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斌
【摘要】目的 探討超聲小探頭指導下結直腸腺瘤的emr切除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50例結直腸腺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該組患者均在超聲小探頭的指導下進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治療,總結手術方法及治療效果。結果 該組患者病變均完全被切除,共切除62例病灶,手術時間為37.5±14.5min,潰瘍面愈合時間6.8±1.5周。術后5例出血,予相應處理后出血停止。術后隨訪1~3個月,未出現穿孔及管腔狹窄。結論 EMR治療結直腸腺瘤病變的療效較好,該方法簡單易行、安全有效,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法。
【關鍵詞】內鏡下;切除術;結直腸腺瘤;療效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397-01
結直腸腺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良性腫瘤,具有惡變的傾向,早期發現及切除是治療疾病及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傳統切除術創傷較大,患者痛苦多、術后并發癥多,花費高。近年來,消化道內鏡的應用提高 結直腸腺瘤的檢出率,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具有創傷小、疼痛少、費用少等優點。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EMR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在消化道腺瘤重度異型增生、平坦型息肉和早期癌的切除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我院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對收治的50例結直腸腺瘤患者在超聲小探頭的引導下行EMR,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50例結直腸腺瘤的患者,均經病理證實。適應證:經超聲小探頭明確源自黏膜層、黏膜下層或粘膜下注射抬舉征呈陽性的消化道隆起型病變;化驗血常規及凝血機制正常,心肺功能正常,無心、肺、腎功能不全。病變直徑3cm以內,范圍小于結直腸周徑的3/4。排除腸結核、腸梗阻、不能耐受常規結腸鏡檢查者。排除消化道潰瘍病史。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28~69歲,平均(45.3±14.2)歲。腺瘤大小為0.3cm×0.3cm~2cm×2.5cm,病變位置:直腸部位24例,乙狀結腸17例,升結腸9例。病灶單發16例,多發30例。
1.2 方法
術前常規檢查血、出凝血時間、心電圖等,清潔腸道。術前20 min予以肌肉注射安定10 mg及山莨菪堿10mg以減慢腸蠕動和保持鎮靜。持續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護。超聲小探頭 富士能sp-702,15mhz探頭環掃,觀察病變、確定黏膜形態的變化、深度以及進入程度后行EMR。首先將內鏡注射針經活檢孔病變邊緣約1~2cm 處黏膜下注射或1:10 000腎上腺素液或靛胭脂稀釋液,使息肉與黏膜下層分離并明顯抬舉,確定病變處黏膜與黏膜下組織充分分離,注射后至隆起型病變明顯隆起, 突出于周圍黏膜。插入圈套器,并將圈套器的開口完全置于病變隆起的黏膜并壓緊,收緊圈套器通以高頻電流(功率30W)切除黏膜。較大病變必要時采用分片切除法。將切除的病變的黏膜組織吸引著隨腸鏡退出體外,檢查切除的病變是否切除完整,標注后送病理檢查。創面出血予相應止血治療,若為出血較為明顯,迅速清理視野后,予鈦夾夾閉出血位點。若為滲血較少,0.8%去甲腎上腺素液沖洗、高頻燒灼或熱活檢鉗鉗夾。再次進鏡觀察結腸黏膜切除后創面有無出血、穿孔、是否有殘留等。觀察是否有殘留,如殘留較多需重復以上步驟完成黏膜切除。術后常用抗生素抗感染3d,禁食24h,1周后即可正常飲食及工作。
2 結果
該組患者病變均完全被切除,患者在治療中及治療后無明顯不適。共切除62例病灶,手術時間為37.5±14.5(23~80)min,潰瘍面愈合時間6.8±1.5(4~8)周。經病理證實有管狀腺瘤33例,混合型腺瘤11例,絨毛狀腺瘤9例。所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病理標本均為發現離切緣2mm范圍內存在瘤變灶。術后5例出血,予相應處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術后隨訪1~3個月,未出現穿孔及管腔狹窄,未見復發病例。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我國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已經引起廣泛的關注。結直腸腺瘤是由腺上皮發生的良性腫瘤,多發生于遠端結腸,80%的結直腸癌由結直腸腺瘤發展而來。有效預防結直腸腺瘤是結直腸癌耳機預防的一個重要環節。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減少惡變的關鍵所在。目前,結直腸腺瘤的治療手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內窺鏡治療具有創傷小、痛苦小、不開刀、集診療于一體的優點,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有研究顯示內鏡下發現結直腸腺瘤可降低76%的結直腸癌的發生率[2]。內鏡下黏膜切除(EMR)術具有侵襲小、安全性高、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凡內鏡下形態異常的黏膜病變,常規活檢未能確診時,均可行EMR明確診斷。EMR治療過程中于腺瘤病灶邊緣黏膜下層注射腎上腺激素,呈半球形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勒住隆起黏膜電凝切除[3]。但在行EMR之前采用超聲小探頭檢測觀察病變粘膜形態的變化和浸潤深入對是否可事實EMR至關重要。本組所有病變經超聲小探頭檢查后確定符合EMR的適應癥。EMR常見的并發癥有穿孔、出血以及腸管腔下狹窄。為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在行EMR是注射腎上腺激素鹽水需充分,注射劑量要合適。本研究中行EMR治療病變全部被切除,術后無一例出現穿孔及管腔狹窄。綜上所述,EMR治療結直腸腺瘤病變的療效較好,該方法簡單易行、安全有效,可作為首選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定軍,陳萍.內鏡下結腸黏膜切除術治療結腸腺瘤54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3,50(7):74-75.
[2]劉立晗,呂春華.內鏡下結腸黏膜切除術( EMR) 治療結腸平坦型息肉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 (9):83-84.
[3]劉立晗.內鏡下治療結腸管狀腺瘤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 (32):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