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轉基因食品嗎?”農業(yè)部長韓長賦答:“我也在吃”;“你家有空氣凈化器嗎?”環(huán)保部長周生賢笑而不語;“你用過4G嗎?”工信部長苗圩答:“我的手機卡還是3G的,但我經(jīng)常體驗4G,資費的確較高”;“你抽煙嗎?”國家煙草專賣局局凌成興答:“不抽”……連日來,多位部長跟媒體“面對面”時,都被問到牽涉“個人體驗”的問題,而他們的“以身說法”,也受到網(wǎng)民強勢圍觀。
兩會場合,部長們被問政,是慣常景象。但這次,多位部長被問及的,除了政策動向、施政舉措等,還有“私生活”方面的話題。但媒體盯著部長的“私事”問,不是無的放矢,而是頗具針對性——問題切口都跟部長分管領域“沾邊”。
公眾之所以對部長們“私生活”很關心,目的不在于滿足窺伺癖,更多還是想借此了解,部長們對自己轄下的“業(yè)務范疇”,究竟有無切身體驗。
而事實上,媒體、網(wǎng)民向部長們發(fā)問的具體問題,也都是民生關切的議題:比如說,轉基因食品、霧霾、4G資費等,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而附著其上的有些“癥結”,也常是公眾的吐槽對象。正因如此,他們才會“由己推人”地去詢問部長。
從幾位部長的反應看,媒體拋出“問私事”的繡球后,他們多是“穩(wěn)穩(wěn)接住”,直面問題、坦然答復。不避諱的姿態(tài),值得肯定。但比這更重要的,是讀懂網(wǎng)民“八卦”中的現(xiàn)實訴求:在擬訂某項政策前,部長們應該有基于普通人視角的親身體驗;在政策出臺后,他們也該帶頭遵循、垂范式踐行。
都說“非躬耕不知稼穡艱難”,很多民生問題,都需要施政者親身體驗。對于施政效果的探究,同樣如此:公務人員不應置身于“特權”圍墻背后,而應與民眾站在同個屋檐下,同呼吸、共命運,建立起緊密的責任關聯(lián),這樣才能“在宇下知屋漏”,知道政策合理與否。
這也是為什么,公眾希望官員們能多接地氣,跟民眾一起擠公交、一塊感受房價,希望官員將“親民秀”從偶爾為之變?yōu)槌B(tài)……對網(wǎng)民來說,問部長“私事”,也是迂回地表達一種希冀:希望他們在制定政策前,能有“平民視角”、換位體驗,把自己也視作普通群眾的一分子,視作政策受眾,以切身感受作為考量政策合理性的一個“參考系”。有些政策規(guī)定,若己都“不欲”,就不應施之于百姓。
也只有政策決策者、執(zhí)行者懂得換位體驗,而非紙上談“政”,政策才會有民意基礎,才會接地氣,民眾才會對“管事者”的履責表現(xiàn)給好評。
其實,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是一個集中匯聚民意、凝聚民智的舞臺,也是一個中央領導、中央各部門集中、主動聽取民意、“接地氣”的重要時機。期待更多的部長在“兩會”的平臺上,積極主動接受媒體采訪,與記者聊“私事”,使“兩會”成為建設官民互動平臺的典范。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