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要】截至2013年底,中國滬深兩地上市公司總數達到2489家,總市值23萬億,流通市值接近20萬億,股票有效賬戶數達到1.32億。隨著中國股市的發展壯大,中國股市正從不規范和政府主導模式逐漸向規范化、市場化方向邁進,股市的影響因素也由偏重政策影響向市場因素影響的方向轉變。本文將以獨特視角從中國股市誕生開始對影響股市的因素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影響股市因素的變化趨勢,以供廣大股市投資者和決策者借鑒。
【關鍵詞】股市 股價指數 影響因素 趨勢
一、中國股市發展概述
中國股市已走過24年歷程,股市發展早期由于市場和投資者的不成熟,行政干預因素主導,股價指數經常暴漲暴跌,投資者主要以短期投資為主,隨著行政干預的減少和市場職能的逐漸建立,以及投資者的不斷成熟,股市體現出規范化的發展趨勢,并逐漸顯現出宏觀經濟晴雨表功能。但是中國股市發展歷程相比西方股市上百年歷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股市的制度建設和投資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都需要不斷完善。
二、影響股市的因素
根據經濟學原理,商品的價格由其內在價值決定,并受商品的供求關系影響,股票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價格也應由其內在價值決定,并直接受股票的供求關系影響,而影響股票價格的其他因素都是通過作用于股票供求關系而影響股票價格的,這些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及政策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市場因素、心理因素等[1]。
三、股市影響因素趨勢分析
(一)第一階段(股市成立至1994年)
在這段時期,股價指數劇烈波動,股市上漲主要與政策干預有直接關系。股市下跌主要受股市擴容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
滬市成立后直到1991年底股價指數才達到292點,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具體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5月21日滬市取消漲停板限制,在政策因素推動下,滬指于5月26日上漲至第一個高點1429點,不到半年時間漲幅高達389%。隨后滬市開始擴容,新發上市21家,造成巨大資金及心理壓力,滬指于11月16日跌至386點,跌幅高達73%。
1993年滬指以773點開盤,新華社隨后發表了《關于股市的通信》,表明了股市堅決要試的態度,政策信號的出現推動滬指上漲,2月16日漲至新高1559點,不到兩個月時間漲幅高達102%。隨后受到貨幣政策從緊和股市擴容的影響,滬指一路下滑,于12月20日跌至750點,跌幅高達52%。
1994年滬市新發上市65家,受到擴容和加息的影響,7月29日滬指跌至325點。7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證監會和證券委關于穩定和發展股市的三大政策,暫停新股上市,受到政策的影響,滬指在一個半月后上漲到年內高點1052點,漲幅高達224%。
(二)第二階段(1995年至2001年)
這一時期國家經濟增長呈下降趨勢,而滬指主要趨勢是上升的,表明宏觀經濟與股市沒有因果關系。股市每一輪上漲行情均受到政策干預的影響,宏觀經濟政策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5年停辦保值儲蓄,為股市增加了資金供應。1996年滬深兩市爭奪金融中心地位,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兩市大漲。1997年GDP增長下滑至8.8%,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從寬,并下調利息和存款準備金率。1998年國家啟動增量資金入市。在匯率政策上,中國政府在多個場合宣稱人民幣不貶值。在財政政策方面,下調了證券交易印花稅。這些措施使中國股市沒有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1999年至2001年利好政策頻出,1999年5月政府肯定了證券市場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6月《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文章指出近期股市是正常的恢復性的上漲;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上,采取了降息和降低B股印花稅的措施。2000年1月6日發表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的文章《為建設發展健康、秩序良好、運行安全的證券市場而努力》。2001年2月9日,新華社發表文章《新世紀中國股市要有更大發展》。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下,滬指在6月16日創出歷史新高2245點。
(三)第三階段(2002年至2005年)
這一時期經濟增長呈上升趨勢,而股市卻是下跌的,表明宏觀經濟與股市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從這段時期起國家不再直接發布利好政策干預股市,針對股市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開始嘗試從整體上系統性的解決。股市下跌主要受到宏觀經濟調控和股權分置改革啟動的影響。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從緊。2003年開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收流動性,2004年提高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這些措施直接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并直接影響了股市的資金供應。從這一時期開始,國家試圖從整體上解決股市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而首先需要的主要問題是股權分置問題,2005年5月正式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直接導致股票供應增加。以上因素導致滬指2005年6月6日跌至自1997年以來的新低998點。
(四)第四階段(2006年至2007年)
這一時期GDP增長呈上升趨勢,股市也呈現暴漲行情,表明宏觀經濟與股市存在因果關系。宏觀經濟因素是支持股市上漲的基本面因素,始于2002年的制度建設為股市上漲奠定了制度基礎,貨幣供應量的猛增、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瘋狂入市是股市沖高的直接影響因素。
自2002年開始GDP增長持續上升,2007年GDP增長達到11.4%,這是自1994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宏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企業發展和利潤增長奠定了基礎,這些基本面的因素有力的支撐了股市的上漲。
從制度上,2004年發布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2005年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2006年發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制度和規定。這些制度和規定的出臺,為股市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雖然自2003年開始,貨幣政策穩健從緊,貨幣供應量M1增長下降至11.8%。但是2006年M1快速增長至17.5%,2007年更是增長至21%,這主要根源于自2004年以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和2005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市場上貨幣的大量供應為股市的上漲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支持。
除了以上因素,2007年股市暴漲的直接因素是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瘋狂購買股票行為,2007年兩者開戶分別暴增了6.1萬和1909萬。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的大幅減少可以反映股市的火暴程度,2007年10月僅一個月的時間儲蓄存款減少近5100億元。在以上因素疊加的影響下,滬指暴漲至有史以來的最高點6124點。
(五)第五階段(2008年至2013年)
這一時期GDP增長呈現出先下滑后上升再下滑的趨勢,股市也表現出相同的趨勢,表明宏觀經濟與股市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該時期宏觀經濟狀況是影響股市變動的基本面因素,限售股的解禁增加了股票的供給影響了股市供求關系[2],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是影響股市資金供給的主要因素,投資渠道的多樣化轉移了股市的吸引力,新股IPO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壓著股指,而行政因素的影響從這一時期起開始減弱。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GDP增長下降至9%,滬指也由最高點暴跌至1664點,跌幅高達73%。盡管2009年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拉動了GDP增長,貨幣供應量大幅增長,但是隨著國家干預經濟增長方式的退出,貨幣政策由寬松轉向穩健,貨幣供應量增速出現了大幅下降,GDP增長也開始下滑,2013年GDP增長降至7.7%。股市也猶如過山車一般,2009年滬指反彈至3478點,但是受到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和貨幣政策轉向的影響,股市開始持續下跌,2013年6月跌至1849點。
在這一時期直接改變股市供求關系的是限售股的解禁,2007年至2011年滬市解禁限售股市值超過15萬億,是2007年流通市值的2倍還多,而投資者新增數一直呈下降趨勢,由2007年新增1915萬戶下降到2013年新增僅257萬戶,在股票供應巨量增加和投資者對股票需求下降的雙重影響下,導致股市持續下跌。
股市的持續低迷使得投資者將資金投向了其他領域,這一時期的黃金投資和理財產品投資均出現了火暴的局面。投資渠道的多樣化減少了進入股市的資金量,導致股市因缺少資金支持而越發持續低迷。
在沒有建立退市制度前,股市的擴容始終打壓著股指,每一次新股IPO都會帶來股市的震蕩,一方面對投資者心理產生了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新股市場化定價機制不完善,以及在新股不敗的慣性思維影響下投資者追逐新股的從眾行為,導致新股發行與上市持續火暴,資金從股市大量抽走,在沒有增量資金入市的情況下,股票供應的增加只會導致股指持續走低。
在這一時期,行政因素對股市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每一次證監會官員對股市的支持表態只能起到短暫的提振作用,并不改變股市的長期低迷趨勢。
四、結論
中國股市早期不成熟、不規范,國家行政直接干預股市有其必然性,隨著股市的發展壯大,開始著重加強股市的制度建設,重點解決股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股市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是國家職能的轉變,同時也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影響股市的因素同樣出現了一些趨勢,宏觀經濟因素對股市的影響在逐漸增強。貨幣政策尤其是貨幣供應量指標已經成為影響股市供求關系的重要因素。股市的擴容是一直影響股市變動的股票供給因素,新股數量的疊加和限售股解禁帶給股市的影響是長期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股市增量資金供應才能消化。隨著股市逐漸的市場化,行政因素對股市的影響正在逐漸減弱。投資者投資配置呈現多樣化,在新股申購中體現出明顯的不理性行為,這些都影響著股市的變動。
五、建議
第一,盡快建立退市制度,改變目前股市中股票數量只增不減的問題。
第二,對投資者加強教育,樹立長期投資觀念,增強風險意識,減少對個別股票的熱炒,提高對基本面業績優良股票的持有比例,使投資者真正將資金轉向價值投資方向。
第三,改進新股發行制度,轉變投資者對于新股不敗神話的觀念,減輕對新股IPO爆炒的非理性行為,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
第四,盡快采取措施盤活市場中的資金存量,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占壓,使資金得到更優的配置。
第五,改善股市投資環境,加快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審批速度,合理引導增量資金入市。
第六,加重對上市公司的違規處罰力度,增加上市公司違規成本,建立上市公司信息管理制度,對違規上市和交易的公司從重處罰。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業協會編著,《證券基礎知識》,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年,P57-65.
[2]合肥工業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和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課題組,《限售股解禁對市場的影響》研究報告,2008年12月,P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