學著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特點,于是,一些教師認為該板塊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超出了學生的實際水平,缺乏可操作性,難度大,因而忽略了該板塊教學。其次,該部分所選材料覆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自身知識儲備都要有所保證,否則只能就書論書,教師講不透,學生學不通。再者,“聽、說、讀、寫”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出來的,有些教師急功近利,認為該板塊的教學與試卷中考查的內容尤其是高考的聯系不大,于是畫幾個詞組就算完成教學了。
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對目前Task板塊教學進行了反思和教學嘗試,基于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努力從學生的生活中收集教學素材,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力求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享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Task板塊教學分析
(一)教材設計分析
Task板塊編寫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設定的語言情境中,通過不同的方式或活動獲取語言信息,并綜合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完成預設的任務。因而,以單元話題為中心,每個單元都為學生設定一個明確的、學生感興趣又比較容易完成且較實用的任務。如做講座,講故事,提建議,找信息,制作海報,設計廣告,書寫信件,寫文學評論, 報道人物和事件等等,這些任務分布在8個模塊的各個單元。為能有效完成預設任務,教材又將每個任務細化為三個環節:(1)技能呈現與指導環節。即依據設定的語境與任務,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完成該任務所需的基礎技能,訓練方式以聽為主,強調相關信息的輸入,側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2)技能拓展與模仿環節。以小組合作活動方式為主線,主要通過閱讀和對話練習,發展學生的溝通能力,實現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3)技能提升與實踐環節。即學生通過參與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以寫為主要實踐方式,完成書信書寫、作品制作等任務。此環節強調相關信息的輸出。總之,從教材設計層面來看,三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互相滲透,共同作用于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二)教學設計分析
Task板塊旨在以任務的形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技能。教材呈現的教學內容較為繁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靈活合理地整合教材,用簡約的引導和操作將復雜的內容簡明化,在不影響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將教材大“洗課”。同時,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英語教學中的任務應有利于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因此,任務的設計一般應遵循5個原則:(1)任務應有明確的目的。(2)任務應具有真實意義。(3)任務應涉及信息的接收、處理和傳遞等過程。(4)學生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5)學生在完成任務后一般應呈現一個具體的成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Task板塊教學內容較為分散繁雜,教師普遍認為教學設計無從下手。通過不斷的教學嘗試和總結,筆者認為Task板塊教學亦可遵循一定的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三、Task板塊教學案例呈現
以下是筆者根據Task板塊教學設計流程對高一Module1 Unit1 Task——Reporting school activities 進行的一次教學嘗試。
1.確定任務,明確技能
Module 1 Unit1的單元話題為School life,圍繞這一話題,Task板塊要求學生掌握如何報道校園活動。根據教材安排,這一任務可被分解為三個關聯的小任務:
Task 1: To know the elements of a programme
Task 2: To learn to compare information
Task 3: To write an English notice
為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活動計劃及構成活動計劃的要素,在導入環節,筆者準備通過flash動畫呈現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一些活動圖片,并設計三個問題使學生明確完成一個活動計劃所需的技能。
Question 1:To make a school activity successful, what can we do?
Question 2:What does a programme include?
Question 3: How are they presented in a programme?
第一個問題,教師可導入A programmme is a plan of activities to be done or things to be achieved. 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學生通過瀏覽課本很容易就找到了,即:Date, Day, Time, Place, Activity。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這些活動計劃的基本要素是以縮略的形式體現的。
為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比較信息,筆者準備設計這樣一個環節:以英文展示出班級的課程表,同時,給出本周學校活動的安排表,讓學生去比較信息,得出自己所能參加的講座。這就帶出了兩個信息比較技能:reading all the information carefully以及make as many comparisons as possible.
2.整合教材,設計活動
教材在Skill building1中設計了兩段聽力練習,考慮到課時、課堂容量和教學環節的緊湊性,筆者選做了第一段聽力,并且把教材上的選擇題改為難度較大的填空題,在聽與寫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明確一份活動計劃應該含有的五要素。(如下圖所示)
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設計的教學活動要有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基于這一原則,在指導學生如何寫通知方面,筆者就采用了結合我校下周正好要與南京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校音樂節這一活動,寫了一則通知,幫助學生掌握寫通知的技能。
3.分工合作,完成任務
合作學習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應承擔具體的任務,通過合作最終完成共同的目標。筆者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方面,在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互補的前提下,把學生分成了8個小組,每組5個人。每組中英語水平較高、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較好的學生為組長,負責收發材料,分配任務,記錄討論結果,協調小組成員間關系,同時及時向老師反饋本組的活動情況。根據本單元Task板塊的寫作任務,筆者引導學生模擬剛才呈現的校音樂節的通知,為兩周后要舉行的校運動會擬一份英文通知。要求如下:
4. 評價過程,展示成果
過程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于學習能力發展的意義,學會自我評價的方法,并在學習中積極、有效地加以運用。因此,師生共同制定了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要求學生小組自評,在自評的基礎上再小組互評。評價的內容可包括版面、書寫、內容、格式、行文、篇章結構等。具體表格見下表:
這種客觀、公正、公平的評價方式形成了各個小組間“合作中競爭,競爭中合作”的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每組挑選出最佳作品在全班展示。最后,教師根據各組所得總分評出優勝獎,適當頒發一些小獎品以資鼓勵。
四、教學反思
Task板塊是一個要求學生在課堂內進行的開放式任務型活動的學習內容,設計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并以任務的形式,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為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應以簡明扼要的導入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任務,掌握完成任務所需的技巧。應聯系教學實際,合理、靈活地增刪、整合教材提供的教學任務。該板塊對教師設計教學活動,全面掌控課堂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此我們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此外,還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在出現問題時采用啟發的方式協助解決。當然,教師應全面了解活動的整體進展情況,以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整體的把握。
(楊霞芝,江蘇省太湖高級中學,214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