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題解讀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關注如何改進語文課堂教學,立足于教學藝術的提升。而對于“教什么”的根本問題卻視而不見。王榮生教授曾說過:“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要有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如果連“適宜的語文教學內容”都不甚了了,還談什么教學藝術的提升?可見,“教什么”遠比“怎么教”要重要得多。明確了“教什么”,才能做到學有目標、教有方向,從根本上改變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狀,為大面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并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散文結構形散神聚,語言富于文采,意境優美深邃。在現行小語教材中,散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為例,本冊教材共有27篇課文,其中詩歌類4篇,散文類23篇。可見,散文是教材課文的主要組成部分。然而,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如何確定教學內容成了許多老師教學上的困惑。
散文究竟教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標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選入教材的散文,大多是名家名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有的語言優美,有的結構獨特,有的內涵深刻。怎樣才能確定教學內容,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呢?仔細品讀這些課文,我們會發現,每一篇散文都有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或明或暗,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有的要仔細研讀才能發現。有的是敘事線索,有的是情感線索。如果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沿著這些貫穿全文的線索,抓住關鍵詞句,感受優美意境,既能體現文體特點,突出學習的重點,聚焦核心問題,又遵循從整體到部分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和文本對話,使課堂不再松散、拖沓,提高了散文類課文的學習效率。
二、課例描述與思考
《愛如茉莉》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散文。課文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這件小事,告訴我們真愛就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近日,我參加教研活動,三次執教《愛如茉莉》。三次執教,三次改進,三次提升,對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有了一些深入思考,逐漸理清了散文類課文“教什么”的基本內涵、基本要求。
1.找線——明晰文章線索
散文雖然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所要表達的主題卻必須明確而集中。也就是說,散文的內容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我們以前在初讀課文的時候,一般將著力點放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上面,當然這也是必須的。我們在學習散文時,要引導學生從看似散亂的材料中找到貫穿全文的主線,幫助學生明晰文章的主線,從總體上把握全文,達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在第一次解讀文本的時候,考慮到是課文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的許多細節。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這一特點,我首先從解讀課題入手,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談談對愛的理解:“我們心目中的愛又是怎樣的呢?誰來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心目中的愛。在學生的心目中,可能有如玫瑰一般爛漫、濃郁的愛,可能有如大海一般寬廣、無私的愛,與課文茉莉般的愛形成很大的反差,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通過哪些細節描寫表現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愛的?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到文中捕捉愛的細節,尋找真愛的足跡。在教后評議時,許多老師認為,課題中的“愛”字揭示了課文的線索、內容。作為一篇散文,要首先引導學生明晰文章的主線,將課文中散落的珍珠穿成串,才能體現文體特點,使散文的學習緊湊、有效。
找到問題的癥結以后,我對課文再次進行了深入研讀。為了幫助學生明晰主線,我從解讀課題入手,要求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在引導學生了解課題意思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邊讀邊思考:媽媽說愛就像茉莉,映兒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愛怎么會像茉莉呢?文中對于茉莉的描寫有好幾處,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找一找相關的句子。在學生初讀交流的時候,我及時引導學生品讀體現茉莉特點的詞句,用四字詞語歸納茉莉的特點。在品讀這些詞語的過程中,深入體會茉莉“平淡無奇”的特點,為下面感受茉莉般的真愛作鋪墊。這一設計,始終緊扣“愛如茉莉”這一主題,用這一情感主線串起全課,不斷讓學生體會“愛如茉莉”的“如”,感受茉莉般的真愛。明晰主線,學生便于操作,學得輕松,真正實現了利教便學。在后面的兩次執教中,聽課的老師都認為,整堂課教學流程清楚,刪繁就簡,重點突出,對“教什么”定位準確,直接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突出了課文的文體特點。
2.抓點——品味關鍵詞句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清新明麗,生動活潑,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學習散文,就是要引導學生緊扣主線,抓住最能體現文章主線的關鍵詞句,進行反復品讀,讓學生借助主線,和文本進行深入對話。這就要求教者在課前預設時,要能及時發現這些散落在文中的體現文章主線的“珍珠”,用主線把它們串連起來。我們要求教者在備課時要緊扣課文的一條主線,布設一個個動態的生長點,形成與文本對話的立體網絡,構建立體、多元的生命課堂。
在第一次執教《愛如茉莉》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感受父母之間平淡卻深厚的真愛,我引導學生再次默讀全文,并用“愛是 ”的句式概括文中真愛的細節。然后引導學生走進自己的生活,回憶身邊的人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對愛的理解,進一步升華對真愛的認識。應該說用“愛是 ”的句式貫穿全課,設計巧妙;回憶身邊的人關愛,讀寫結合。但散文語言的特點學生沒有深入體會,沒有感受到散文語言的簡潔質樸、清新明麗,沒有讀懂語言背后的深刻內涵,后面的句式訓練、讀寫遷移,也就成了走過場的形式了。
于是,我對課文進行了再次細讀。我從課文的語言特點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咬文嚼字,以點帶面。通過品讀這些平平常常卻又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讀懂文字背后蘊藏著的深情。在品讀課文6—8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虛弱”“記住”“直奔”等關鍵詞語,咬文嚼字,反復品讀,讀出文字背后濃濃的愛意。學生從“虛弱”體會到媽媽關心爸爸勝過關心自己,從“記住”讀出了真愛就是一種約定,從“直奔”讀出了真愛就是一種牽掛。學生通過一個動作、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這些平淡樸素的生活細節中,感受到真愛就像茉莉一樣平淡無奇。在品讀課文第9自然段,學生從“緊握”這個詞能看出爸爸對媽媽非常關心,以至于晚上睡覺的時候隨時注意媽媽是否醒了;從媽媽“嘴角掛著恬靜的微笑”可以看出媽媽很幸福,從“悄悄地”“探”感受到初升的陽光也被爸爸媽媽相互之間的愛打動了。品讀關鍵詞語,豐滿了課文的主線,也豐富了人物形象。學生在品析關鍵詞語中,進一步體會散文的語言美,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了實處。
3.布面——感受優美意境
散文意境深邃,借助想象與聯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學習散文,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散文所創設的優美意境,充分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在第二次執教過程中,我從課文的語言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如在品讀課文6—8自然段,抓住“虛弱”“記住”“直奔”等詞語,體會爸爸媽媽之間平平淡淡卻又真真切切的愛。由于是逐詞逐句體會感悟,學生學得支離破碎,完全沒有進入情境。
在第三次執教過程中,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訓。本文主要通過許多細節描寫表現爸爸媽媽的真愛,其中比較集中表現愛的細節就是“直奔圖”和“熟睡圖”。因此,我從課文的這一特點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整合,主要創設“直奔圖”和“熟睡圖”兩個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著力捕捉愛的細節,尋找愛的足跡。如在感受“直奔圖”時,我采用語言描述的方法,配樂范讀課文6—8自然段,然后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些語言文字,畫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去尋找愛的足跡。學生從媽媽病了,還牽掛著爸爸,想著煮餃子給爸爸吃,體會到媽媽對爸爸的愛;從“記住,要等到他吃完了再告訴他我進了醫院,不然他會吃不下去的。”可以看出媽媽不想讓爸爸知道,不想讓爸爸擔心;“然而,爸爸沒有吃我買的餃子,也沒聽我花盡心思編的謊話,便直奔醫院。”“此后,他每天都去醫院。”感受到爸爸對媽媽的愛。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虛弱”“記住”“直奔”反復品讀,讀出文字背后濃濃的愛意。學生從這些平淡樸素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真愛就像茉莉一樣平淡無奇。在感受“熟睡圖”時,我采用了畫面出示與感情朗讀相結合的方式。先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品讀課文第9自然段,捕捉愛的細節,感受茉莉般的愛。在此基礎上,抓住“緊握著的手”“恬靜的微笑”等愛的細節,引讀“熟睡圖”:“因為有愛,睡夢中爸爸依然緊抓著媽媽的手——……因為有愛,病痛中媽媽臉上掛著恬靜的微笑——……”為了更深刻地走進人物的內心,我還設計了劇情扮演、情境獨白這一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提示,練習說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夜深人靜的時候,父母兩人在內心默默地向對方述說著,爸爸伏在床沿邊,心里默默地說 ;媽媽望著床沿上的爸爸,心里默默地說: 。”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更深刻地感受父母之間如茉莉般的真愛。此時,在溫馨的音樂聲中,再讓學生配樂朗讀,感受那溫馨美好的一幕,可謂水到渠成。
三次執教《愛如茉莉》,我對散文類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們應該立足學生和文本實際,引導學生從散文的特點出發,明晰文章線索,品味關鍵詞句,感受優美意境,準確選擇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
(劉吉才,高郵實驗小學,2256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