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學生不會寫作文,寫不好作文,基本源自于對作文的畏懼和厭惡。作文必須寫滿多少字,必須分成幾個段落,前后必須呼應,結尾必須點題……類似于這樣的條條框框束縛了孩子們的手腳,更束縛了孩子們的想象,扼殺了他們對寫作的熱情。每一個教育家都這樣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興趣”這個老師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也要注意用對方法。
一、趣味游戲,牽起想象的手
一年級學完拼音后,我就嘗試著引導孩子們寫話了,首先從寫一句話開始。寫什么呢?如何寫?有一次在學習課文時,我隨口說了一句:“這句話寫得不錯,充滿了想象力。”一個孩子問我什么叫想象力。我遲疑了一會兒,思考著該用怎樣的語言讓孩子認識想象力。忽然想起了之前看到過的一篇文章,于是拿起白粉筆,隨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小的圓圈,然后說:“小朋友們,我們來做個游戲。你覺得這個圓圈像什么?”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
熱愛生活的:徽章、盤子、臉盆、蓋子、象棋、荷葉、珍珠、泡泡……
喜愛美食的:黃豆、湯圓、漢堡、蘋果、桔子、饅頭、餅干、大餅、蛋撻……
思維擴散的:地球、火星、太陽、輪胎、按鈕、紐扣、眼珠、方向盤、戒指……
天馬行空的:炸彈、魚泡、張大的嘴巴、放大鏡、漁網上的洞……
師:你們看見這些東西了嗎?
生:沒有!
師:你們只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個小圓圈。
師:你們眼睛里看到了一個小圓圈,腦子里想到的卻是其它東西,這就叫想象。
于是,我以此為內容,要求孩子們寫一兩句話。
生1:我覺得老師畫的那個圓圈,圓圓的,白白的,就像包子,最好是肉餡的,因為我最喜歡吃肉包子了。
生2:黑板上的小小的一個白點,很像一顆紐扣。假如它真的是紐扣就好了,因為我的那條花裙子上,掉了一顆紐扣,我找了好久也沒找到。
生3:看著那個小圓圈,我想起了爺爺抓魚用的網,漁網上的一個個小洞洞就是這樣的。
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句話,而且因為識字不多,很多孩子都用拼音來替代不會寫的字。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有的句子很幼稚,比喻也不一定恰當,但是孩子們用最童真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想象的初步認識,這就是孩子們心中的圓圈,孩童世界中的想象。用一個游戲,完成了對孩子們想象力的啟蒙。也正是在一個個有趣的游戲中,孩子們開始了對寫話的最初的探索。沒有刻意的要求,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孩子們完全憑著興趣,學著表達。
二、故事續編,我的故事我做主
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童話故事”,因為他們充滿幻想,對世界滿懷好奇,所以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就讓他們愛不釋手。了解了這個特點,于是課文中的一個個童話故事就被我派上了用場,成為了孩子們寫話時的一個個背景,其中我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讓孩子們續編故事。
學習《狼和小羊》時,我發現課文中并沒有告訴人們故事最終的結局,它的結尾耐人尋味,讓人浮想聯翩。于是我這樣說:“狼往小羊身上撲去,結果會怎樣呢?請大家當個小小作家,給故事編個結尾。看誰編的故事最精彩。”孩子們在我的鼓勵下興致勃勃,進行了大膽創作,內容千奇百怪。有的寫小羊稱自己吃了毒蘑菇已經中毒,不能成為老狼的食物,用的是一招“瞞天過海”;有的寫小羊的好朋友公牛左一頂右一頂,讓老狼美餐一頓的希望落空了,好一個“鼎力相助”;有的寫小羊變出兩只羊,嚇傻了老狼,這是“分身有術”;還有的寫老狼吞進了實質是機械羊的小羊,掉落了滿口的牙,好一個“高科技創新”。豐富而充滿童趣的想象讓我耳目一新,一次次驚訝。
學了《狐假虎威》后,我引導大家思考:幾天后,狐貍和老虎又一次相遇了,他們之間會發生些怎樣的故事呢?有時,我則會尋找一張好玩的圖畫,讓孩子們根據圖意創編故事……我不但讓孩子們續編故事,還讓他們把這個故事講給同學們聽,或者邀請幾個好朋友,把這個故事演出來。于是,編一個有趣且新奇的故事,就成了孩子們的寫話目標之一。
多次嘗試的結果告訴我,故事續編、看圖寫話等形式,都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的想象,天馬行空,有的是我們大人都未曾想得到的。我驚訝于他們小小的腦袋里,竟然有這樣的知識儲備。而孩子們之所以喜歡故事續編之類的寫話形式,是因為它給他們的想象提供了一個機會,給了他們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
三、小小日記,我手寫我心
孩子們進入二年級,我便開始指導他們學寫日記,從之前的一兩句話逐漸過渡到三四句話,乃至一段話。對于日記,我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真實,寫自己耳聞目睹的,其它的只要孩子們愿意寫,隨便怎樣都行。一開始,有的孩子不知道寫什么,日記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今天是國慶節,我很高興。”“今天我和媽媽去看電影了,我好開心啊!”我并不著急,耐心指導,積極鼓勵。一個月后,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寫一段話了,而且通過我的講評,孩子們的日記內容豐富了不少,從家里的小貓、小魚、玩具熊到小區里的樹葉變黃了,從學校里的小矛盾到公園里的有趣事。之前經常為了寫日記而纏著爸爸媽媽去看電影、去游玩,慢慢地自己會觀察了,會留心周圍事物的變化了。
秋天到了,秋風姐姐輕輕吹著小朋友的臉蛋,涼涼的。
秋妹妹真淘氣,親親這片葉子,這片葉子變黃了,親親那片葉子,那片葉子變紅了。
秋天到了,陽澄湖大閘蟹也成熟了。一想到紅紅的蟹黃,就饞得我口水都快流下來了。
秋風東奔西跑,多調皮呀,給人送來涼爽和歡樂。
秋天到了,天氣漸漸涼了。同學們開始穿長袖了,帶到學校的水壺里裝的不是涼水而是溫水了。晚上,家里的竹席都換成了柔軟的床單了。
這些是“尋找秋天”后孩子們寫下的只言片語。秋風、落葉、大閘蟹,溫水、床單、長袖衣,都是他們對秋天獨特的感受。他們用眼睛發現秋天的變化,用嘴巴品嘗秋天的味道,用身體感受秋天的溫度,真正體現了“我手寫我心”。我為孩子們的用心而感動,更為他們的點滴進步而欣慰。
四、多重評價,傾聽花開的聲音
在孩子們的寫話本上,經常會看到一個個小圓圈,有時在一個詞語的下面,有時在一個句子的下面,那就表示這是被老師欣賞的詞語和句子。一篇標注了很多紅圈圈的寫話,會招來同學們的熱情圍觀。此外,在寫話的結尾,我會標上A☆、A☆☆或A☆☆☆。A☆☆☆是我對孩子們寫話的最高評價。紅紅的A☆☆☆,那是孩子們打開寫話本最希望看到的符號。這是兩種體現在寫話本上的評價,是評價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的評價,體現在課堂上。一是當堂朗讀。每一篇得A☆☆☆的寫話,都會被我大張旗鼓地表揚并當場朗讀,一邊讀一邊點評:“這個詞用得好,這個句子寫得棒。”二是學生點評。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寫話,讓這篇寫話的小作者自己朗讀,還給他們戴上擴音器。看他們漲紅著臉,在講臺上自豪地朗讀著自己的寫話,臺下的學生投向他們的是多么羨慕的目光啊。有時,我會給每個孩子分發一張可以粘貼的小卡通,在聽了同學們的寫話后,把它貼在自己最喜歡的一篇寫話的后面,還可以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得A☆☆☆的小朋友,還有一個小小的特權,就是能在中午的休息時間,去學校的陽光書吧看書。教室書柜里的那些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離我們教室很近的學校書吧,便成為了孩子們最向往的地方。這就是我對孩子們的寫話做出的第三層次的評價。
不同層次的評價方式,也許在高年級的孩子看來,有點小兒科,但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具有極大的鼓勵性。它是孩子們在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對世界的認識。這樣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也是令人驚喜的。正如花開的聲音,雖小卻動聽。
(瞿燕,太倉市朱棣文小學,2154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