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切科學研究始于觀察,觀察是科學認識的重要源泉。觀察法是教育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貫穿于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不僅在收集和積累各種事實、資料,仔細觀察研究對象的發展變化階段會使用到觀察法,而且在對事實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檢驗研究實踐效益的高低時,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因此,科學觀察不僅是打開課題研究之門的“敲門磚”,而且是檢驗科研成果含金量的“試金石”。觀察法固然不可小覷,但是,很多老師最犯愁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如何觀察?觀察什么?如何通過觀察來判斷研究成果的價值高低等等。一系列問題,讓這塊“敲門磚”非但沒敲開門,反而變成了“絆腳石”。如果能夠找到一把打開觀察大門的“金鑰匙”,這些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么?那么,這把“金鑰匙”到底是什么呢?
一、目前量表開發存在的兩大問題
我們知道,很多課題研究都是圍繞“基于課堂,在課堂中,為了課堂”這個主題開展的,因此開展課堂觀察是從事課題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觀察法的主要載體是量表,那么,由此出發,開發量表進行觀察,無疑是尋找“金鑰匙”的明智之舉。開發量表的意義在于能夠讓老師們通過使用量表,在課中知道聚焦什么,記錄什么,課后知道依據什么,建議什么,改善什么。一句話,讓問題浮出水面,讓方法有據可依,讓成果真實可信。但是,目前量表的開發存在兩大問題:
1.“拿來主義”。大多老師將別人的量表直接拿來或稍加修改就為我所用,缺少自主開發。由于記錄者對別人設計的量表背后的意圖不得而知,導致觀察針對性差、指向性不明。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個適用于所有人和所有課的觀察量表,每一位教師所面臨和所關心的教學問題都是具體的、不同的,因此他們根據自己對觀察點的理解和對自身教學特點的認識所編制的觀察量表也是具體的。當我們借鑒這些量表時,必須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其作出修正,只是照搬他人的觀察量表,無法實現我們全部的觀察意圖。
2.“盲目主義”。這類問題主要是針對自主開發的量表。表現有四:一是缺少觀察點,往往是先有量表后有觀察點,導致觀察盲目無主,認識不明;二是觀察點繁多,既要觀察學生又要觀察教師,還要對現象做出判斷,往往讓記錄者顧此失彼,手忙腳亂;三是設定的有些觀察指標,既不好觀察,又不好記錄,更不好推論,導致有觀察無結果;四是依賴主觀經驗設計觀察指標,往往導致設計的觀察量表邏輯性差,以偏概全的現象突出,導致觀察的價值大打折扣。
二、科學設計量表
如此看來,開發出科學有效的量表是決定觀察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環。那么,如何開發量表呢?依筆者之見,要把握以下幾項基本步驟:明確觀察維度——明確觀察點——明確觀察指標——規范呈現量表。
1.明確觀察維度。我們知道,課堂主要由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及課堂文化四個維度構成。因此,研究人員必須先結合課題研究的實際,確定觀察的維度究竟是什么,這樣才可以為具體觀察明確“抓手”或“支架”,否則將使觀察陷入隨意、散亂狀態。通常,我們可以參照以下視角進行判斷:從預習、傾聽、互動、自主、達成等視角看,觀察維度是學生學習;從環節、呈示、對話、指導、機智等視角看,觀察維度是教師教學;從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等視角看,觀察維度是課程性質;從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等視角看,觀察維度是課堂文化。
2.明確觀察點。在明確觀察維度的前提下,研究者要根據課題研究的問題來設定觀察點。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觀察點,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設立觀察點。如研究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問題,可設定“學生課堂提問情況”作為觀察點;開展問題驅動教學研究,可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思考”作為觀察點;開展教師教學行為研究,可設定“教師講解行為”“教師指導行為”等作為觀察點。
3.明確觀察指標。確定觀察維度和觀察點后,研究者根據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三原則,確立觀察點的各項觀察指標,即觀察內容。這里,可觀察是指觀察指標通常是指向具體行為的,如師生之間的提問與應答、闡釋與分辨、輔導與練習、教師移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等,理念、思路、內心思考等頭腦中的東西因其是無法觀察到的,因此,不能作為觀察指標;同樣,所確定的觀察點還必須是可記錄和可解釋的,不可記錄等于不可觀察,不可解釋等于沒有觀察。以小組合作為例,可以從下面的內容中有選擇地設立觀察指標:
小組交流時,每一個成員能不能表達明白自己的意思?
交流時學生是不是關注他人的發言?
弱者能不能參與交流?他們的意見是不是得到尊重?
小組合作是不是按時完成任務?
最后是不是有小組的總結?能不能形成集體的意見?
集體交流時,小組的匯報員是不是匯報集體的觀點?
是不是關注其他組的觀點?
……
4.規范呈現量表。研究者根據以上步驟,先自主開發出量表初稿,經由課題研究組合作審議,對量表提出修改意見后,研究者開發二稿,在課堂試用,課題組再次審議完善,最終完成量表定稿。
三、科學解析量表
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依據對象的行為表現在量表的相應位置上進行記錄,記錄結束后,觀察者對信息依次進行統計、整理、歸納、分析。
第一步——數據統計。對于簡單的、一目了然的數據,可以通過百分比、頻數或排序等方法進行統計;對于復雜的數據,如師生語言互動分析,可以通過頻率和百分比的計算,繪制出可以說明問題的圖表,也可以利用Excel等電子制表軟件來開發數據表進行數據分析。
第二步——文字整理。對于文字記錄資料,可以按觀察量表的設計意圖對所有記錄人員記錄的信息進行合并、歸納、分析,力圖完整地囊括眾人的記錄,真實地體現當時的課堂情境。
第三步——歸納陳述。在數據統計和文字記錄整理的基礎上,尋找、發現可以陳述的問題或觀點,建構分析框架,對統計或整理的結果按不同的問題進行歸類,把具體的事實與數字集合到相應的問題或觀點中去,為下一步的解釋作好準備。
第四步——分析解釋。分析解釋的任務在于對發現的問題或被觀察者的教學特色進行剖析與反思,對數字的具體含義與現象背后的原因及意義作出解釋,并提供相應的教學建議。但必須依據課堂實錄,針對此人此事此境此課,不要進行過多的經驗類推或假設。下面以一份完整的觀察量表為例加以說明:
觀察結果及教學建議:
一是評價指標的頻次統計。結果如下:
二是對統計結果的分析:(1)問題指向明確、表達清楚;(2)提問的思維層次搭配合理;(3)理答方式有待改進。當然,研究者在具體分析時,應結合課堂記錄情況,此處只做簡析不贅述。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時對其所呈現的“數據”進行一種歷史性的考察,明確這些數據產生的背景和條件,防止被表面的數字所迷惑,以致對課堂教學做出錯誤的觀察結論。
三是提出相關建議:如對于如何提高教師提問的有效性,研究者通過統計、分析,可從提問所起的作用方面提出合理化、改善性意見。
量表是教師從事課題研究的一種工具,當教師學會用專業的研究目光審視課堂、解析課堂的時候,就為教師走向專業化研究尋找到了一把“金鑰匙”。
(梁莉,蘇州市吳中區教研教科室,215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