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最近請三位“下海”不久的公務員“現身說法”,傾聽他們的“離職者說”。在他們看來,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不一樣的“金飯碗”;進入或者離開某個職業,不存在所謂的“對與錯”,只有“合適”“不合適”或者“更合適”。
從副處長到民企總監 2013年4月,39歲的王先生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選擇——跳槽“下海”,從上海市級機關一名副處級的公務員,成為一家大型網店的外事總監。“轉型”將近一年,王先生對自己的這一舉動很肯定。
從副處長的崗位上“跳槽”去民企,在很多人看來是“瘋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王先生也遇到了來自家人和好友的勸阻,但他還是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相比在公務員系統收入和工作量的四平八穩,進入企業工作的王先生感觸更深的是快節奏、高強度和新突破。“我在企業擔任對外事務總監,做行業政策和動態分析、公共關系維護和日常的行政工作。”王先生說,“當然,收入也比過去要多。”
重返北上廣 “70后”的吳峰、高薇夫婦畢業后雙雙進入了當地公務員隊伍。“收入不高,日子過得四平八穩。”這是吳峰對那段時間生活狀態的評價。吳峰坦言,那時兩個人每月收入加起來還不到5000塊錢,每當看到不少同學拿著幾十萬元的年薪,事業風生水起,心里總有不甘。2008年,30歲的吳峰毅然決定辭去公務員的工作去上海尋找機會,妻子高薇也決定辭職跟隨丈夫一起。通過同學的牽線搭橋,兩人分別在上海一家金融企業和一家外資公司就職。經過5年多的努力,他們分別走上了中層管理崗位,兩人加起來年薪超過百萬元。
吳峰說,他感覺最大的區別就是,公務員崗位大多數是講資歷乃至講關系,職業拓展性比較狹窄。企業相對來說講能力的比重要大一些,可以積累自己的人脈渠道和職業經驗資本,流動性比較快。“有人說公務員是‘金飯碗,主要是因為工作和生活比較穩定。但在我看來,這只能算作一只不易打碎的‘鐵飯碗。”吳峰說。
從國家機關到投行 畢業于南京大學的張建2011年通過國考考入國家某機關單位,2013年4月辭職,進入北京一家投行就職。
談起離職原因,張建說首先是收入問題。公務員的收入確實是比較低。在一些小地方,公務員的收入跟其他行業相比還算可以,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公務員的工資水平就相對比較低了。張建覺得,公務員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大多數事情只需按部就班,靈活度比較低。“長期處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很難找到成就感,感覺就是在熬,會與時代脫節。”再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公務員原先身上的光環、社會地位、收入水平、醫療保障都在發生變化,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從晉升的角度來說,還比較看重論資排輩。而在一些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主要是看個人能力。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