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靖雯 梁麗娟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和研究關于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早期進行實施康復護理的臨床療效,以此為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提供可靠的參考經驗。方法:資料選自在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間在我院進行收治的60例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資料,對所有資料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30例,對照組患者30例,其中實驗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方案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傳統護理方式。結果:結果顯示本組資料中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治療護理方式可以降低患者心絞痛發病的次數和臥床天數,并且無任何并發癥,結論:實驗組采用的早期康復護理和對照組采用的常規傳統護理模式先比明顯高于對照組,建議在臨床工作中可以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老年性急性梗死;早期康復;效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261-02
一直以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逐年都在上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見的高危病,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心腦血管疾病是危害患者生命的致命殺手,據衛生部資料顯示,每年患有此疾病的致死率高達占各種疾病的首位,對此,在臨床康復治療中,實施早期護理模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那么,急性心肌梗死實際上就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導致的,促使體內血液流通中斷,進而就會形成嚴重或者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壞死,在臨床癥狀表現中都是呈現突發性,在臨床治療中一般都是重視藥物治療和介入治療,對于早期康復護理治療模式給忽視,在近幾年的資料顯示中,提早實施早期護理對于此急癥病人的遠期預后是可以產生有益的影響的。下面本文資料就將談談關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現將資料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自在我院2013年9月-2014年3月間在我院進行收治的60例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資料,隨機分為實驗和對照兩組,每組病例各30例,其中實驗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齡在65-79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72.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在60-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0.3歲,兩組患者心功能分為均為Ⅰ級或Ⅱ級,兩組患者全部均為發生嚴重的心力衰竭、休克或是心理失常等心外的疾病,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年齡和病情等級上比較是無明顯差異的,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是具有可比性的。
1.2方法
以上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全部實施相同的治療方案,給予給予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功能護理,并無無責任護士進行指導康復活動,由每天當班護士向病人交代康復活動。實驗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活動,由進入監護室開始就由固定的責任護士全面負責,并對患者建立康復檔案,患者要按照護士的康復治療活動進行執行,護士要運用康復語言和康復方法每天定時向病人介紹相關治療和注意事項,要親自進行形體示范,要嚴格的按照活動的幅度和次數來執行。另外,要從身心兩個方面來指導患者進行,要對患者每次康復活動的效果來進行評價,做好相關的康復檔案,如果患者在康復活動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癥狀好轉,必須要及時的向主治醫生上報,要嚴格的按照醫囑將病人的康復日程來延長,做好詳細記錄,最終來保持康復指導的連續性。
2結果:
結果顯示本組資料中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治療護理方式可以降低患者心絞痛發病的次數和臥床天數,并且無任何并發癥。
3討論
對本組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實施康復指導,說明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是可行的,進行早期康復指導時,必須采取嚴密的監護措施,對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活動量由低到高的康復活動。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對老年病人造成巨大的損害,包括心肌受損及伴隨出現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是老年病人的自理能力和體力勞動受到限制,從而出現焦慮、情緒低落、性格變化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功能紊亂。作為一種身心疾病,不僅需要藥物治療,更需要精心的護理 ,隨著護理模式的改變,我們把整體護理充分運用到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康復過程中 。由責任護士制訂系統的心理護理程序[1],負責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工作。將整體護理貫穿于整個康復過程,從而消除了誘發心絞痛的隱患,縮短了臥床天數。①及時性:由于責任護士負責的病人數相對少而且固定,病人在進行康復活動時能夠保證有責任護士在場監督指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情較為復雜,起病急。有責任護士在場,能夠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匯報醫生,及時給予治療。從心理上,能夠及時給予開導、安慰并及時調整康復過程。②安全性:由于病人及其家屬不了解有關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知識,活動量掌握不好,康復方法不正確,常常誘發心絞痛的發作,而責任護士指導病人進行康復活動特點:責任護士必須親自講解,親自形體示范,使病人準確掌握運用方式和活動量。嚴格按程序和操作規程辦事,保證了康復活動的安全有效,減少了家屬及病人早期活動的盲目性,增加了病人的安全感,避免了因活動過量引起的心絞痛的發作
大量資料顯示,早期康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預后非常重要[4-8]。對由責任護士指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康復,確保了早期康復的順利進行,消除了誘發心絞痛的隱患,減少了心絞痛的發生,從而縮短了臥床天數,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及家屬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因此,作為一名心臟監護病房的責任護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護理技術,還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敏銳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諸葛海鴻,孫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周康復護理的比較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5):7.
[2]王玉玲,秦力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階梯心理康復護理程序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6):373375.
[3]劉春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5,5(11):434435.
[4]張丹鳳.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臟康復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7A):16961698.
[5]倪如芝,賴玉蓮.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康復期的心理護理[J].家庭護士,2008,6(8C):2
[6]程云清,陳凌,戴紅霞.風險管理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老年病人康復過程的效果評價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10A):25822584.
[7]張玉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護士,2008,6(2B):456.
[8]胡俊英.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實施早期康復指導的臨床觀察與研究[J].家庭護士,2008,6(5C):133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