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目的:分析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原因及控制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到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投訴現象及原因。結果: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共58例,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不良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腎功能不良反應及其他,其中過敏性不良反應占67.24%,明顯高于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例患者造成不良反應的原因為藥物使用不當、用藥劑量或方法不當及藥物自身因素,其中用藥劑量或方法不當造成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中應加強重視,做好不良反應預防工作,同時藥品監督管理單位應采取措施控制藥品質量風險,加強無菌藥物的生產監管,保障抗菌藥物應用的安全性。
【關鍵詞】頭孢菌素;藥物;聯合應用;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307-02
引言: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由于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的特點在臨床中得到可廣泛的應用。然而,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在帶來良好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的不良反應[1]。為進一步探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特對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接收到的投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到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投訴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患者最小年齡為1歲,最大年齡為89歲,所有患者均為住院患者,均在使用其他藥物治療的過程中使用過至少一種頭孢菌素類藥物,包括頭孢唑啉、頭孢拉定、頭孢曲松、頭孢噻肟、頭孢哌酮等。
1.2 觀察方法
對本組患者的所有臨床資料都進行詳細的記錄和保存。主要的記錄內容有患者的姓名、性別、病史、過敏史、用藥時間、藥物用量、用藥名稱、反應情況等。并對各個患者用藥之后的反應情況和不良反應進行區別記錄與詳細分析。在進行系統的資料記錄之后,對資料的數據加以整理,將不良反應患者的資料進行單獨分析,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做出明確科學的結論。
1.3 不良反應判定標準
通過對患者各項資料的記錄以及對患者臨床癥狀的觀察得出不良反應與藥物使用的關系,共分為四個等級。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兩個小時以內出現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停止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情況減輕則說明不良反應與頭孢菌素類藥物一定有關。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后兩個小時以內出現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且停止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情況也沒有減輕的情況,則說明不良反應與頭孢菌素類藥物可能有關。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五個小時以上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且停止藥物使用后不良反應減輕,說明不良反應與頭孢菌素類藥物可能無關。當患者在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五個小時以上出現不良反應,且停止使用后不良反應也沒有減輕則無法判斷是否有關[2]。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研究數據均輸入Excel表格,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數據均以構成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的情況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間收到投訴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共58例,其中不良反應類型主要有過敏性不良反應占67.24%,其不良反應表現為失眠、頭暈、神志不清等癥狀;消化系統不良反應占17.24%,其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惡心和食欲不振等;腎功能不良反應占10.34%,其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腎功能異常、血尿、蛋白尿等,其他不良反應占5.17,其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浮腫、白細胞減少等。其中過敏性不良反應最高明顯高于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投訴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58例患者造成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有藥物使用不當10例,占17.24%、而用藥劑量或方法不當有45例,占77.59%,藥物自身因素有3例,占5.17%,其中用藥劑量或方法不當造成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的主要殺菌機制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在細菌繁殖期時將細菌殺死,對細菌具有較強的抗生作用。理論上來說,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對人體的毒性小,是一種高效的抗生素,所以在臨床使用中也十分廣泛。但在臨床使用的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可發生不良反應,目前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治療易發生不良反應。從2013年一年患者投訴現象來看,頭孢菌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后不良反應主要為過敏性不良反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腎功能不良反應,其中過敏性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不良反應,這主要是由于當頭孢菌素類藥物與能夠升高其藥物pH值的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時,可加速內運行聚合,從而導致過敏性反應[3]。頭孢菌素類藥物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還易發生消化系統反應,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等。通過對患者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造成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主要有藥物使用不當、用藥劑量或方法不當以及藥物自身因素等因素,其中用藥劑量或方法不當造成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與其他因素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因此臨床中使用頭孢菌素類藥物時需了解其性能,確定合理的劑量、使用方法等,在維持抗生素效果的同時,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同時,藥品監督管理單位應采取措施控制藥品質量風險,停止生產銷售并召回問題藥品,還應該下發通知并召開視頻會議,要求加強對抗菌藥品的生產監管,多重措施保障公眾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何艷菊.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分析[J].現代養生,2014,(04):52.
[2] 劉秋蓮.探討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致不良反應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 2013,(18):97-98.
[3] 劉彩霞.頭孢菌素類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08):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