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細胞,小微企業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其融資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本文首先提出小微企業目前的融資現狀,再論述銀擔合作助力小微企業融資的必要性,最后簡單闡述銀擔合作的三種模式。
【關鍵詞】小微企業 融資 銀擔合作
在我國,小微企業的概念最初由經濟學家郎咸平教授提出,他把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統稱為小微企業。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小微企業1169.87萬戶,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視為微型企業納入后,小微企業在市場主體中占94.15%的比重,在解決就業、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融資問題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瓶頸,為了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銀行與擔保機構間的合作愈來愈緊密。
一、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一)融資渠道狹窄
小微企業的融資由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構成,其中外源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在小微企業成立之初,主要依賴內源融資。小微企業在爭取外源融資時,66.7%考慮的是向銀行貸款,11.6%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6.8%選擇民間借貸,其他融資方式按照先后順序有向小額貸款公司借款、向供應商賒賬或向客戶預收賬款、向擔保公司或典當行借款、內部員工集資。但小微企業存在缺乏抵押品、信用資質不足等問題,銀行更愿意貸款給大中型企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比例比較低,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未得到合理滿足。同時,無論是發行企業債與公司債還是在中小企業板與創業板上市,小微企業都很難到要求,小微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也很狹窄。
(二)融資成本高
受到國內外經濟影響,目前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很多小微企業表示借款成本高于10%。在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除了利息外,還要繳納其他費用,比如資產評估費、擔保費、咨詢費、保險費、登記費、律師見證費等。過高的借款利息和融資間接費用對小微企業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如果在經營中發生稍許閃失,企業極容易遭受巨額虧損。
(三)缺乏長期資金支持
在企業發展初期,對流動資金的需求較為集中,但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長期資金需求越來越多,據調查,約三分之一的小微企業希望獲得長期資金支持。盡管銀行是小微企業的首選融資渠道,但其主要提供流動資金與固定資產更新資金,極少提供長期信貸,而小微企業想從其他渠道獲取長期資金一樣困難。總之,缺乏長資金支持將加大企業由于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的風險,該問題亟待解決。
二、銀擔合作助力小微企業融資的必要性
(一)銀擔合作可實現風險共擔
在小微企業向銀行貸款時,銀行往往擔心自己承擔的風險過大,在審批時很嚴格。這一是由于小微企業自身實力薄弱,缺乏貸款所需的抵押品;二是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規范,內控制度不嚴、財務信息披露的意識較差;三是場所不固定、工作人員變動頻繁及部分小微企業惡意逃債等現象使小微企業的信譽普遍偏低,銀行不得不謹慎處理小微企業貸款問題。
但是,在銀擔合作時,銀行獨自面臨的風險將會減少,合作會起到風險共擔的作用。在小微企業向銀行貸款時,擔保機構會以保證的方式為其向銀行提供擔保,如果企業無法履約,擔保機構便代為承擔償還債務的責任。另外,擔保機構也有自己的信息來源,會對企業進行篩選,將不正規的企業排除在外,這樣一來,銀擔合作既共擔了銀行的貸款風險,也間接地降低了銀行面臨的企業違約風險。
(二)銀擔合作可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銀行不愿意貸款的原因除了小微企業很難提供合格的擔保、抵押品外,還在于銀行和小微企業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一般而言,銀行信貸主要依賴兩類信息:一類是易于量化的硬信息,如近三個月的資產負債表、財務狀況說明、驗資報告等;另一類是主觀成分較多的軟信息。其中,硬信息更以獲取且更為客觀,是銀行了解企業更主要的途徑。但是,小微企業在硬信息的公開化上不夠透明也不夠規范,導致銀行對小微企業缺乏了解,容易發生逆向選擇。而擔保公司具有銀行所不具備的信息判斷力,可以更準確地甄別出優質小微企業,在信譽上也深得銀企雙方認可,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擔保公司加入,將打破原來銀企間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使借貸順利完成。
(三)銀擔合作有助于降低融資成本和增加銀行貸款數量
近些年來,隨著金融機構間競爭的日益激烈,銀擔合作早已不是一個新概念。在銀擔合作后,信貸市場的貸款價格會下降和貸款數量則會上升。
顯然,r2小于r1,也就是說,加入擔保機構后,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降低了。貸款利率降低,會有更多小微企業進入信貸市場,貸款數量也會增加。如圖所示可以更直觀地看出這個變化。
在圖中,銀擔合作前,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銀行的信貸供給線為S1,均衡時的貸款利率和貸款數量為(r1,Q1)。在銀擔合作后,小微企業得到了信用擔保,銀行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信貸供給線向右移變為S2,均衡點為B(r2,Q2)。在擔保機構加入后,貸款利率r2
三、銀擔合作助力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模式
根據參與主體的不同,可以把銀擔合作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一)政府主導型合作模式
在該模式中,擔保機構一般都有政府出資背景,且不以盈利為目的,受行政指令對小微企業的銀行貸款進行擔保,政策性傾向較強。由于擔保中還有政府的隱性支持,合作雙方的風險較小,但擔保公司的獨立性偶爾會受政府影響。
(二)商業擔保合作模式
在該模式下,商業銀行向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的同時,擔保機構會根據合作協議對這筆貸款提供第三方擔保,與商業銀行共擔風險。商業銀行、擔保機構和小微企業三者處于一個完全開放的市場中,純粹受市場規律影響。
(三)混合型擔保合作模式
參與合作的銀行既有商業銀行也有政策性銀行,政策性銀行的出現使該合作模式具有政府和市場的共同特點。在擔保機構對小微企業進行擔保時,政策性銀行也為融資提供了便利措施、參與了部分擔保責任,貸款風險隨著擔保方的增加而分散。
參考文獻
[1]付俊文,趙紅.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的風險分擔及擔保規模研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9).
[2]盧卓,彭小輝.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中山市的調查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3(1).
[3]徐忠.硬信息和軟信息框架下銀行內部貸款審批權分配和激勵機制設計[J].金融研究,2010(8).
[4]劉登金.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合作風險研究[D].2008.
[5]楊秀瑞.論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J].時代金融,2012(5).
作者簡介:夏雪(1990-),女,安徽合肥市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