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寧夏繼2008年擬上調普通高校學費標準未果后再次召開價格聽證會,提出學費平均漲幅62.2%、最高漲幅86.7%的擬調標準,讓多數聽證代表感到幅度過大。
教育部曾于2007年明確要求學費五年內不得上漲,維持2006年水平,這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治理效果?,F在凍結令剛解,學費就快速增長,讓人感覺是“報復性漲學費”。對此,教育部門必須防止我國大學學費新一輪飛漲,各地在制訂新的學費標準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學生的生均培養成本究竟是多少?寧夏公布了生均成本,即從2005年~2007年的1.51萬元漲到2010年~2012年的2.03萬元。但這不是對發生在學生培養上的成本進行核算,而是簡單按照學校的開支進行“確定”,是經不住推敲的。
其次,學生究竟該承擔多大比例學費?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學費標準,通常有兩個基本比例,一是不超過生均成本的20%,二是不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兩者取最低數據。就按寧夏的生均教育成本2.03萬元計算,如果把學費調整為5059元,學生承擔的比例為25%,這高于20%的標準;而根據寧夏2012年的人均收入情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98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80元——擬確定的學費標準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別是,城鎮居民25.5%,農村居民為81.9%,這也高于20%的比例,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