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杰
【摘要】我國衛生監督體系改革活動不斷延展,內部體制以及調節思路獲得一定的啟迪功效,特別是經過國家衛生監督法定條文的頒布,使得內部架構格局更加規范,整體充滿著科學化、法制化效應。但是事物總有兩面性,主體管制人員應該確保以客觀角度審視問題,要知道目前衛生監督工作局勢不是十分明朗,涉及改革經費以及人員素質改善工作等長期交織,并且距離全國人民標準健康定義標準有著較大差距現象,此類矛盾危機需要相關衛生監督執法人員能夠履行科學梳理職責,利用最新技術理念將目前遺留的沖擊因素全面清除,為后期工作系統化調整奠定深刻適應基礎。
【關鍵詞】衛生監督部門;管理體系;人員素質;技術設備;調試策略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297-02
前言:我國衛生監督單位承擔著全民健康身體素質維護的重要職責,尤其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監管范圍下,為了調節內部人員交流秩序和服務流程,穩定人員健康狀況,鞏固社會經濟發展地位,就必須聯合社會公民身心健康改造渠道進行深刻探討、挖掘,整個職務內容、內部監管體系與人員素質基礎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監督部門在改革活動中予以充分審視。目前我國不同地區衛生監督體系構造條件參差不齊,執法流程嚴重脫節,并且社會經濟結構不斷扭轉,對待這類體系歸控職能要求也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能夠運用社會學理念進行透徹分析,使得監督體系和社會文化問題得到有力協調;穩定衛生監督體系的存在價值意義,使得單位監測、監督活動能有序搭接;主動規避疾病蔓延問題,為人員身心健康保護事業貢獻合理力量。
一、我國衛生監督體系控制狀況論述
現下我國不同地區衛生監督體系都不夠完善,這使得既定范圍執法力度難以彰顯,單位工作人員職責產生嚴重混亂跡象。經過科學數據研究表明,涉及省、市、縣級地區體系完善效率基本維持在50%左右,距離標準規格有著較大差距現象。
(一)執法主體主觀地位未能廣泛延伸
依照我國衛生安全管控法令探析,內部執法部門在法理角度上承擔職業人員身體健康素質的監督、檢驗職務,現下不同區域監管人員明顯供應力度不足,造成當地政府工作環境清潔以及人員衛生監管事務全權交由衛生監督部門長期處理,后期過渡時限也始終沒有定論。依照理論標準透析,主體合法地位具體依照必要先決條件進行對比、驗證,如若產生矛盾狀況便自然不能貫徹行政執法效能,相反便長期維持一種法律支撐效力。這類決策多少會對工作人員職業病源克制工作造成一定的壓力和消極對待效果。
(二)衛生監督機構體制結構較為疏松
我國不同地區由于經濟條件所限,涉及衛生監督機構內部機理設置不夠完全,尤其支撐體制長期遺留疏松跡象,職能歸控范圍始終得不到精準確認,造成權責范圍自相矛盾的結果;當然,執法主體地位也尚未解決,相關機構設置條件嚴重低下,不能嚴格遵照職能、機構以及編制流程細心梳理,造成公務員以及事業編制結果廣泛交接,結構零亂效果可見一斑。創新監督法則明確規定,在貫徹監管模式環節中需要利用分管策略逐層推進,同時不忘品種形態的穩定篩選結果。但是,現下人員素質基本不能達標,對于既定工作內容較為陌生,加上技術手段的長期落后,使得現場監督效率持續下降,執法能動效應也因此萎靡不振。這已經嚴重違背行政執法標準,后期城鄉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相信會更加混亂,長此以往,城市單位社區的監督網絡體系也將隨之潰散,這正是衛生監督執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需要管制人員能夠客觀對待,并作出系統分析,聯合各類創新理念進行全面整編,避免階段瓶頸限制危機的再次擴散跡象。
(三)衛生監督機構配置以及保障效果不足
我國各地區衛生監督人員數量明顯不能達到供應標準,這類現象在基層單位表現得最為明顯。加上基礎素質嚴重偏離設定標準,單位人員工作經驗和學歷標準不夠均衡,年齡結構兩極化分布勢態嚴峻,都一再挑戰體系改建底線;另外,就是衛生監督保障效應低迷,不同層級經費差距過大,保障動力就此喪失,例如:工作器械、執法裝備以及信息化硬件等供應成果七上八下,已經嚴重制約衛生監督事業現場處置和衛生保障能力。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二、針對上述問題的改善措施分析
現下,各層級衛生行政管理單位以及監督機構開始依照國家統一法律規范標準、章程要涵進行體系改建,爭取將職業、公共場所衛生與醫療服務廣泛融合,竭盡全力抑制傳染病的滋生結果,整體工作執法要求嚴格、工作涉獵范圍大、瑣碎事務繁多,需要結合體制面貌實施逐層完善,之后才能提升行政執法和監督效能。
(一)衛生監督法制的重建工作
需要全面重視衛生立法事務,爭取將細致化規范標準重整,重新建立一套科學的監督評估機制;同時適當加大執法力度,相應地提升各部門科學決策能力,為衛生監督工作提供更高的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聯合既定成員進行必要法定知識的講解、宣傳,合理增強群眾的維權思想和經營者的守法態度,將衛生監督良性社會氛圍充分彰顯,進一步穩固監督體系的落實力度。
(二)清晰明確衛生監督職能范圍
追隨單位監督流程進行職能格局規劃,盡量迎合社會經濟發展和民主建設要求,使得公民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單位能夠上下一心,將公共場所清潔、保護、監督工作做好,杜絕任何傳染病源的滋生;另外,就是認真監管供血機構以及執業人員的行為活動,將醫療服務市場進行充分整頓,將非法供血行為扼殺在搖籃之中,并針對違法人員追究一定的責任,做出該有的懲罰決策。再有就是完善單位該有的保障條件,包括基礎經費、設施裝備以及信息技術等,聯合人員素質進行有機培訓,多多引進國外先進監督、管控理念,維持人員素質的進步條件,最終使得各地區之間的差異效果盡量泯滅。
結語:關于我國衛生監督體系的改建工作,需要結合各類分散元素進行客觀審視,包括人員基礎素質、技術設備條件以及監督執法力度等;將這些細務處理完全之后,結合不同地區、層級溝通關系進行有效梳理,爭取將中心管制理念傳播出去,維持各自有效的體系架構形態,為后期多元化發展奠定適應基礎,避免出現任何瓶頸限制危機。
參考文獻:
[1]呂海環.衛生監督管理機制建設探討[J].浙江預防醫學,2009,13(11):77-79.
[2]劉德文.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的主要問題探討[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0(06):103-105.
[3]胡善聯.新加坡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對我國的啟示[J].衛生經濟研究,2010,31(06):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