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霜
【摘要】2013年簽訂的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是中國首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自貿協定,也被認為是中國對外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之一。本文簡要綜述中瑞自貿協定的特點,分析其給廣東省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對目前在具體經濟合作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以達到加強溝通、深入合作、互利共贏的目的。
【關鍵詞】中瑞自貿協定 廣東省 機遇 挑戰
引言
2013年7月6日,在歷時兩年多的9輪談判后,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與瑞士聯邦委員兼經濟部長施耐德-阿曼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瑞士聯邦自由貿易協定》,這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首個自貿協定{1},也是中國對外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之一。該協定涵蓋范圍非常廣,包羅貨物、服務,環境保護、勞工就業、知識產權、市場競爭等新舊領域。在絕大多數產品被賦予低關稅甚至于零關稅后,中瑞雙方的經貿合作有望升華到新的平臺。
一、中瑞自貿協定的特點
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指出,中瑞自貿協定是我國近年來達成的最為全面且水平最高的自貿協定之一,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一)零關稅比例增高
協定規定瑞士對我國99.7%的出口產品將立即實施零關稅,而與此同時,我國將對瑞士84.2%的出口產品實施零關稅。
(二)提供產業合作平臺
協定為中瑞雙方產業合作提供了平臺。比如,我國將加大瑞士擅長的鐘表技術的引進力度,以期望達到提高我國鐘表行業整體發展水平的目的。
(三)涵蓋范圍廣闊
協定不僅涉及到舊的行業范圍如傳統的貨物、服務等,還包羅了諸如環境保護、勞工合作、就業合作、政府采購、知識產權等許多新的領域。
二、中瑞自貿協定給廣東省帶來的機遇
對瑞士來說,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就是中國,而目前瑞士也成為了中國在歐洲的第五大貿易伙伴。2012年中瑞雙邊貿易額為263.1億美元,簽署中瑞自貿協定后,據中國海關統計,2013年中瑞雙邊貿易額增長126%,達595億美元。其中,瑞士對華出口560億美元,增長145%,中國出口35億美元,增長0.6%。在這樣的趨勢下,作為我國出口大省的廣東省,又會有什么樣的機遇呢?
(一)擴大傳統產品的出口
在自貿協定簽署以前,中國享受的發展中國家的普惠制關稅政策,其中并不包含傳統的紡織品、化工品、家具等行業。而對于此類產業較為發達的廣東省來說顯得尤為不利。但在簽署中瑞自貿協定后,瑞士對我國99.7%的出口產品將立即實施零關稅。廣東省在出口大宗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優勢凸顯。此類產品有望盡快破冰進入瑞士市場擴大份額,實現傳統產品出口的增長。
(二)利于鐘表產品的進口
此次自貿協定中備受關注的瑞士鐘表有望以更優厚的條件進口。中國海關總署商品稅率信息表明,瑞士鐘表的進口稅率高達貨品原價的11%。這使得國內消費者對瑞士名表望而卻步。然而,中瑞貿易協定的簽訂有望極大程度的改變這一現狀。根據自貿協定條例,瑞士鐘表將階梯狀地逐步降低關稅,最終在10年內實現關稅減少60%的目標。雖然不是在短期內立刻降到低位,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隨著關稅的逐步降低,有利于瑞士鐘表產品的進口。
(三)實現新型領域的合作
廣東省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羅軍表示:廣東省希望抓住中瑞自貿協定的良好機遇,加強與瑞士在生物醫藥、金融、節能環保、精密制造和旅游等新型領域的經濟合作。比如說瑞士的醫藥產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在廣東省更是口碑良好,發展前景廣闊。隨著沿海城市的發展,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高端醫療和一些進口醫療器械以及特效藥品的需求會逐步增加。利用中瑞自貿協定的機會,廣東省與瑞士在以醫藥領域為代表的新型領域中會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和可能。
(四)間接擴大歐洲市場
瑞士地處歐洲中心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區,可以說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領頭羊,對整個歐洲市場具有很強的輻射作用。并且,與歐盟和其成員國不同,瑞士在歐洲國家中第一個承認了中國所具有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通過加強與瑞士的經濟合作,廣東省乃至我國有望借此打開歐洲市場。
但同時也有專家指出,由于原產地的限制因素,中瑞自貿區協議的簽署并不能表明瑞士能成為中國產品自由進入歐洲市場的跳板。但對于中國來說,利用在瑞士的半成品加工進入歐洲市場提供了無限可能,所以中瑞自貿協定可以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為廣東省的相關產品進入歐洲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擴張了歐洲的市場。
三、中瑞自貿協定給廣東省帶來的挑戰
然而,在機遇的背后,同樣面臨著各種挑戰。
首先,據統計顯示,廣東對瑞士貿易持續大幅逆差導致雙邊貿易不平衡。2012年,廣東省對瑞士進出口值為69.4億美元,逆差51.3億美元;2013年第一季度,廣東省對瑞士進出口值22.2億美元,逆差17.4億美元。
其次,歐洲市場動蕩是廣東省外貿出口所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在2013年的小幅增長之后,廣東省外貿在今年第一季度環比下降25.2%。廣東外貿一方面要遭受歐洲市場的沖擊,比如歐債危機、主要經濟體經濟不振等情況,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套利貿易影響,進而對進出口值產生較大波動。
然后,廣東省進出口產業結構難以得到調整。廣東省鐘表行業協會副會長李金禮表示,在幾十年的磨礪后,中國腕表已經具備相對扎實的基礎,并開始逐步具備向老大哥瑞士叫板的實力。然而從具體商品來看,瑞士的高新技術類產品(瑞士手表和醫藥品)都是特色進口商品,在廣東省頗具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廣東省還是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上保持對瑞士的出口增長。所以,進出口產業結構的調整顯得頗為不易。
最后,中瑞自貿協定的優勢在短時間沒有凸顯。2013年全年,盡管海關數據顯示廣東外貿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但出口貨物主要最終目的國(地區)分布情況表顯示瑞士并不能排在前十位。這從側面反映了盡管中瑞自貿協定在極大程度上對廣東省對外貿易利好,但實際上作用并不十分明顯。
注 釋
①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兩國或多國間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目的在于促進經濟一體化,其目標之一是消除絕大多數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允許產品與服務在國家間自由流動。
參考文獻
[1]傅蘇穎.中瑞自貿協定開啟中歐經貿“破冰”之旅[J].證券日報,2013(7):1-2.
[2]李曉牧.中瑞自貿協定除了名表還帶來什么[J].國際金融,2013(7):77-78.
[3]汪巍.中瑞自貿協定打造經貿合作新亮點[J].中國經濟時報,2013(004):1-2.
[4]張振.方平原.中瑞自貿協定:寧波有何機會[J].寧波經濟,2013(8):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