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傳壽
【摘要】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在增長背景下加快經濟轉型的關鍵之年。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經濟增長轉換階段,全球經濟仍處于危機后的調整時期,國際經濟環境充滿復雜性和變數,原有經濟增長優勢和增長動力逐漸減弱,新的增長優勢尚未啟動,經濟運行在尋求新的平衡過程中,經濟增長的轉換,不僅僅是增長速度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
【關鍵詞】十八屆三中 新階段
一、經濟發展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資金配置不合理,價格偏高
隨著社會融資規模快速擴張,資金鏈條不斷加長,實體經濟融資難度越來越大,資金價格不斷攀高。新增信貸資金被直接或間接用于房地產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擠占了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二)內需增長面臨下行壓力
未來房地產投資增長將呈回落態勢,房地產行業區域格局日益分化,三四錢城市供給相對過剩。與住宅相關的裝修、建材、家電家具等消費將受到抑制。
(三)產能過剩、利潤偏低,土地收入增幅下滑,地方政府投融資能力不足,民間投資參與進展緩慢
物價總體處于溫和上漲周期,勞動力成本上升,房價上漲,食品和居住類價格仍然看漲。
(四)勞動力成本相對于勞動生產率增長過快,機器代替工人,面臨一次性投入過高,很多企業無力承擔
(五)資金成本偏高
由于金融資源配置問題,融資難、融資貴是許多實體經濟轉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
(六)土地成本過高
土地供給不足和價格上漲過快,高地價,高房價,高房租,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增長與轉型。
(七)流通成本較高
高物流成本制約著傳統的商業運行模式,新的網絡銷售模式也不同程度受到高物流成本的影響。
(八)知識產權保護措施薄弱
由于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利,許多有有刨新能力的經濟實體想創新,因新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容易被仿冒和剽切,擔心高投入低收益而放棄創新。
二、轉型期經濟增長緩慢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依賴出口外需拉動模式快速增長。“低產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發展方式,積累的矛盾較多,運行風險加大。經濟增長緩慢的根本原因,現有資源優化配置受到限制,經濟運行效率較低,主要是資源利用率較低。中長期增長潛力難以有效釋放,市場化改革進展不平衡,產品價格不理順,放開不夠,競爭不足,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抑制了經濟增長空間。
中國經濟增長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過十幾年的快速增長正面臨系列調整,國內經濟形勢已發生重大變化,發展平衡已被打破,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可持續,需要重新尋找并建立新的增長點。未來需要平衡發展,必須依賴戰略轉型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發展面臨著風險和挑戰,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經濟下行壓力和產能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實體經濟運行中存在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存在著矛盾,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深入分析問題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三、對策: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長效機制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著力破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培育新的增長優勢,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和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以創新驅動破解發展難題與困境,形成長效動力機制。
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是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層層障礙,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推動科技創新,通過改革釋放新的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平穩運行。
二是協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場主要是通過價格的發現,形成推動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與配置。價格受到干擾,就會導致資源配置出現問題,資源廉價使用,市場主體也就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改變原有的發展模式。必須改變以招商引資、擴大投資、過度依賴出口和外資拉動型的增長方式,轉向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保護環境、支持創新的增長模式。
三是建立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正確認識我國資源能源不足的客觀現實,切實降低經濟增長對環境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過度依賴。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注重需求與供給政策相結合,短期政策與中期政策相結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推動增長動力轉換和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保持各地具有參與競爭與持續發展的能力,轉變思想觀念,改進政策體系,完善激勵機制,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四是轉變資源配置方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僅是結構優化、效率提升的根本保證,也是創新的根本動力。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真正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基本原則,放開市場準入,提升工業化、城鎮化質量,創造各種市場主體公平使用要素資源、公平競爭的規范制度環境,采取穩住基本面,邁開新步伐的方式,推動產業發展與升級。
五是加快價格體系改革。價格決定市場主體的成本、收益的高低,對投資、創業、創新具有重大影。應通過資源稅改革、國有資源產權收益制度改革,實現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的市場化,把外部成本和所有者權益體現于價格之中。
六是深化金融領域改革。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關鍵在于銀行管理體制,利率是金融資源價格,事關金融資源的配置。要解決資金價格偏高問題,必須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深化金融機體制改革,實現金融資產債券化,提升銀行競爭力和服務創新的能力。推動銀行融入實體經濟,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