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媛媛
導語:在中西雙重文化相互撞擊與交融中長大的Jimmy,哈佛華裔身份讓他產生了什么樣的感觸?在令人艷羨的外表下,他又經歷了哪些困惑與迷茫?作為哈佛校友面試官的他,又能為懷有哈佛夢的學子提供哪些中肯的建議?
兩歲隨父母到美國,在接受美國公立小學、初中教育后,考入美國頂尖私立男校可利貞學校(Collegiate School),在度過難忘的四年高中生涯后,2004年,十七歲的Jimmy被哈佛商學院錄取,成為父母最大的驕傲。然而,作為生長在美國的亞裔新移民,學業成功的背后,也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壓力。
亞裔的壓力:沖破刻板印象
20世紀60年代,美國大眾媒體就將亞裔美國人描繪成“模范少數族裔”,意指他們已成功實現美國夢并且充分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如今,這種觀念在美國社會依然存在。長期以來,亞裔的整體學術成績均高于其他族裔,美國社會由此形成了“亞裔學生都很聰明,數理成績好,做事循規蹈矩”的刻板印象。
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忽略了亞裔人群的多元性,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亞裔的發展空間。“很多亞裔的孩子數學很好,研究生去美國也學數學、計算機一類的專業,工作時老板會傾向于錄用亞裔從事數學、計算機相關的工作。但并不是每個亞裔孩子都喜歡這類專業。”Jimmy告訴《留學》,他就不大擅長數學,而更喜歡哲學,到哈佛學習的是經濟學專業。
Jimmy認為,新一代亞裔不僅要向美國社會展現真實的自我,沖破刻板印象,樹立新形象,更要做好自我定位,游刃有余地完成雙重文化的交融,而不是為其所困。在這種切身感受之下,他高中時就曾加入一個幫助亞裔孩子更好融入美國社會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的宗旨就是幫助亞裔孩子學會沖破美國社會的刻板印象,樹立信心。
作為新移民,Jimmy表示,亞裔在美國的學習、生活仍然會有作為少數族裔的額外壓力。雖然從小生長在美國,Jimmy仍然感受到自己需要接受和適應兩種文化價值觀—一種來自自己的華人家庭,一種來自家庭之外的美國社會。調和兩種不同文化價值觀,也讓亞裔孩子承受一定的壓力。
低齡留學語言很難真正過關
隨著低齡留學在國內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家長想把孩子早早送出國,以便之后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的語言和環境,為日后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就業甚至定居打下良好基礎。
作為曾經的美國大學網咨詢師,Jimmy經常結合自身經歷給學生們作出留學建議。“年紀小的孩子出國留學,一定要確保語言真的過關。” Jimmy說,他從學前班起就接受美國教育,八年后當他想要進入一所頂尖的私立高中時,還不得不利用兩個暑期接受了四個月的Prep for Prep訓練課程,提升自己的英文、數學以及拉丁文水平,最后才得償所 愿。
“高中階段就把孩子送出國學習,對孩子的語言要求實在是太高了!”Jimmy向《留學》感嘆,“孩子至少要可以用英文思維思考問題,數學題已經不需要在腦子里先翻譯成中文才會做,才能認為其英文水平基本達標。”家長們在做此決定之前一定要考察清楚,看看孩子是否真的可以靈活運用這門語言。否則,孩子一邊要承受語言障礙帶來的壓力,一邊又要應付繁重的課程,這對孩子來說,著實不易。
“哈佛不歧視亞裔學生”
哈佛大學最近因被指控在招生時歧視亞裔學生,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提出訴訟的“公平代表運動”組織稱,這所常春藤大學對每年錄取的亞裔學生人數有特別的限制,導致白人和亞裔學生在錄取方面享受著不同的待遇,這讓一些成績優異的亞裔學生失去被錄取的機會。
同樣身為亞裔,作為哈佛校友面試官的Jimmy告訴《留學》:哈佛對待學生很公平。哈佛在錄取學生時,絕對不會排斥任何優秀的學生,但為了保證整體學生構成的多元化,校方會挑選有個性、有特質的學生。這樣,哈佛學生才能從彼此身上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哈佛相信,兩個孩子一起交流學習要比兩個孩子單獨在圖書館讀書能收獲更多。因而,保證招收的每一個學生獨具個性、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想法很重要。Jimmy說,目前哈佛的亞裔學生比例約為20%,以全球的人口比例來看,這個比例不算低。
哈佛的魅力在于高智商室友
當被問及在哈佛學習期間最大的收獲時,Jimmy猶豫了片刻,沒有直接回答《留學》的問題,而是講述了一個他大學宿舍的生活片段,那是他在哈佛期間最難忘懷的記憶。
Jimmy有三個室友,“他們每個人都非常聰明,甚至讓我崇拜”。哈佛的課業非常繁重,通常晚上10點到早上6點,是他們在寢室里寫paper的時間。Jimmy說,每天的這八個小時是他在哈佛收獲最多的時間,比自己獨自在圖書館里看書,或上課所獲得的知識要多得多。因為與室友相互交流、討論寫paper的思路和遇到的困難時,那種傾盡所有相互激發、思想碰撞所帶來的激情和快樂,讓他在精神層面和知識層面都收獲頗多。“在哈佛,大多學生不僅學習好,而且好學習。”Jimmy認為這就是哈佛最大的魅力,即便后來他到哥倫比亞大學讀MBA,在華爾街或麥肯錫工作,也再沒有遇到過這樣高密度的高智商、好學習的同學或同事。
在哥大讀MBA時,Jimmy的狀態和心態已與在哈佛完全不同。“讀MBA,大多學生會更務實,而不是仍然只追求在學術上的造詣。找工作排第一,建立關系網排第二,搞學術則排在最后。”Jimmy很懷念在哈佛讀本科的時光,在那段時間里,他遇到了思想上能碰撞出火花的室友,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讓他變成了一個真正愛學習的人。
哈佛畢業生也迷茫
2008年從哈佛畢業后,Jimmy在華爾街的一家投資銀行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然而四年后他卻辭職轉去哥倫比亞大學攻讀MBA學位。Jimmy將這一段時光定義為“迷茫期”。
雖是頂尖名校畢業,“除了像學醫的學生從一開始就有很明確的職業目標外,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在畢業時規劃好人生,很多人內心都是迷茫的。”直到畢業,Jimmy都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職業規劃,一樣人云亦云地開始找工作。哈佛畢業生的光環的確是找工作的金字招牌,他順利獲得一份高薪職業。
在華爾街工作的四年,正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投行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Jimmy每周要工作80-100個小時。這段時光,忙碌卻不充實。在重新審視自己,并對職業道路重新規劃后,Jimmy決定重返校園,為日后進入麥肯錫做準備。回顧當年,他認為在大學畢業的年紀,大家很難對未來有清晰的判斷,任何人都可能會遭遇迷茫期,哈佛學生也不例外,重要的是及時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想做的,朝著“心”的方向努力。
“有機會我也要做村官”
2008年至2012年間,雖然Jimmy在華爾街工作很忙,但依然投身于很多公益活動當中。問及原因,Jimmy說不出特別的理由,他只知道他必須這么做。
當年Jimmy為了申請到理想中的私立高中,經過努力獲得Prep for Prep項目錄取。這是一個非贏利組織,由哈佛校友蓋瑞·賽門(Gary Simons)先生于1978年建立。其目的是讓普通人家的孩子像曼哈頓富人的孩子一樣得到最好的教育。Prep for Prep項目旨在培養孩子們擁有正直的品性(integrity)、勇氣(courage)和社會服務意識(commitment),成為社會的精英(excellence)。項目運作主要依賴企業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Jimmy認為這個項目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感恩于曾在這個項目中幫助他的主辦方和老師,并將這份感恩轉化為回饋社會的愿望。投身公益、服務社會的種子就此埋在了他的心底。
在美國,很多大學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讓Jimmy印象深刻的一個項目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中非常受歡迎的Teach for American。該項目一般雇傭哥大畢業生,讓他們在二年至三年的時間里去美國小學教英語。這個項目的薪酬不高,結束后學生們也不會獲得推薦其他工作的機會,但此項目在美國的影響力十分巨大,許多哥大畢業生參與其中,他們覺得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當聽到有位耶魯畢業生回中國當村官的新聞時,Jimmy頓時兩眼放光,“這是很好的機會,真的能幫助很多人。在二十一二歲時有這樣的機會,能幫這么多人真的太不可思議了!”Jimmy覺得每個人都需要對這個社會做出公益性的回報。“我很尊敬這位耶魯畢業生。要是有機會的話,我也會這么做。”他相信,很多哈佛畢業生都跟他有同樣的想法。
哈佛校友面試官:請展現讓我推薦的理由
Jimmy能夠順利進入哈佛,除了從小優異的成績,他的個性、領導能力、創造力、社會服務意識和體育才也能都是他的加分項。哈佛大學的本科錄取過程堪稱一門藝術:既有規矩可依,但又不會死抱著規矩不放。
作為哈佛的校友面試官,Jimmy曾面試過30-40個學生,讓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個17歲的中國孩子。這個孩子很喜歡數學和哲學,認為這兩門課有互通之處,因此,他曾花了很長時間思考并研究這兩門課的共性。此外,這個孩子喜歡世界歷史,除了學習這門課程基礎知識外,還會主動思考為什么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如此不同。面試的過程讓Jimmy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他甚至從這場溝通中學到很多,他相信哈佛有這樣的學生,一定會讓其他學生受益。最后,這名學生得到了Jimmy的親力推薦,最終獲得哈佛的錄取通知。
“你想讓面試官如何在面試報告中推薦你,你就怎樣在面試中展現自己。”Jimmy提示獲得面試機會的學生。在一個小時的面試時間里,面試官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一次讓學生更好展現自己的機會,學生要圍繞提問展開闡述觀點,展示自己的個性,不要僅就問題的字面意義回答,要讓面試官看到自己的獨特性,給面試官一個推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