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穩步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在逐年增長,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國出現了城鎮化的現象。當人口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的同時,勢必會給經濟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只有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城鎮化的質量。基于此,本文將深入分析我國的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的基本內容,并總結出如何協調二者的互動關系,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城鎮化水平。
【關鍵詞】人口城鎮化 經濟城鎮化 互動關系
一、前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世界各國經濟活動緊密相連,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斷發展經濟水平,我國也在逐年推進工業化的水平。工業化的水平提高,在一方面表現了我國工業化的產業結構變遷對城鎮化具有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表現了城鎮化對我國的經濟增長產生了拉動內需的作用,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如何協調我國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的互動關系,一直是我國經濟學研究者所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城鎮化的內涵
從定義上來分析,城鎮化是指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中心來轉移,使得城鎮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規模也在逐年加大。在生活方面,城鎮的生產以及生活方式不斷向農村滲透,城鎮中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不斷向農村普及,從根本上推動了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1]。
城鎮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其形成的過程既是物質文明的進步,也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城鎮化的出現,不僅僅單純體現了城鎮的數量和規模在不斷擴大,同時也體現了這個國家城鎮的結構和功能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化的進程具體包括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城鎮化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的過程;城鎮化是工業和服務業向城鎮聚集的過程;城鎮化是地域性質的轉變過程;城鎮化是城鎮生活方式不斷擴散的過程[2]。
城鎮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人口就業的結構以及產業結構不斷變遷的過程,其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水平的增長。
二、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分析
為了更加直觀地研究我國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本文采用了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方法來分析二者的動態影響。
(一)指標說明
本文中的建模選取了我國1958~2013年作為樣本期間,原始數據全部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對我國的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做自然對數處理。去自然對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能夠直觀反映各個模型變量之間的彈性關系。
(二)模型設定
本次研究中的VAR模型數學表達式為:,在這個公式中,y1是內生變量,其他數據為待估參數,r是滯后階數,μ是隨機誤差項。
1.單位根檢驗。一般情況下,時間序列普遍存在趨勢性,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誤差項無自相關的假設,因此需要對模型中的數據做平穩性的檢驗。需要對序列人口城鎮化(Inpopur)以及經濟城鎮化(Inecour)進行ADF檢驗,如果最終檢驗結果大于5%的臨界值,則說明各序列全部為平穩序列。經過檢驗可以發現,變量Inpopur的ADF值為0.45,5%臨界值為-2.72,P值為0.95,其結果現實城鎮經濟化和人口城鎮化呈現出非平穩相關性;變量△Inpopur的ADF值為-5.13,5%臨界值為-2.72,P值為0.01,其結果現實城鎮經濟化和人口城鎮化呈現出平穩相關性;變量Inecour的ADF值為-1.76,5%臨界值為-2.72,P值為0.57,其結果現實城鎮經濟化和人口城鎮化呈現出非平穩相關性;變量△Inecour的ADF值為-5.83,5%臨界值為-2.91,P值為0.00,其結果現實城鎮經濟化和人口城鎮化呈現出平穩相關性。
2.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可以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以及雙方相互影響的方向趨勢[3]。本文中檢驗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之間的因果關系,具體公式為:InY1=α+αInY+βInX+μ,根據這個公式,建立起Inpopur和Inecour之間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模型,數據顯示,在原假設lnpopu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ecour的滯后期為2,F統計值為5.94,P值為0.004;原假設lnecou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popur的滯后期為2,F統計值為3.25,P值為0.002;原假設lnpopu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ecour的滯后期為3,F統計值為4.34,P值為0.007;原假設lnecour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npopur,滯后期為3,F統計值為2.75,P值為0.004。
三、如何提升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水平
通過文中對于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的分析,可以得知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并且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推動我國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水平,可以提高我國的社會上產力[4]。
(一)采取就業優先發展戰略,合理調整產業結構
想要從根本上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的進程,首先要采取就業優先發展的戰略,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提供一個就業的空間。同時國家應該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力度,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向城鎮轉移時能夠推動服務業的發展。
(二)以科學發展觀推動人口城鎮化發展
我國在推進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同時,也要注意到不要將資源全部優先給大城市,而應該加大對小城市的建設力度,促進城市之間共同、協調地發展[5]。
(三)加快非農產業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升級
提高經濟城鎮化水平,我國應該開辟一條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升級,通過經濟的發展帶動人口城鎮化的進程,讓二者的關系能夠更加協調。
四、結論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積極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提升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就業能力,并且能夠讓我國的經濟更加穩步增長。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國應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讓我國的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能夠協調發展,并讓城鎮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夠滲透到農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發展了精神文明建設,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程莉,周宗社.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的協調與互動關系研究[J].理論月刊,2014,1(23):119-122.
[2]王亞力,彭保發,熊建新,王青.2001年以來環洞庭湖區經濟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對比研究[J].地理科學,2014,1(12):67-75.
[3]洪業應.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3,8(18):16-17.
[4]洪業應.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A].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湖北省商業經濟學會.第六屆中國中部地區商業經濟論壇論文集[C].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湖北省商業經濟學會,2012:7.
[5]楊立申.人口城鎮化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J].宏觀經濟管理,2011,2(2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