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晨


光緒二十四年初,亞東稅關的工作人員開始統計上一年關口的進出貨價值,入口貨值總數673,139盧比,出口貨值總數820,300盧比,共計1,494,439盧比。
別以為看到盧比就以為身處印度。亞東,清朝西藏日喀則的一個下屬縣。可為什么當時清朝的亞東稅關會用印度的盧比而不是用本國的銀兩計數呢?原來當時在西藏地區,盧比已經滲透到藏族市場的方方面面,而銀兩則被拋棄。
盧比入侵
“敵國入侵——簽訂合約”,作為清朝中后期歷史中屢見不鮮的橋段,在西藏地區同樣上演。
盧比入侵西藏的最早開端可以追溯到一場戰爭。咸豐五年,廓爾喀(今尼泊爾)人在英國的支持下武裝入侵西藏。內憂外患中的清政府顯然無力調兵抵御,西藏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就此簽訂,其中規定“西藏政府每年以一萬盧比付給廓爾喀政府”。
賠償對于清政府來說并不新鮮,令人感到吊詭的是,此番賠償不以清朝的銀兩,也不以廓爾喀幣,反而卻以第三國的貨幣來結算。顯然這里面藏著英國政府的一個圖謀,把盧比借此機會打入西藏市場,強迫西藏政府用商品換盧比。
英國人接下來依舊選擇了戰爭讓盧比成為西藏市場的主流。光緒十四年和光緒三十年,英國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實現了用武力打開了西藏通商大門,建立亞東、江孜等三處商埠的目的。
可以自由貿易,又不用繳納關稅的英印商人把大量的商品帶到西藏,用茶磚、絲織品等藏民日用品換取麝香、羊毛等等。印度逐漸成為西藏貿易的最重要的對象。面對盧比的入侵,西藏當地政府卻扮演著一個相當愚蠢的角色。
西藏當地不是沒有自己的貨幣,當地造幣廠制造一種“章卡”的銀幣。不過他們早已經改變了制定的錢法,從“用純銀鑄造”變成“用銅一銀二的比率”,多余的銀子則進入了當地官員的腰包。這種貨幣,《西藏通覽》給其“品質甚粗惡也”的評價。
與之相比較,盧比含銀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且完全采用機器鑄造,便于攜帶,面對著優勢如此明顯的盧比,西藏本土貨幣毫無還手之力。盧比一元乃至可以換章卡四十余枚,乃至七八十枚,這樣的比率使得西藏本土鑄幣行業完全無利可圖。
最賺不過鑄盧比
鑄造盧比對于英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一本萬利的生意。
盧比全面侵占了西藏市場,它的價值被英商有計劃地抬高。每元盧比重達三錢二分,其中含銀量基本為百分之八十。但是流通到市場之上,每元盧比折合銀兩為三錢八分至四錢。每個盧比的鑄幣盈利就有八錢左右。
“盧比每元三錢二分,作四錢行使,康民稱便而樂用之。”印度盧比數十年流行于藏族地區,至少應當在四千萬元之上,每月盧比以盈利八錢計算,僅在鑄幣盈利一項就有三百二十萬兩之多。
一方面抬高自身的幣值,另一方面則通過過高的匯兌費用,賺取利益。清政府匯兌到西藏的白銀均得換成盧比方能流通,在兌換過程中,清政府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光緒三十二年,清政府從印度匯豐銀行匯款四萬兩至拉薩。“印度向用盧比,進來高抬其價,匯款折合盧比,不知如何計算,扣款甚巨。計原匯銀四萬兩,扣去銀一萬五千六百一十八兩,實在兌收銀兩萬四千三百八十一兩。”
“有散失利權,莫此為甚。”面對著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全面壟斷,白銀的大量外流,清朝的有識之士們痛心疾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他們奏請朝廷鑄造銀元,來直接面對盧比的挑戰。
來自川鑄藏元的反擊
四川的川鑄藏元一開始就有極強的針對性。
川鑄藏元是仿照印度盧比的款式而建造。印度盧比的正面鑄有英國國王側面頭像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有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川鑄藏元則正面采用光緒皇帝側面頭像,背面是四川省造字樣。兩種貨幣的大小相近,質量無疏,都是三錢二分之重。
市場之上,藏元的比價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在康定地區,“三錢五分或七八分不等”,在拉薩市場上,由于英商“任意貶價”,每枚藏元只合三錢使用,彼此可謂懸殊。
趙爾豐為了使川鑄藏元行使于西藏,主動降低其比價。“務照本位三錢二分使用,定于宣統二年正月初一日起,官民一律尊用。”質量與盧比無甚差異的川鑄藏元就此變得更加受歡迎。過去盧比在康定地區的價值高達四錢,藏元按照三二本位使用之后,盧比則隨著被迫節節降價。
行政命令也是必不可少的補充,趙爾豐規定川邊藏區的稅收機關采取相應措施,在征收賦稅時只收川鑄藏元,不收印度盧比;邊務當局政府機關以藏元為本位貨幣計算,不得接受盧比。盧比在川邊市場遭到藏民的排斥,流通量便越來越少了。
雖然在康藏等地區,川鑄藏元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但是在西藏大部分地區,盧比的價值依然保持著穩定。
與印度龐大的貿易量使得西藏切不開與盧比的關系。“因攜(藏元)往印度購貨,英商認為分量不足,只肯作一錢八分之三錢計算,而印度盧比仍作四錢。西藏與印度交易極大,因此影響,遂亦只作三錢算。”
辛亥革命以后,川鑄藏元反抗盧比的使命被軍閥們所遺忘,反而成為掠奪人民的手段。軍閥們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大量鑄造藏元,藏元的含銀量從七成降至五成,到了民國二十八年,含銀量只有百分之十,三年之后,曾經風光無兩的川鑄藏元在當地群眾心中已經變得名譽掃地,徹底停止了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