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常見體裁,尤其是低中年級,童話的比重更大。201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低年級階段目標中明確提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童話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不少教師卻把童話教學等同于一般的記敘文教學,重視了道德教化和知識灌輸,忽視了童話文體固有的特點,沒有注重學生想象力和言語能力的培養,使童話教學課堂成為了道德和知識的講堂。
一
兒童的世界是個夢幻的世界,他們富于幻想,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沒有明確的主客體概念,有自己的獨特認識世界的方式。兒童世界有別于成人世界,正如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中所說的:“兒童沒有一個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貓狗能說話,是當然的事;我們要糾正他,說草木不會思想,貓狗是動物,不會思想或說話,這事不但沒有什么益處,反是有害的,因為這樣使他們的生活受傷了。即使不說兒童權利那些話,但不自然地阻遏了兒童的想象力,也就所失很大了。”而我們的不少教師習慣以成人的標準評判作品中的事件與人物,對作品進行過多理性的分析和議論,用自己的判斷標準告訴兒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而不是讓兒童用自己的眼光、思維去感悟去判斷。這里就有一個童話的教學價值的取向問題了。
蘇教版三年級《淺水洼里的小魚》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在沙灘上來回奔跑,把困在淺水洼里的小魚一條一條地扔回大海的事。從這樣一個淺顯的故事中,有人讀到了愛心,有人讀到了保護小動物,有人讀到了生命的可貴,有人讀到了眾生平等,有人讀到了勿以善小而不為,有人讀到了生存的艱難等等眾多的耐人尋味的含義。而對于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說,在他的眼里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動物,我要愛惜它、保護它。如果我們不尊重兒童的認知,把自己所謂的深刻感悟強加于學生,我們將把學生領向何方?又將如何與學生進行對話?尊重兒童的視野,才能走近兒童,才能發現孩子內心體驗,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二
教學價值取向,更多地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確定。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以語文知識為基礎,以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為核心,并融合了熱愛語文的情感、高尚的品德修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要素?;谡Z文課程任務和童話的文體特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什么”應該有明晰的認識。
1.讀出“童話”味。這里的“童話”主要是指兒童語言、兒童腔調。童話語言似乎天生具有稚嫩的腔調,這樣的語言孩子讀起來特別有興趣,是培養學生語感、豐富學生語言的極好教材。言語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但恰恰是以前的語文課堂容易忽略的,因為我們往往習慣于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和文字所承載的思想情感,而忽視了表達這些人物命運、思想情感的載體——言語表達。崔巒老師呼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要體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即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是加強語言的運用;“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書),提高人文素養。有人研究,一個人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基本上掌握了語言的規范。目前童話體裁大多排在中低年級,如果我們充分發揮童話的語言特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2.讀出故事味。童話本來是傳統口述民間故事的一部分,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相傳。選入教材的童話故事雖短小卻情節跌宕,生動連貫。聽、講童話故事,是兒童最喜歡的事情之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在領獎演講時講了幾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我們教完一篇童話后,竟然有相當高比例的學生不能較完整地將故事講出來,這樣的童話教學能算是成功的教學嗎?有故事的童年才是快樂的童年,更何況孩子們記住的不僅僅是十幾個、幾十個故事,還有故事里的事和人物,感染著、影響著他們,甚至可能就是終身的濡染。
3.讀出夢幻味。超現實的幻想是童話最基本的特征,童話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夢幻的世界。皮亞杰說,兒童生活在自己構想的童話世界里,而并非生活在現實世界。靜心聆聽并閱讀童話故事,兒童仿佛親歷了別樣的歷程,神游在童話的世界里:“從前,一個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園。那里,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歡到那里玩?;▓@的主人是個巨人,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花園里常年洋溢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巨人的花園》)孩子們的眼前就會呈現出一幅幅神奇的仙境,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
三
201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素養的整體提高。依據兒童和童話的特點,童話故事的教學適宜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聆聽。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主要靠聆聽來欣賞,同樣具有音韻之美的語言特別是童話語言,也可以采用聆聽的方式。幼兒時期,孩子們的語言學習主要是依靠聆聽,對于剛邁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延續這種學習方式,能讓他們更快地進入課文情境。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說:“為什么母語能夠用一種突如其來的魅力愉悅回歸家園的耳朵,而當他身處遠離家園的異邦時,會撩動他的戀鄉之情?在這種場合,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語言精神方面或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恰恰是語言最不可解釋、最具個性的方面,語音。每當我們聽到母語的聲音時,就好像感覺到了我們自身的部分存在?!瘪雎犝且皂槕獌和攸c的方式,從音韻的角度幫助兒童建立與母語的聯系,體察母語的音韻之美。聆聽能讓學生心無旁騖地漫游童話世界,不驚醒他們獨特的夢境。除了靜心聆聽,我們還可以采用音樂配合、畫面介入、少量文字的輔助、體態語言等方式,使聆聽的效果最大化。
2.游戲。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心理和生理的本能需求,游戲伴隨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幾乎是兒童生活的全部。成尚榮先生說,教室中的兒童要與文本中的兒童聯結,老師的精神狀態也要和孩子一樣,三個兒童走在一起進行溝通,那是詩意的歡聚。兒童文學體課文的教學可以引進游戲的元素,讓教學和游戲二者彼此融合:游戲為表,教學為里,游戲即教學,教學即游戲,表里合一,水乳交融。與游戲融合的教學模式要有相應的操作要領。第一,要營造游戲情境,宣示游戲任務;第二,要引導游戲行為,潛置學習內容;第三,要適時理性歸納,完成學習任務。要讓學生置身情境,化身文中角色,使學生入境入情,讓教學活動游戲化,在游戲的同時,落實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3.表演。這里所說的表演包括課堂表演性閱讀和課后創作性表演。我們平時所說的表演活動是為觀眾服務的,主要是讓觀眾欣賞、感受,而課堂閱讀表演是讓學生通過語言、神態、形體,有時借助于簡單的道具來表現自己對某個詞、句、段的理解,是一種即興表演,更多的作為閱讀理解的手段,強調表演者的自我感受,更體現了閱讀者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注重的是學生參與的過程,不一定求得形式與結果的完美。
課后創作性表演是師生對文本二次創作的過程,是不斷想象、體驗、內化、表演的過程。一般要經歷“閱讀-改編-排練-表演”的過程。童話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直白,也更加適合于編排表演。
總之,童話課文的教學要關注兒童內心世界,從兒童的思維特點和童話的特征等角度確定教學策略,把教學與游戲融合起來,讓教學更能切合兒童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規律,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使兒童的知識、能力、情感、人格都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樣的課堂才是兒童生命成長的樂園。
(高映建,如皋市東陳鎮雪岸小學,2265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