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現代發展現狀來看,會計具有很強的反映性,由于不同的社會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樣使其在發展的道路上對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都會出現嚴重的影響。因而我們要對會計進行充分的認識,與此同時更要提升對會計客觀環境方面的認知程度,并且要掌握其動態性、時代性還有交融性。而財務會計在時代的不斷進步下,也在不斷的經歷著一系列的變革。
【關鍵詞】會計環境變革 財務會計理論 創新 變革
在會計理論結構當中會計環境是其中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有非常大的影響。據相關資料得知,從古至今所有事業的起起落落都受環境影響。在社會環境變化趨勢越來越好的情況下,最具有反映性的就是會計,直觀來講會計的發展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新經濟時代的今天,會計環境的變革推動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的創新,與此同時財務會計正在經歷著一系列的變革。
一、分析現階段中會計環境的變革
(一)人力的資本化
在知識經濟還有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技術經濟也在慢慢的展現。其中在生產要素中人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一面,人代表培養者也就是所說的生產者,另一面人就是創造財富的人,以此看來寶貴財富的重要核心就是人力。其中人力資本要進行相應的投資學習,得到足夠的知識才能推動企業發展,因此來說知識的創新與學習還有不斷的進行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企業對人力資本投入都是有價值的。
(二)主體多元化
在我國經濟結構當中,可以分析了解到主體多元化的產生,國營經濟是其中之一,此外外商投資經濟、個體經濟還有中外投資經濟等等也得具備。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主體的多元化則會體現出利益沖突方面的問題,與此一說,競爭力也就相對加強。
(三)價值鏈企業同盟的產生
二十一世紀中,國際市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這讓眾多企業的競爭還有生存模式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樣產生了價值鏈企業同盟。與此同時,新型的發展趨向讓企業管理和組織方面產生了許多不同的情況,這樣許多不同的會計問題也就慢慢產生。
(四)會計結構變化了內在結構
在會計結構對內在結構進行變化時,會有針對性的給出相對精確的目標。創新型的會計信息技術也就因此形成,這種情形下對原有的會計假設還有原則有一定的突破,將會計的計量模式還有報告模式進行一定的創新。并且健全一個全新的會計信息體制,讓它在社會發展還有經營管理中發揮出更強有力的作用。
(五)計算機的網絡化
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計算機網絡也在飛速發展,在信息經濟一體化下計算機網絡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一定程度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其運行方式還有管理模式等以及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財務會計理論創新
(一)創新的會計報告
在工作中會計報告多種多樣,它可以利用網絡系統來將企業部門中的信息按照公司需要進行合理選擇的進行實時報告,代替事后報告,不用多次對信息進行收集提取。使得信息傳送的速度大大提升,還減少工作時間。
會計報告在現行商業經濟所展現的形式,就是將實物資產作為基本。在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中它開始具有局限性的作用在財務報告上,知識的不斷積累讓經濟的不斷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動力。在公司實際的運轉當中實物資產并不是企業資產的核心,其中人才和知識是創造價值的基石。會計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在理論方面時刻去關注報表以外的其他資本信息的動態,把非貨幣性質的資產信息的披露要加大重視。讓企業負責人在信息需求中得到滿足。
(二)創新會計要素
在傳統型的會計當中要對利潤、成本、收入、所有者的權益、負債情況還有資產情況等這六大要素有一定的確認。這些要素與會計核算的需求基本上吻合。在知識經濟時代當中,會計核算有很大的變化,企業的知識資產還有人力資產也在逐漸有比例的增長,在財務方面資產比例有所下降。
要想在創新體系中還有會計理論上有所成就,就要將六大要素結合起來,在企業產權主體的領域中,將人力資本合理的整合進去。
(三)創新會計目標
傳統型會計是以工業經濟產物的方式而體現出來的,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兩者來比較的情況下,可以發現很多不同的地方。將所預測決策出來的信息有所提供的地方,這個是傳統型的會計所要求具有的具體目標,這樣的管理方式方法對活動的管理有一定的支持度。它具體的特點是把交易時候所產生的原始成本作為參考資料,并計量出資產的總價值,用營業收入的具體配比和生產要素的相關成本比值來獲得會計的收益。
在經濟不斷且飛速發展的今天,企業管理在經濟目標的確定上有所重視,而且在社會目標上也在嚴格的關注。會計正確的把決策中的有用的信息進行提供,這樣能夠讓會計行業的發展較為通暢,凸顯會計發展的主要方向。將一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提供給使用者,并且對一些受委托的責任信息也要兼顧。這些就是會計的未來的發展目標。
(四)創新會計假設
會計實務和會計理論都具有一定的基礎部分,會計假設就是它的基礎部分,它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條件,并且受到了相關客觀環境變化的驅動,所以會計的假設應該在改革方面進行適當的更改。在會計改革期間,要實時進行會計信息動態的反映,透徹的掌握會計資料,極大程度的服務在經濟決策方面。
在貨幣計量假設當中,在比較單一的貨幣計量方式使用上,信息使用者的具體要求得不到相應的滿足,還應該需要更多的能夠面對未來的非貨幣性質的有用的信息。
三、會計目標的轉變
經濟學中的效率觀念深深的影響著傳統財務會計,在經濟效率的追求的基礎上建立目標。在平時的理論上財務會計的發展進程往往影響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
財務會計的目標包括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財務會計在受托責任觀的情況下,體現的主要目標是反映出受托人在管理經濟資源責任時的履行情況,它主要服務于委托人。會計目標的受托人的責任觀念和所持有的決策有用觀念,都是具有績效導向的,并且它們都建立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它可以稱為會計目標中的績效觀。
在資源缺乏、人的自利性還有完全競爭等假設的基礎上,績效觀念深受到傳統經濟管理理論的影響。企業經濟形態的發展從工業經濟到新經濟有了很大的轉變,企業的發展與轉變,突顯出公正的經濟價值和倫理價值,所以在客觀上要求財務會計的目標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也可以是創新,這樣體現出從績效觀轉變成權益觀。
權益觀主要注重財務資本所有人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不同之處。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組織資本、生態資本在權益觀的認識上和財務資本所有者都一樣,在企業當中都擁有平等的權益。
權益觀與績效觀所注重的生產力還有經濟效率不一樣,權益觀比較注重生產關系和社會的公平,它主要認為公正性是財務會計信息非常重要的質量特性。
為了對企業未來業績有所期望,從而做出有關的決策,讓那些以會計信息為條件的約定可以如期履行。把績效觀和權益觀進行整合利用,體現最根本的權益。
權益理論與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還有企業性質的認識息息相關。收入與費用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收益或者是損失,引起了業主權益的增加或減少。
四、收益觀念的轉變
在經濟學和會計學中收益的確認還有計量觀點非常不一致。建立在資本保全基礎上的收益觀是經濟學家所想的,它要求將資本還有收益兩者進行嚴格的區分,收益即是資本的增長值,它就是末期資本所超過初期資本的部分。在其中沒有包括未實現的資本增值情況。
會計學家認為收益觀可以分為收入費用觀和資產負債觀。收入費用觀則是收益和費用間的差額,而資產負債觀認為收益是一個會計期間內凈資產的增加額。從會計計量來看,兩者主要的區別在于收益上是否包括未實現的資本增值。
五、計量屬性的轉變
財務會計的價值是面向過去時間的,也就是所說的歷史成本,就是所有資產的總價值取決于在過去使用所產生的全部支出。從理論上來探討,資產的歷史成本還有現行的成本或者是市面價格還有未來所預算出的價值等,歷史價值最為可靠,而未來現金流量比較具有關聯性。權衡可靠性和相關性是財務會計當中價值計量的選擇所產生的結果。
當計量屬性比較偏重于可靠性的時候,它對實現會計的反映職能還有控制職能更有利,還能更加滿足企業已實現財富信息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一些需要。價值計量屬性主要偏重于相關性,可以更有利的實現會計的決策職能,從而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實現企業未來財富信息的需要。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下,會計的決策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要更為偏重相關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提供更多有利的條件。
六、結束語
根據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在會計理論當中,會計所處的環境是非常核心的條件,它對于財務會計的方法還有理論都具有較大程度上的影響。在會計理論研究創新中,讓不同層次理論的消費者,可以滿足經濟全球化還有市場經濟化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郭道揚.21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會計控制、會計教育縱橫論[J].會計論壇,2003(1):2829.
[2]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M].中文版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3]劉思華.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6.
[4]葛家澍.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5]許家林.環境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210.
[6]賀小剛.企業家能力、組織能力與企業績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8597.
[7]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會計要素與財務報告[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5:14.
[8]王穎.公允價值計量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8(4):3336.
[9]張永湘.會計環境變革與財務會計理論創新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1(10).
[10]黃曉波,張霽.會計環境變革與財務會計理論創新[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05).
作者簡介:翟一鳴(1978-),男,山東圣凱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