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妹
【摘要】目的 探討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肝臟B超檢查異常情況及相關性。 方法 對1255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2 a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肝臟B超檢查,并對不同病程及服藥時間、年齡段、性別、疾病類型的B超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 肝臟B超檢查陽性率28.1%,其中脂肪肝發生率(24.7%)占陽性率的88.1%;年老、病程及服藥時間長的患者肝臟B超陽性率明顯高于年輕、病程及服藥時間較短的患者(P均<0.05);不同性別、不同疾病類型患者肝臟B超陽性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結論 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易出現藥源性臟器損傷,尤以肝臟最為顯著。應定期檢查,及時防治。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抗精神病藥;肝損傷;B超;陽性率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356-02
精神分裂癥患者因病程遷延,易于復發而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極易對機體產生毒副作用,特別是對肝臟的影響尤為明顯。本文對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2 a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肝臟B超檢查結果進行了分析,以探討抗精神病藥物與肝臟異常發生率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樣本選自2003年1月~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病程≥2 a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病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2 a;(3)排除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長期飲酒、血液病或發熱等疾病。共入組1255例,其中男773例,女482例;年齡19 a~76 a,平均(29.24±7.56) a,其中年齡≥50 a者241例,<50 a者1014例;病程及服藥時間2 a~36 a,平均(8.22±4.16) a,其中病程及服藥時間≥5 a者472例,2 a~<5 a者783例;以陽性癥狀為主的Ⅰ型精神分裂癥803例,以陰性癥狀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癥452例。入組患者服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包括舒必利、奮乃靜、氯氮平、利培酮、奎硫平等。
1.2 檢查方法 采用SONOLZNE Adara 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2.6 MHz~5 MHz,均由同一醫師進行檢查,檢查前禁食≥8 h,依據吳乃森[1]肝臟B超影像學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3統計方法 對不同因素的構成比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肝B超陽性分布 1255例患者肝B超檢查異常352例,陽性率28.0%。其中單純性脂肪肝287例,脂肪肝合并膽囊結石12例,脂肪肝合并膽囊炎8例,脂肪肝合并膽囊息肉3例,肝彌漫性改變20例,肝囊腫11例,肝血管瘤5例,肝內膽管結石5例,肝硬變1例。而肝B超異常患者中脂肪肝發生310例(24.7%),占陽性率的88.1%。
2.2 不同病程、服藥時間、年齡、性別肝B超陽性率比較 病程及服藥時間≥5 a者472例,異常151例(32.0%);2 a~<5 a者783例,異常201例(25.7%),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5.83,P<0.05)。年齡≥50 a者241例,異常81例(33.6%);<50 a者1014例,異常271例(26.7%),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4.57,P<0.05)。男性773例,異常209例(27.0%);女性482例,異常143例(29.67%),男女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1.02,P>0.05)。
2.3 Ⅰ型與Ⅱ型患者肝臟B超陽性率比較 Ⅰ型患者803例,異常213例(26.5%),Ⅱ型患者452例,異常139例(30.8%),兩者比較無顯著性差異(χ2=2.56,P>0.05)。
3 討論
藥學專業畢業論文 肝臟是藥物進行分解代謝的主要臟器,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極易對肝臟產生毒副作用。有調查顯示[2],正常人群脂肪肝的發生率為9.28%。本研究顯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2 a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肝臟B超陽性率為28.0%,而脂肪肝的發生率達24.7%,占整個陽性率的88.1%,明顯高于正常人群。這與抗精神病藥物對肝臟的損害率高[3]、影響肝臟功能、干擾肝臟對脂類的代謝和轉動、造成肝內脂肪大量增加有關。脂肪肝的高發還與抗精神病藥物對機體內分泌代謝的影響有關[3]。
本研究還顯示,不同年齡、病程、服藥時間的患者肝臟B超陽性率明顯不同,年齡大者(≥50 a)和病程、服藥時間長者(≥5 a)陽性率高。可能與年齡大,肝臟功能逐步衰退有關,加之長期患病服藥,肝臟極易受到藥物的毒副作用損害。而男、女間和Ⅰ型、Ⅱ型間肝臟異常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有研究顯示[4],B超因其先進的顯像技術,可以顯現肝臟的不同切面,能夠直觀、清晰地觀察肝臟的大小、形態結構,以及肝細胞的狀況和肝內血管走向,當肝臟發生輕微病變,肝功能尚未發生陽性反應時便可做出有效診斷。從本組結果看,肝臟B超的改變多表現為肝區局限性或散在性不規則回聲增強、變粗、減弱、變細,光點密度增加。其病理原因可能與作為半抗原的抗精神病藥物或其代謝產物與體內蛋白質結合成抗原,經巨噬細胞加工后被免疫細胞識別而導致過敏反應,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肝細胞間微膽管膽汁郁積,形成肉芽腫[5]。這種病理改變可引起肝內密度和聲阻的較大變化,從而破壞了正常肝臟的顯示規律。如上肝區B超的改變雖然不具特異性,但能進一步證實抗精神病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總之,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要定期檢測患者肝臟功能的變化,避免藥物性肝臟疾病。
參考文獻:
[1]吳乃森.腹部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學[J].第2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5~345
[2]杜進和,賈申田.天津地區脂肪肝患病狀況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1998,7(2):43
[3]張繼志,吉中孚.精神藥物的臨床應用和副作用[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13
[4]趙佩倫.精神病100例肝臟B超與肝功能對照分析[J].青島醫藥衛生,1999,31(2):143
[5]孔林林,胡春華.服用精神藥物的精神病人與正常人肝臟B超結果分析[J].河北精神衛生,199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