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
【摘要】目的 研究體檢人群體重指數采用動態血壓監測對血壓水平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的240例體檢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體質指數的不同將其分為正常體重組50例、超重組130例、肥胖組60例;通過對其進行動態血壓的監測,分析比較三組患者在各項血壓指標上的關系。結果 超重組和肥胖組分別與正常體重組比較,其血壓各項指標均顯著升高;肥胖組血壓監測各項指標平均水平均高于對照組。三組人員在白天收縮壓變化標準差、白天舒張壓變化標準差、夜間收縮壓變化標準差、夜間舒張壓變化標準差的比較上F分別為9.86、5.61、3.32、5.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體重指數越高的人群其動態血壓監測水平變化就越大,其血壓變化的標準差以及血壓負荷均顯著上升。
【關鍵詞】體重指數;動態血壓監測;血壓水平變化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368-02
體重指數指的是體重/身高?的值,國際上常采用其對人體是否健康、胖瘦程度進行評估。體檢者進行動態血壓的監測需要其配合攜帶相應的記錄器,以便對血壓水平進行準確的記錄,可在設定的時間內對患者進行全程血壓變化的監測,方便醫務人員對血壓數據的統計,時刻為血壓水平的趨勢和波動情況提供有價值的信息[1]。為研究體重指數對血壓水平的影響,本文對不同體質指數人群進行動態血壓的監測,現將結果進行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的240例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18例;年齡在35歲~80歲之間,平均(54.6±1.6)歲;收縮壓水平在75~95mmHg,平均(85.3±4.2)mmHg;舒張壓在115~145mmHg,平均(130.4±8.5)mmHg。根據體質指數的不同將其分為正常體重組(BMI在18.5~24.0kg/m?)50例、超重組(BMI在24.0~28.0 kg/m?)130例、肥胖組(BMI高于28.0 kg/m?)60例;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血壓等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研究方法
對體檢者的臨床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包括家族史、飲酒史、吸煙史、既往病史、用藥史、過敏史等。對患者采取肘靜脈血液約5.0ml,進行離心分離出血清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儀對各項生化指標進行檢測。采用標準的方式對患者的體重和身高進行測量,根據公式: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kg/m?)[2]。采用由美林公司生產的血壓監測儀(Accuwin 2.0)對體檢者的血壓水平進行動態監測,白天在08:00~22:00時段,測量頻率為30min/次;夜間22:00~08:00時段,測量頻率為1h/次。監測儀自動對測量值進行記錄,包括:24h血壓、夜間血壓及負荷、白天血壓及負荷、夜間血壓下降百分比、晝夜血壓變化標準差等,測量值有效率在80%以上則動態血壓監測合格。
1.3統計學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頻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體檢者動態血壓監測指標分析,具體分析見表1。
2.2三組體檢者在晝夜血壓變化標準差的比較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分析見表2。
3討論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體重指數與診室血壓的水平存在密切相關性,但診室血壓容易被多種因素干擾;大量臨床研究資料顯示,肥胖和超重是對血壓產生影響的主要高危因素,體重指數對血壓水平的影響較大[3]。本文研究中對體檢者進行動態血壓的監測,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可得:體檢人群中的24h血壓變化水平、白天血壓、夜間血壓、白天血壓負荷、夜間血壓負荷等均與體重指數相關,體重指數越高,血壓水平越高;超重組和肥胖組各項監測的血壓指標均高于正常體重組,并且肥胖組高于超重組,但組間差異不明顯。由表2數據可得:三組間晝夜血壓變化標準差具有顯著的差異,其中肥胖組的變化標準差異最大,其次為超重組,最后為正常體重組。三組體檢者組間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晝夜血壓變化標準差能夠對血壓波動的幅度進行反映,有效反映24h內的血壓平穩狀況,當血壓平穩后方可保護靶器官。一般血壓負荷超過25%,高血壓患者發生并發癥幾率大幅度提高[4]。故超重和肥胖患者應積極對血壓行動態監測,對體重進行控制,有利于血壓水平的降低,進而降低超重和肥胖可能引發的血管變異性改變,發揮對靶器官的保護作用。
臨床肥胖和超重對血壓造成的影響主要是導致血壓水平的升高,臨床主張其機制主要與體內脂肪相關。與內臟脂肪組織豐富、交感神經系統、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等的激活關系密切,造成外周阻力增加,心輸出量上升,血容量的增加對鹽的敏感性提高[5]。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試驗發現,動態血壓的監測可作為對血壓相關性高危因素的預測金指標,對高血壓患者預后的血壓動態監測的研究表明其對患者病情的臨床轉歸具有顯著效果;故無論是否患有高血壓的人群均可進行血壓的動態監測,以便對血壓狀態進行了解[6]。
綜上所述,血壓動態監測可有效反映肥胖和超重對體檢者血壓水平的變化,但在性別、年齡以及高血壓患者等相關研究中,體重指數對血壓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唐拂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體重指數與動態血壓指標的關系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 ,2013,18(9):1404-1405.
[2] 紀曉瑜.體檢人群體重指數、血壓、血脂和血糖檢測分析及護理[J].醫學信息,2013,26(30):326.
[3] 李曦,胡榮,蘆燕玲等.高血壓前期體檢人群體質指數對24 h動態血壓監測血壓水平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1):3606-3609.
[4] 王姝焱.高血壓前期體檢人群體質量指數對24h動態血壓監測水平的影響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5):183-185.
[5] 李曦,胡榮,蘆燕玲等.體檢人群脈搏波傳導速度與動態血壓監測指標的相關性研究[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3,32(4):452-455.
[6] 張穎,楊冬梅,王佳等.短時間動態血壓監測對健康人群體檢的意義[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7):117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