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布了《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4),對數十萬留學回國人員的數據進行分析。據統計,我國學成回國人員總數累計達144.42萬人,95%為80后、90后,獲得碩士學位的占到63%。
《藍皮書》主要展現了我國留學回國人才的特點、就業意愿及就業現狀。采集的數據來源于2013年留學服務中心辦理就業落戶的數據、國外學歷學位認證數據及留學服務中心設立在除我國西藏自治區以外的全國各分中心、學歷學位認證驗證機構所采集的數據。
據《藍皮書》數據顯示,在留學回國人員基本特征方面,我國留學回國人員年齡主要分布在22-34歲區間,占全部留學回國人員的95%,有接近七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年齡分布在22-26歲區間。獲得學士學位留學回國人員的平均年齡為25.53歲、碩士為26.63歲、博士為34.73歲。63%的留學回國人員具有碩士學位,30%為學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僅占6%。
留學回國人員的學科范圍雖廣,但很集中。留學回國人員所學專業以商科和社會科學類學科為主,集中在工商管理、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外國語言文學、藝術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學與工程、教育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這10個專業。
目前,中國留學生選擇的留學目的國分布在全球80個國家或地區,范圍較廣,但主要集中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烏克蘭、新西蘭和新加坡等國家。英國為接納中國高中和大學本科畢業生最多的國家,而美國是接納中國碩士畢業生最多的國家。
從中國留學生在出國留學的時間選擇上來看,47.31%的留學人員為國內本科畢業后選擇出國留學,而高中畢業后直接出國留學占33.48%,碩士畢業后出國留學的僅占5.59%,其余為大專或中專畢業后出國留學。所有留學回國人員的平均留學時間為3.59年,學士留學回國人員為4.41年、碩士留學回國人員為2.82年、博士留學回國人員為7.38年。接近85%的留學回國人員有海外工作經歷(含實習),平均工作時間為2.05年,博士留學回國人員為3.75年、碩士為1.48年,學士為2.87年。
就參與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留學回國就業意向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57.94%)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最受追棒的行業是金融業,其次是教育、信息和軟件服務等行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是最受青睞的就業機構類型,其次是民營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留學回國人員對就業機構類型沒有明顯的偏好。職業發展空間是留學回國人員選擇就業機構最優先考慮的要素,其次是就業地區和薪資福利。
據統計,改革開放至2013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305.86萬人,學成回國人員總數達144.42萬人。
41國留學生獻舞中國礦大國際文化節
2014年11月16日上午,由共青團中國礦業大學委員會主辦、國際學院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礦業大學國際文化節開幕式在南湖校區舉行。來自41個國家的大學生齊聚一堂,共同參與到歌舞秀及各國風情展環節中,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各國風采,進行文化交流。
本屆文化節,來自41個國家的留學生們帶著自己國家的國旗來到了舞臺上,和中國學生一起,以“歌舞秀”的形式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中國特色民族舞、相聲、太極拳表演、蒙古民族舞蹈、非洲嘻哈風格歌曲、樂隊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國家文化展示區人氣高漲。中國展區的猜燈謎,象棋切磋,制作香包,捏泥人,漢服展示,剪紙,書畫表演,茶道表演,包餃子,解九連環,竹圈套玩偶等充滿中國元素的環節吸引了大量中外學生參與。其他國家展區所展示的異域風情、民族美食、特色服裝等同樣吸引同學們紛紛駐足。
中國礦業大學國際文化節旨在促進各國學生交流,相互了解他國文化,促進中外學生共融,提升校園國際文化氛圍。繼開幕式后,礦大還將舉辦英語書寫比賽、語言學習交流體驗活動、留學生講壇等一系列活動。
(撰稿:劉瑩玉)
邯鄲企業家欲在美國投資開廠
解決中國留學生當地就業問題
記者_趙冰燃
2014年11月15日,邯鄲市東方明珠集團董事長苗文忠與美國堪薩斯州州長薩姆·布朗巴克率領的美國發展促進商會代表團,在河北省邯鄲市就東方明珠集團欲在美國堪薩斯州托皮卡市建設一家擁有60條生產線的膠原蛋白腸衣加工廠的計劃,舉行了簽約儀式。河北省長張慶偉、省外事辦主任楊全社、省發改委主任陳永久、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等出席了此次活 動。
“膠原蛋白腸衣”技術在北美的市場尚待開發且需求量大。接下來,東方明珠集團還將在墨西哥、保加利亞、拉脫維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建立生產線。
作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邯鄲企業家,苗文忠經常到世界各國出差,觀察當地的企業發展及就業情況。他發現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日漸增多,留學生在當地就業成為難題。苗文忠表示東方明珠集團即將建設的生產線,每年將創造一千多個就業崗位,在美國當地的稅收年將達到2000萬美元。“生產線建好后,我準備在美國本土招技術人員。為國內想留在當地工作和生活的學生提供一個通道,并且提供好的發展機會。我到訪過美國一些大學,學校內的中餐館常被外國人壟斷,我準備來投資,鼓勵年輕人自己開中餐創業,解決同學們的思鄉之 苦。”
隨苗文忠一同參觀美國生產線的東方明珠集團國際事業群總經理蔡正皓也表示:“中國企業正在走向世界的大潮中,對海外留學生的需求日益增大。留學生有些已無需回國,直接在中國企業就職,發揮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和技能。我們在企業的國際化落地中為自己帶來發展的同時,又解決了留學生本身就業難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2014博士生教育國際交流會召開
多國免學費送獎學金攬人才
11月22日至23日,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第六屆“2014博士生教育國際交流會/PhD Workshop China 2014”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拉開帷幕。在交流會舉辦的兩天中,共有近1500余名學生到場,與來自英國、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比利時、德國、日本、新加坡、荷蘭的10個國家70多所著名海外院校的教授、代表與參會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試和交流。
2014年法國針對海外博士申請有新的政策。法國博士教育注重職業化,博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獲得在科研機構和企業實習的機會。據法國政府2014年新的政策顯示,博士留學生在拿到博士學位后可以繼續獲得12個月的工作簽證在法國找工作。此外,法國公立學校博士項目的學費很低,據法國高等教育署稱,在法國的公立學校攻讀博士學位不用交學費,每年只需交396歐元的注冊費和211歐元的醫療保險費用。法國政府會對在法的每個學生每年補助11260歐元,對本國學生和留學生都一視同仁,這可以算得上是一項“隱性的獎學金”。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攜德國25所高校、科研機構參加了本次交流會。此次德國針對中國博士留學生方面最吸引人的是其多樣化的獎學金資助政策。去德國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除了可以申請國家留學委基金資助外,還可以申請短期研究獎學金、中科院(CAS)-DAAD聯合獎學金、德國宇航中心-DAAD聯合獎學金、中德(CSC-DAAD)博士后獎學金、萊布尼茨-DAAD研究獎學金以及洪堡基金會。在獎學金選擇上,DAAD推薦學生們重點關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獎學金項目。據悉,德國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出國攻讀博士學位人數第一的國家。2014年11月中旬,國家留學基金委再一次擴大了獎學金資助規模,資助人數從2500人增加到3000人,成功率提升到60%左右。這對欲赴德國讀博的同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此外,根據2014博士生國際交流會官網的信息顯示,日本將于2015年推出為110名赴日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免除學費,并且每月可以獲得14萬日元生活費的新項目。除此獎學金項目外,日本的院校方面也會為學生們提供多樣化的獎學金。
博士生教育國際交流會已在中國連續舉辦六年,旨在為有志出國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和國外招收博士生的學校和導師搭建一個交流、溝通與面試的平臺。來自不同國家的院校會利用此平臺為欲在海外讀博的中國學生介紹本校的博士生研究學科、資助項目、獎學金項目及申請途徑。
全國跨境教育標準化服務聯盟即將成立
2014年11月25日,《留學》雜志與留學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工作組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北京正式舉行。此次雙方的合作將促成全國跨境教育標準化服務聯盟的正式成立。國家跨境教育標準化制定標志著留學行業“標準化時代”即將來臨。
“留學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工作組”是從事留學服務行業一系列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全國性標準化工作技術組織,目標是通過對留學行業標準化的建立,為出國留學人員創造“留學放心、境外學習安心、學成就業省心”的標準化服務。借助于《留學》雜志這一媒體發布平臺,以及留學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工作組的學術支持,發揮對全國跨境教育的標范和監督作用。
作為聯盟的共同發起方,《留學》雜志與留學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工作組希望通過標準化服務聯盟的建立來加強留學中介服務行業的規范化管理,提高留學中介服務行業的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這對于推動跨境教育,促進我國教育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全國跨境教育標準化服務聯盟正式成立儀式將于2014年12月19日在北京飯店隆重舉行。
2014第四屆麻省理工學院
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年會順利舉行
2014年11月15日至16日,第四屆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簡稱MIT-CHIEF)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舉行。本次大會以“發明未來”為主題,吸引了來自中美兩國的學術精英、企業領袖、創業新星以及眾多海外留學生700余人。大家圍繞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創業熱點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本屆論壇邀請到了來自MIT Media Lab的大數據和可穿戴設備專家Alex Pentland教授,入選時代雜志世界最具影響100人、專注于能源領域的Donald Sadoway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創業中心主任Bill Aulet,人人網CEO陳一舟先生,Techstars Boston的主任Semyon Dukach,真格基金創始人王強、徐小平先生,前壹基金秘書長、現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學者楊鵬先生,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副院長黃亞生教授等嘉賓就技術創新及企業發展等多個主題進行了一系列的主題演講。本次創業大賽的第一名由來自佛羅里達大學的醫療產品創業團隊Prometheon Pharma獲得。
作為本屆大會的特別活動,MIT-CHIEF與真格基金合作舉行了真格創業大賽,大賽冠軍由活動現場社交應用Virtulus獲得。ZEUS?宙世無線充電錢包的兩位25歲的創始人壓軸登臺,以案例展示的方式,與在場的觀眾分享了自己在一年內獲得千萬投資、登上紐約時裝周的創業經歷。
MIT-CHIEF聯席主席、機械工程系博士研究生潘軼超表示:“MIT-CHIEF致力于解決現實存在的社會和技術問題。”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MIT-CHIEF)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促進中美兩國在高科技創新與創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已成為了美國東海岸最大的創新創業活動。
中國富人的“教育移民”
近期,專門研究富人的胡潤研究院,發布《2014海外教育特別報告》。這份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富豪是全世界有錢人中最熱衷于讓子女在國外接受教育的。報告同時列出了其他國家的類似數據做了對比,報告稱在日本,同級別的富豪中,只有不到1%的人會把孩子送出國讀書;法國富豪中這一比例不到5%;德國也不超過 10%。
按照胡潤的說法,此項調查是在109萬中國富豪中選擇了500個樣本。盡管這個數據,在留學專業人士看來,有些“虛高”,但我們無法回避的現象就是,近些年中國富人的教育移民熱潮。
既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那么但凡現象總歸都會有自己的幾個特點。在富人子女留學教育的現象上,最為明顯的兩大特點便是:一是年齡越來越小,從研究生到本科生到中學生,甚至小學就開始在國外上;二是隨著富二代子女的留學,海外置業的情況越來越多。據媒體報道,一名中國富豪的女兒在南加州看房子,看上一幢300萬美元的房子。這個女孩的父母來到洛杉磯,看到女兒看中的房子,說這種房子怎能住? 后來有錢的老爸為女兒挑選了一幢500萬美元的房子,這才是能住的房子。難怪美國的房地產經紀人會如此地充滿感情,莊嚴地宣告:“I love Chinese people”。
不過,這只是社會觀察出的有關富人子女教育移民的細枝末節。富人作為社會的少數群體,往往憑借其財富影響,引領社會的風向和制造社會的話題。于是,這個富人教育移民的社會現象下,公眾不僅關心他們的教育移民,同樣也特別感興趣富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試圖從他人的經驗中尋找到普通家庭教育子女的一些方法,進而考慮是否也跟著富豪的腳步,砸鍋賣鐵地將子女送到國外去教育。
被財富所遮蔽的富豪教育觀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造就了一個超級富裕的階層,他們和中國大部分老百姓的貧富差距,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于是,很多人被巨大的財富收入差距所遮蔽了視線,以為富人們紛紛把子女送出國留學,是出于內心的恐懼。
尤其是近些年,因為仇富的社會情結與日俱增,富人子女在國外的奢侈生活在社交化網絡中被不斷放大,據此很多人認為腐朽奢侈的生活帶不來一個良好的教育。也就在胡潤發布中國富人海外教育的這份報告之后,《環球時報》刊文稱,中國富豪子女在海外的教育并不成功,其中華裔青少年中因飆車、酒駕引起的刑事犯罪問題,大都來自中國大陸;一些在海外的富二代,整日游手好閑、吃喝玩樂。
當然,這些的確是事實,但于富人子女留學教育的整體來說,卻不是全部的事實。那些未被媒體所注意到的另一個事實是,富二代子女在國外相對比較低調,有的富二代父母,干脆命令子女不許出門戴奢華首飾,拎高檔包包。這不僅僅是因為出于安全的考慮—富二代炫富在國外馬路上招搖過市結果被搶劫的事情屢屢發生—更是對子女能夠正確對待財富的要求。
一些中國富豪對子女的教育實際上極為重視,對他們做人的方式也要求極為嚴格,培養他們上名校、掌握最先進的知識。畢業后回國,憑借家里豐富的人脈資源,加上自己的知識才能和國際視野,成為行業精英。
美國富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富不過三代”是中國的古訓。怎么保證不出敗家子、讓子女比自己更成功,或者至少保證現有的一切不被揮霍一空,似乎是很多“新富一代”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相比中國富豪并未成型成體系的教育觀來說,人們最津津樂道地是美國富豪培養子女的經驗。這當中,關于美國富豪對子女的“吝嗇”最被提及,如從小在各種地方都能看到,美國的富人常常生前就把財產都捐獻出去。可這種“吝嗇”換來的是富二代的自強,這就是那些富豪能維持幾代繼續富有的一個秘訣。
所以,沒有“富不過三代”說法的美國,人們看到財富世代相傳,實際上世代相傳的是創造財富的技能和素養。
于是,對于富豪來說,培育孩子的價值觀比傳承財富更有意義,通過合理的教育來完成價值觀的樹立,被稱之為“成功的品格”。旅美學者薛涌之前在自己的書中《一歲就上常春藤》,曾提到這樣一個事涉富豪的教育法則—“華爾街原則”。所謂“華爾街原則”就是有錢人的教育具有某種基本的成功素質:比如把錢省下來,節制眼前的享樂,有長遠打算,懂得用錢來生錢等等。換言之,就是推遲欲望的滿足、對未來進行周密的規劃、審慎地冒險。
富人花錢的方式已經變了
人們因為財富的差距,希望通過學校的教育,讓子女擺脫貧困。但人們在觀察學校教育的時候,發現有錢家人的孩子比中產階級或貧困家庭的孩子表現更好;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學生比較為貧困的學生學習成績更好、標準化考試分數更高,參與課外活動以及擔任學生領導崗位的幾率也更高,高中畢業率和大學的入學率、畢業率都更高。于是,人們又回到了起點,開始關注富人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可如前面所說的,因為財富所遮蔽了視線,人們只是關注財富多寡帶來的教育反差,并沒有注意到,學業上的貧富差距關鍵并不是富人擁有更多的錢,而是他們花錢的方式變了。
富人不斷把他們的資源,比如金錢、時間都投入到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教育成就當中。他們這么做,不僅僅是因為有錢任性,而是教育如今變得更重要。而且,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幻意味著在學校里成功對于將來經濟上的成功愈加必要。
當很多收入一般的家庭,把孩子的所有時間全部集中在課本知識的時候,富人一早就在孩子的認知發展上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讓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他們能夠熟悉社會各種角色,生活技能和視野變得越來越寬闊。
但這個過程中,社會所討論最多的,卻是不斷升高的教育成本將普通家庭孩子排擠出優質教育的門外,要么通過富二代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出發,以仇富的心態聲討富豪財富的不正當;要么就是不斷呼吁公共政策去解決教育的貧富差距問題。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關心和認真考慮過有錢人在子女的教育上都在干什么?
成功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富豪的專享游戲。倘若從中國富豪的教育移民中,只是看到財富與一些不成功,而找不到成功教育的通識密碼,那么教育的貧富差距并不會在自己和自己孩子身上發生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