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燦 王曉艷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變化的影響。方法:選取來我院就診的142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1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治療2周后,比較分析兩組的臨床療效和兩組患者血漿BNP水平的變化。結果: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有效率(85.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67.6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血漿BNP水平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明顯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獨西藥治療,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BNP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347-02
冠心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該病主要由于過度肥胖或者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患者脂質代謝紊亂,動脈內膜出現粥樣脂類物質沉積,過多的脂質沉積導致動脈腔狹窄,使血運受到阻滯,使得心肌供血出現障礙[1-2]。BNP主要來源于心室,其水平變化與激素調節、心室的壓力以及呼吸困難程度等有關[3]。BNP具有排鈉排尿、擴張血管、抗 RAS以及降血壓等作用[4]。有研究發現,BNP的水平和冠心病嚴重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5]。本文研究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變化的影響,以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間來我院就診的142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相關的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43例,女28例;年齡在33~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6±10.51歲,病程在1~1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9.5±2.34年。對照組男48例,女23例;年齡在35~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2±9.87歲,病程在1~1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9.2±4.41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利尿、抗感染、吸氧等常規治療,并應用常規西藥:10% GS 500ml+10% KCl 15ml+25%硫酸鎂10ml+胰島素10U,每日一次,靜脈滴注,同時口服消心痛10mg/次,每日3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中藥治療,基礎方劑為:當歸12g,黃芪50g,生地黃12g,麥冬30g,紅花6g,北五味15g,牛膝12g,赤芍12g,枳殼12g,桔梗9g,丹參12g,川芎12g,桃仁6g,甘草9g,紅參10g。每日1劑,水煎服,10天為1個療程。分別于入院次日,用藥前及治療2周后采取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ml,加入含EDTA的試管中,3000r·min-1離心10min,取血漿凍存于-20℃低溫冰箱,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漿中BNP水平。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的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血漿BNP水平的比較
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有效率(85.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67.6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血漿BNP水平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和表2。
3 討論
冠心病主要是由于脂質代謝異常,脂類物質在動脈膜進行沉積所造成的心肌供血障礙,其嚴重程度與心室肌分泌的BNP水平密切相關[6]。本研究中分析探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變化的影響,結果發現,治療2周后,治療組的有效率(85.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67.60%),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血漿BNP水平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明顯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單獨西藥治療,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紅燕, 彭紹蓉. 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變化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3,19(8):338~340.
[2] 余智云. 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漿BNP水平變化的影響[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3,13(9):52~53.
[3] 崔維軍. 冠心病患者血漿BNP及hs-CRP 水平分析[J]. 浙江實用醫學, 2009,24(5):375~376.
[4] 張 瑜, 張會永, 楊關林. BNP診斷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研究[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10( 6):125~126.
[5] 吳曉暉. 冠心病患者血漿BNP及hs-CRP水平變化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研究[J]. 南通大學學報, 2011,31(6):453~456.
[6] 張 紅, 蔣 利, 吳朝光, 等. 房顫患者血漿BNP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9,9(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