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貼滿了知識的標簽,忽視了學生個體精神生命的發展,學生難以體驗到內在的人格成長。這樣的課堂,很難煥發出生命的光彩。我們的語文教學,該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呢?教育的真義是培養人,促進人的發展,領悟生命的真諦,追求生命的意義。我們的課堂就要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為陣地,開展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動,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價值。
一、研讀教材,捕捉生命價值的生長點
每一篇語文教材中都蘊含著其生命的價值,但如果不仔細研讀,就會浮于表面,捕捉不到生命價值的生長點。曾聽過王崧舟老師執教的《一夜的工作》一課,他對于“這是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個不大的寫字臺,兩張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這兩句話的研讀,令人佩服。一般人讀到這兩句話,只會感受到周總理辦公的地方陳設簡單而已,但王老師卻用極其敏銳的眼光,從“極其簡單”中品出了總理的不簡單,品出了總理高尚的人格,從而使這兩句極其簡單的描寫成了本課生命價值的生長點,讓學生的情感由此升華,更讓學生領悟到了生命的意義。
教材就像一座寶庫,靜下心來仔細研讀,我們經常能從細微處尋找到生命價值的生長點,然后加以挖掘,就能使之熠熠閃光。如《九寨溝》《黃果樹瀑布》中不僅蘊含著大自然的神奇壯美,還體現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不僅有彭德懷愛兵如子的深情,更有偉人的博大情懷;《愛如茉莉》中那平實的語言傳遞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美的愛,更傳遞了這樣一個道理:真愛充盈在生活中件件樁樁平凡的小事里;《夢圓飛天》中的楊利偉有著熱愛祖國、英勇鎮定的品質,更有航天員心懷世界、熱愛地球的情懷……我認為,細細品讀教材,找準生命價值的生長點,是邁向“生命課堂”的第一步。
二、平等對話,構建生命成長的心理場
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才能構建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但“平等對話”這四個字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易。不可否認,我們和學生的心中都矗立著一張講臺,那象征著神圣和威嚴。很多時候,我們跨過了教室里的那張講臺,但跨不過心中這張講臺。要跨越這張講臺,就意味著你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意味著你不能僅僅以教師的威嚴去管理學生,意味著你要實現和學生真正的平等。
在一節作文輔導課上,我讓學生寫秋天的景色,滿以為學生很容易選材,遍地的金黃,枝頭的碩果,不都是很好的材料嗎?可學生愣了半天,就是想不到寫作的材料,惱怒中的我把學生批評了一頓后,自己靜下心來想習作的題材,這時我才發現,自己和學生一樣捉襟見肘。現在高樓大廈蓋住了田野,哪里去找遍地的金黃,枝頭的碩果?我后悔不已,如果我早一些走下心中的講臺,和學生一起觀察,而不是以自己原有的印象去代替學生的思維,是一定能找到秋色的。
這使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句話的含義。“平等對話”看似簡單,實則難矣。我們習慣了站在高高的講臺上,用自己的思維去替代學生的思維,習慣了用固化的概念去看待真實世界中的萬物,我們始終把自己放在“教”的位置上,把學生圍在“學”的圈子里,用成人的文化去壓制、替代兒童文化。當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己的好惡及思維方式去強行占領和扭曲兒童的情感世界以及思維方式的時候,教育就已經失去了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只有把學生視為“共同學習者”,才能構建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真正享受“教學相長”的樂趣。
三、靈動教學,凸顯生命活動的交匯處
課堂是一條涌動著生命的河流,而師生生命活動的有效交往,則是這條河流中奔騰的浪花。如何實現師生生命活動的有效交往呢?在第十冊課文《灰椋鳥》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師: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鳥越來越少了,可是整個林子里的灰椋鳥還是不愿過早地安眠。此時此刻,你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
(生自由品讀第五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許多調皮的灰椋鳥在枝頭飛來飛去,此起彼落,有趣極了。
師:在你眼中,灰椋鳥成了調皮的孩子,能把這種有趣的景象讀一讀嗎?
生(聲情并茂):看,這幾只剛剛……撲棱棱地飛起。
師:哈,你也成了一只調皮的灰椋鳥了。
(生笑)
生:我看到的灰椋鳥像穿上金紅色盛裝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
師:能描述一下她們的舞姿嗎?
生1:她們會在枝頭扇動金紅色的翅膀,腳蹬樹枝,上下起伏。
生2:有的灰椋鳥會展開雙翅,慢慢扇動,跳起優雅的芭蕾舞。
……
師:原先在作者眼中并不好看的灰椋鳥,此刻因為作者的喜愛,變得如此美麗。世間萬物都是如此,你用欣賞的眼光去打量它,用喜愛的心情去接納它,它就會變得可愛起來。
(再讀文章開頭一段,生讀得有滋有味)
這一教學片斷中,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要做的就是用智慧點燃學生頭腦中的火把,放飛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體驗到思維飛揚的樂趣。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透過文中的句子想象灰椋鳥的動態,激活他們的思維,并引導他們讀出自己心中的灰椋鳥。總結時雖只有寥寥數語,但或許會使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之途中變得開朗、快樂起來。肖川在闡述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時寫道:“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那么,他(她)就沒有受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我經常這樣想: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在學生的生命里留下一些永恒的東西,不斷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要幫助學生認識人生,認識世界,培養高雅的情操。
實現生命活動的有效交往,就要基于學生,并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用智慧去激發他們,在情境中引領他們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華。
(黃曙英,常州市武進區牛塘中心小學,2131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