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科


突然之間,中國到處都是汽車城。去年10月17日,武漢宣布已將汽車產業作為最大的支柱產業加以規劃發展,并用10年左右時間,構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汽車創新、制造和服務體系,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車都”。
雄心勃勃的不止武漢。在此之前的6月份,重慶市市長黃奇帆也提出,要在2015年將重慶打造成“中國的底特律”。與重慶一直較勁發展的成都則在更早之前揚言要成為中國的“狼堡”(德國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而沈陽、上海、蕪湖、長春、十堰、柳州等城市也都先后參與到打造中國版底特律的競賽中。
尷尬的是,被奉為榜樣的底特律,卻因負債180億美元而無奈申請破產保護,并在2013年底獲得美國聯邦法院批準。底特律城內很多被閑置的工廠樓房甚至成為了電影拍攝的最佳外景地。
“地方經濟增長乏力,房地產行業受打壓,而汽車行業這幾年的飛速增長,無疑讓地方政府在尋求新的GDP增長點時看到了新希望。”汽車行業評論員張志勇對《環球企業家》表示。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許多地方都是依靠房地產行業來維持經濟增長。但隨著房地產近年在遭遇政策的“打壓”之后,許多地方經濟開始顯現增長乏力的危機,而尋求一種能夠替代房地產行業的新產業,作為地方經濟的全新增長點就勢在必行。這是汽車城持續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歷史總是這樣,有幾個輝煌的“底特律”崛起,就會有更多的隱患和灰塵隱藏在城市的角落中,看繁榮散去,蕭條歸來。更重要的是,一座城市因一個行業從繁榮到衰落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一擁而上的汽車城,到底是喜是憂?
憂與思
“像武漢、重慶和成都這幾個中西部城市大力發展汽車工業,我覺得還是合理的。”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汽車行業協會會長安慶衡告訴《環球企業家》。他表示,中國的汽車行業在經歷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后,盡管東部地區已經趨于飽和增速放緩,但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很快,自身的汽車需求也還沒有得到滿足,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從原則上來講,并沒有太多可指摘的地方。
“中國的乘用車市場,盡管這兩年增速有些放緩,但在未來五年內應該還是會保持7%至10%的增長率。”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北京)有限公司聯合總裁和CEO林雷對《環球企業家》說。而在安慶衡看來,中國汽車市場已逐步進入一個穩步增長階段,中國的汽車產銷量最多能到4000萬輛的規模。
或許也正因看好未來中國車市的前景,很多城市新上馬的汽車項目,其規劃產能動輒都是幾十萬輛的規模。這不得不讓人擔心產能過剩的老問題。“還不至于,但各個城市在規劃自身汽車工業時一定要注意產品結構。”安慶衡舉例說,中西部城市畢竟跟東部不一樣,雖然一樣要在生產等環節執行越來越嚴苛的環保標準,卻也要注意不能往“超豪華”的路上走。
據統計,在2012年重慶市近200萬輛的汽車產量當中,交叉型乘用車的占比仍超過35%,中低端商用車的占比也超過10%,狹義乘用車的占比則在50%左右。所以重慶自身也認識到其汽車業偏中低端,提出要對重慶汽車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升級,著重于提升中高端產品在重慶產汽車中的規模占比。
“底特律模式過于單一依賴汽車業,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任何城市的發展都不能過多依賴于某一個產業的發展。”張志勇說。盡管如重慶近年來大力發展汽車業的決心在諸多城市中名列前茅,但他發現重慶也沒有因此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其電子科技業在重慶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大于汽車行業。
在產業結構上最倚重汽車業的無疑還是長春。據統計顯示,2012年,長春市GDP總量完成4456.6億元,增長12%。在長春經濟的構成中,以汽車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六成。其中,汽車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104.7億元,增長11.3%,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占長春工業的比重為60.6%,這說明汽車產業仍然是決定長春市工業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這的確是個頑疾。據了解,歷任長春市的主政者都表達過努力拓展除了汽車工業“第二個經濟增長點”的美好愿望,但是多年過去,還是無法改變長春是最類似底特律汽車城這一事實。
比長春更依賴汽車的是十堰。2003年,當東風公司決定把總部遷至湖北省會武漢時,這座因“二汽(東風)”而生的城市陷入一片“十堰完了”的恐慌中。盡管不斷推進轉型,但時至今日,十堰仍無法完全擺脫“依托東風、依賴汽車”的現狀。“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發展既不快也不夠好,工業結構單一,現代服務業發展速度不快,多元支撐產業體系還沒有完全形成,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仍很艱巨。”2013年初,十堰市長張國維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無奈說道。
矛盾之處在于,很多城市并非只想依賴單一產業,但對于自己地盤上發展壯大起來的企業又絕對不想外流。張志勇舉例道,位于河北保定的長城汽車近年來迅速崛起,但倘若長城汽車未來要獲得更大發展,就要把目光跳出保定,跳出河北,乃至于要放眼全球。“真正值得擔心的是地方的本位主義,或者說錯誤的招商引資政策。”張志勇認為,很多城市為吸引到大的企業集團落戶,不惜在稅收和土地等方面給予各種優惠,才最終獲得對方青睞,但倘若不能做好相應的產業規劃和配套,未來的風險仍然很大。此外,很多汽車企業在選址時因為受到太多地方政府的歡迎,受優惠政策所吸引而偏離市場因素的也不在少數。
最新的消息是,如同廣州和武漢在東風雷諾的選址競爭上類似,廣汽集團與菲亞特-克萊斯勒聯盟宣布Jeep在華國產近一年后,工廠選址仍未塵埃落定,而廣州和長沙是最激烈的兩個競爭對手。可以預見,中國版底特律的追逐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但請別忘了,市場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