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彬
【摘要】目的 探討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的療效及機制,評價其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肝性腦病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納洛酮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氨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是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氨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NCT及DS分值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但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顯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肝性腦病;納洛酮;機制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289-02
肝性腦病(HE)又被稱為肝性昏迷,是嚴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謝紊亂為基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綜合征,臨床表現主要為意識障礙、行為失常和昏迷,其發病機制非常復雜,以可逆性意識障礙為主要特征[1]。肝性腦病預后效果極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且病死率極高,對其治療有一定的困難。近年來納洛酮除廣泛的應用于治療小兒腦炎、酒精中毒以外,并發現納洛酮有明顯防治肝性腦病的作用。為了進一步研究納洛酮的治療作用及其機制,我院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入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效果滿意,現將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肝性腦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4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2例,B級13例,C級9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35~72歲,平均年齡(52.6±3.1)歲,其中I期8例,II其11例,III期9例,IV期6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3.4±5.2)歲,其中I期9例,II其10例,III期8例,IV期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性腦病的診斷標準。誘發因素為:上呼吸道出血12例,急性胃腸炎伴電解質紊亂16例,高蛋白飲食14例,肺部感染15例,酗酒11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誘因、肝功能Child-Pugh及病程分期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限制患者蛋白攝入量,保持呼吸道通暢,降低血氨,保肝,抑制毒素物質生成和吸收,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綜合治療。
1.2.2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河北奧星集團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納洛酮(國藥準字H20065379)0.8mg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靜滴,3次一天,中途意識清醒者,藥量減半維持3d。
1.3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數字連接實驗(NTC),在一張紙上隨機分布1~25個數字,記錄患者用連線順序連接數字所用的時間,包括糾正錯誤所用的時間;采用數字符號實驗(DS),統計患者在90s內寫出的與數字相應的符號數。血氨水平的檢測采用酚次氯酸鹽試劑顯色法[2]。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氨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氨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是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氨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詳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CT及DS分值,兩組患者治療后NCT及DS分值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但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顯著。詳見表2。
3結論
肝性腦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闡明,其原因有很多種,但都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現在主要的學說有氨中毒學說、氨基酸代謝紊亂異常和假性神經遞質學說等多種學說,目前大多數學者比較認可氨中毒學說,處于發病機制的主要地位,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預后差,病死率高。肝細胞功能[3]衰竭和門體靜脈間存在大量分流是肝性腦病的病理生理基礎。氨對大腦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干擾腦的能量代謝,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濃度降低。血氨過高可能抑制丙酮酸脫氫酶活性,從而影響乙酰輔酶 A 的生成,干擾腦中三羧酸循環。另一方面大腦中無氨的尿素循環,氨在大腦的去毒過程由氨與α-酮戊二酸結合成谷氨酸,谷氨酸與氨結合成谷氨酰胺,這些反應需消耗大量的輔酶、ATP、α-酮戊二酸結合成谷氨酸。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環中的重要中間產物,缺少則使大腦細胞的能量供應不足,以致不能維持正常功能。谷氨酸是大腦的重要興奮性神經遞質,缺少則大腦抑制增加,從而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4]。
內源性的阿片類物質也可能與肝性腦病的發生有關。近年來,有學者提出肝功能衰竭發病機制與腸源性內毒素癥有關,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內毒素刺激機體產生β內啡肽,β內啡肽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加重肝性腦病[5]。β內啡肽作為阿片受體特異性的拮抗劑存在著廣泛的藥理作用,各種內源性阿片肽對不同類型受體的親和力都不相同,各種受體激動時的效應亦有差異,因而會出現不同的藥理作用。納洛酮作為阿片受體的特異性拮抗劑,其親和力大于嗎啡和腦啡肽,能阻斷和逆轉內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人體在休克的情況下,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下丘腦釋放因子促進腺垂體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β內啡肽。β內啡肽能作用于腎上腺髓質或交感神經末梢,產生心血管神經抑制作用。納洛酮通過拮抗應激狀態下釋放大量的β內啡肽,使前列腺素和兒茶酚胺的循環機制得以恢復,同時能逆轉β內啡肽對循環和呼吸的抑制,有助于中樞神經與心肌功能的恢復[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氨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是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氨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治療后NCT及DS分值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但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顯著。綜上所述,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廣泛的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榮,李蓉.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的療效觀察及機制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8-9.
[2]陸德云,溫彪,何峰等.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9):703-705.
[3]丁曉嵐,霍建民.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2(9):121-122.
[4]韋善學.納洛酮治療慢性肝性腦病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7):1180-1180.
[5]倪瑛.納洛酮治療肝性腦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3):547-547.
[6]楊繼芬.納洛酮聯合醒腦靜治療肝性腦病療效觀察[J].西南軍醫,2011,13(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