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寶平
【摘要】巨額的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從宏觀上來看,影響著國民經濟的供血功能,動搖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從微觀上來看,將影響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使國有企業的發展嚴重缺乏后勁,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原因并提出防止國有企業資產流失的對策。
【關鍵詞】國有企業 資產流失 對策
一、國有資產流失的定義及其現狀
國有資產流失是指運用各種手段以低于其正常價格或公允價值的價格交易以及以國有資產毀損、滅失的形式將國有資產、國有產權及其受益權轉化為非國有資產、非國有產權、非國有受益權的過程。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流失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幾乎與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同時出現。近年來,國有資產的流失呈快速遞增態勢,主要有因決策失誤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因管理無序造成的國有資產流失、在改制中流失國有資產、在破產中國有資產流失、無形資產沒有入賬導致的流失、產權轉讓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等幾種類型。
二、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傳統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存在弊端。主要表現為:政企職能不分,產權關系不清,產權管理混亂;產權界定不清,產權主體虛置;分級管理界限模糊,責權利失衡;
第二,國有企業產權交易不規范。主要表現為:產權轉讓的實際市場價格與其評估價值量往往不一致,導致國資流失;國有資產管理職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約手段;不上交產權轉讓收入,自行處置產權轉讓收入;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行政法規及管理辦法。
第三,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健全。首先是管理和監督機制不健全,客觀上形成誰都有人管,又誰都不好管,管也管不好的局面。其次是行政審批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上級監督鞭長莫及,同級監督軟弱無力,加之一些領導權力過大,常常擅自決策。再次是企業上級部門的宏觀管理和監督控制力度不夠,對企業國有資產缺乏科學的監控手段和配套的監督措施。同時還存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問題。國有企業在利益分配上往往缺乏激勵手段,激勵強度不足,激勵方式單一,經營者的收入與貢獻不成正比,利益的失衡使得一些經營者心理失衡,喪失責任感,甚至不擇手段地尋找補償,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第四,管理者保護國有資產意識不強。一是由于領導干部對企業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的現象認識不足,同時對于保護企業國有資產的意識不強,缺乏防范和控制國有資產流失的思想準備。二是由于部門對保護國有資產意識淡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企業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對大量企業國有資產被侵占的訴訟案件追究不深,執法不力或久拖不決,使國有資產被據為己有。
第五,監督管理部門職責不明,執法不嚴。國有資產管理職責不明確,管理者的責任心不強,面對問題不聞不問或束手無策。監督者作風不正,素質低下,監督檢查隨意性大,不按政策辦事,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三、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
分析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國有資產流失只是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徹底、法律政策不完善造成的,因此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需從改革上下功夫,做文章。
第一,對改革中的國有企業的國有資產認真清產核資。就是清查資產,核實資金和核定國有資本金,全面掌握國有企業內部國有資產的總量、結構、分布及發展狀況,摸清“家底”,促進企業挖掘內部潛力,節約資金消耗和資金占用,從而更大限度地提高國有資產的運營效果。
第二,建立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理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總體思路:“對國有資產實行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企業自主經營的體制。按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的原則,積極探索國有資產管理和經營的合理形式和途徑,加強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政府專司國有資產的管理機構”。因此,一是建立科學的、可量度的國有資產經營責任指標體系。二是建立一個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目標的確定方法和實施方案體系。三是建立一個確定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制指標體系的規范化工作程序。四是建立一個科學、合理、嚴格的國有資產經營目標考核及獎懲方法體系。
第三,對國有資產進行結構性的調整,盤活國有資產,使國有資產發揮最大的效用,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國有資產進入、退出依據市場競爭原則、現實性原則、高效性原則。
第四,建立和健全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因為任何一個好的國有企業改革舉措,任何一個好的政策、措施和制度,都是靠人來貫徹執行的,特別是靠國有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來貫徹執行的,因此,建立和健全對國有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于鞏固和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果,防止和治理國有資產流失,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要市場化選擇國有企業經營者、建立適應現代企業的報酬制度、注重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精神激勵、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約束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監督約束機制,認真開展經營責任審計和離任審計,使企業經營者真正承擔起國有資產的守護責任。
第五,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和規范產權交易行為。在國有產權轉讓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有償和等價交換的原則,要進一步規范產權交易行為,真正保證國有資產的轉讓能夠做到“依法評估,有償轉讓,公開競爭,收人再投”的原則。國有企業產權的轉讓應由法律規定的產權出讓主體,并按照一定的手續進行審批,以保證真正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第六,深入推進各項配套改革。一是推進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二是發展和完善各類商品市場,培育和發展各類要素市場。三是健全市場法規,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行為。四是繼續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主要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五是健全中介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各種社會中介機構的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規范從業行為,真正做到客觀、真實、公正。
四、結語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益,實現其保值增值,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既有體制性和政策性方面的原因,又有國有資產管理質量和管理水平方面的原因,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等,分析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有利于喚醒廣大勞動者保護國有資產的意識,便于他們認識自己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國家制定各種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法律、法規、政策;有利于阻止官僚資本勢力的蔓延,更好地保護“國有資產”;分析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制定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對策,實現其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曉松.國有企業治理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2]吳旭暉.國有資產管理機制與國有企業自主創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2).
[3]彭成洪:國有資產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4]張立軍.論國有資產流失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3).
[5]徐昊.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