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今年以來,人民銀行不斷創新支農支小方式,繼續加大對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3月20日,為進一步加大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力度,央行下發《關于開辦支小再貸款支持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通知》正式在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類別下創設支小再貸款,專門用于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同時下達全國支小再貸款額度共500億元。為了解轄區“支農支小”再貸款的實際情況,人民銀行景德鎮市中支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走訪等方式進行了專項調查。
【關鍵詞】法人金融機構 支農支小再貸款
一、基本情況
(一)金融機構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投入
貸款利率放開后,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投放力度加大。截至2014年5月末,景德鎮市小微企業人民幣貸款余額為74.18億元,相比年初的66.81億元增長11.03%,高于同期全部貸款增速4.78個百分點。另外,小微企業貸款占企業貸款總額的比例為37.67%,相比年初上升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的貸款仍為小微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如景德鎮市樂平融興村鎮銀行,始終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宗旨,不斷滿足農戶和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成立初期,開發出了“房全通”系列新產品,2012年在此基礎上又推出“貸得贏”等創新產品,有效解決了農民、小微企業主貸款難、擔保難問題,滿足了他們的創業需求,三年來累計投放貸款達4.55億元,其中涉農、涉小85.27%。盡管金融機構不斷加大信貸投入,但隨著小微企業數量的持續增加和業務的不斷擴展,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供給水平仍不能有效地滿足小微企業巨大的融資需求。
(二)農戶貸款占比低,貸款期限與農村信貸需求不匹配
截至2014年5月末,景德鎮市涉農貸款余額137.72億元,其中農戶貸款余額29.25億元,僅占涉農貸款余額的21.24%。支農再貸款投放主要傾向于農村中有還款能力的農戶,而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貧困農民取得的貸款占比小,這種現象弱化了支農再貸款政策的傳導效應。另一方面,支農再貸款期限最長為一年,而農業生產的周期長短不一,有的則需要三至五年,支農再貸款對農戶而言,作用有限。加之時間期限的較短易致使部分農戶無法按期歸還貸款,造成貸款逾期,從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
(三)“支農支小”再貸款需求較不旺盛
目前,景德鎮市僅樂平融興村鎮銀行成功申請發放1800萬元支農再貸款,并且已全部發放給農戶及小微企業,其中投向了農林牧漁行業的小微企業310萬元,貸款利率9%,期限2年;發放給農戶1490萬元,貸款利率平均上浮50%,期限1年。樂平融興村鎮銀行切實發揮新機構的新作用,始終圍繞打造支農、支小生力軍的目標,針對農戶、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必須投入一定的人力才能滿足市場和客戶的需求。該行共有支農、支小專職客戶經理5名,占全行客戶經理總數的71.73%,已支持小微企業8戶,涉農客戶558戶。據調查了解,市農商行能夠作為“支農支小”再貸款的抵押債券梳理工作正在協調進行;浮梁農商村鎮銀行因審批的貸款額度較為充裕,以及支小再貸款的潛在對象有限,故而暫未申請支農支小再貸款;城商行則因符合支小再貸款質押要求的債券資產不足,致使未能申請支小再貸款(見表1)。
二、原因分析
(一)利率上浮幅度較大,農戶及小微企業較難享受優惠政策
支農支小再貸款屬中央銀行的低息專項資金,利率的優惠給農村金融機構創造了較大的盈利空間,而農村金融機構使用再貸款資金向農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按照同檔次自籌資金貸款利率執行,作為支農再貸款資金承受者的農戶實際上并未得到實際利益。如轄區某村鎮銀行對農戶貸款利率平均上浮60%,造成農戶貸款成本較高,付息壓力較大,違背了支農再貸款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初衷,使“支農”效果打了折扣。另一方面,相比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由于自身相對風險較高、資產較少等特點,貸款議價能力天然的較弱,付出的利率成本更高。如景德鎮市發電廠為中型企業,在市內某商業銀行辦理一筆8000萬元的融資業務,期限兩年,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下浮10%;景德鎮市奧拓機電有限公司為小型企業,在該銀行辦理100萬元的信用貸款,期限一年,貸款利率則為基準利率上浮50%。
(二)多層信貸審批流程,貸款效率較為不高
在小微企業主看來,支農支小再貸款資金能夠解決部分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難題。然而,由于支農支小再貸款實行的是額度管理、逐筆審批的制度,業務辦理手續較為繁瑣。不少小微企業主反映,多層審批影響了支農支小再貸款的使用效率。由于支農支小再貸款為專項信貸投放,與普通貸款不同,借款金融機構獲得央行的再貸款額度之后,貸款名義上已經生效。但由于多層審批,企業主真正獲得貸款往往在貸款生效一段時間之后。例如,央行批下來的一筆貸款為一年期,那么企業真正使用貸款時間可能只有10個月左右,這必然會影響到貸款的使用效率。關于支農支小再貸款的審批流程,據調查,商業銀行首先需要上報申請,額度批下來之后,企業還需走資質審批流程,如果有的企業正好在急需資金的時期,由于流程上的問題,有時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三)產業格局處境窘迫,易導致信用風險增加
小微企業大多屬于傳統制造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低,盈利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其較高的破產率使得商業銀行面臨極高的信貸風險。雖然監管提高了小微企業的風險容忍度,但市場不景氣,讓小微企業貸款的潛在風險依然嚴峻,銀行給小微企業放貸慎之又慎,另外,對于甄別小微企業真實經營情況銀行表示更為困難。由于企業基礎性資料缺乏,信息不透明,財務數據不準確、不真實、不完整,銀行很難掌握企業的真實負債情況。據景德鎮市城商行調查表示,某小微企業缺乏基本的、專業的會計人員,也沒有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甚至為了避稅設立多套財務報表,送到銀行和稅務部門的數據有很大差距。市農商行調查人員也表示,有的小微企業負責人信用意識不強,獲得貸款后經常性地出現逾期、違約,導致企業整體形象受影響,社會信譽度不高,進而使銀行出現“慎貸”的現象。
三、建議措施
(一)調整客戶結構,簡化信貸業務審批流程
小微企業作為當今社會經濟中的主體,客戶日漸增多,貸款需求逐漸擴大,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發展小微企業貸款,調整客戶結構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領先的必然選擇。目前,銀行對于小微企業貸款議價能力強,貸款收益率高,儼然已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據調查,景德鎮市農商行對小微企業客戶采取分層營銷,通過細分小微企業客戶群,以不同的貸款流程和信貸產品對不同特征的小微企業實行分層營銷。如對于授信低于500萬元的有個體經營特征的貸款業務劃歸零售部門,參照信用卡批量審核模式,從而提高貸款營銷和審批效率;對于單筆貸款在500萬元至3000萬元之間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由信貸部門客戶經理營銷維護;對于單筆超過3000萬元的授信業務,則以交叉銷售方式進行。浮梁農商村鎮銀行在小微企業業務流程上,全面推行貸前營銷、貸中評價和貸后管理“三分離”的經營模式,每個環節均實現標準化限時操作,各環節密切分工合作,發貨了“信貸工廠”流水線式的高效率。
(二)打造信貸產品,創新小微貸款授信模式
在貸款利率放開、乃至利率市場化日益臨近之際,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立足小微企業自身的特點,創新信貸產品,建立批量授信的小微信貸模式。據了解,景德鎮市城商行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于今年推出了一系列特色產品,一是“財園信貸通”,用于發放保證類貸款,解決企業無實質抵押、無擔保的瓶頸問題;二是“生意通”,針對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的需求,以公務卡為平臺,授予客戶一定的融資額度,在授信期限內,隨借隨還,不但為客戶提高融資速度,并且節約成本支出。浮梁農商村鎮銀行則將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開發作為服務小微企業的有效載體,除普通的抵質押貸款外,還推出了商報抵押、林權抵押、庫存抵押等。如浮梁縣浮瑤仙芝有限公司,以“浮紅”商標權作為質押在該行貸款700萬元,期限兩年。
(三)加強風險防范,提升金融風險管控能力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同時,要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針對存量小微企業抵押物不合格、高風險信貸品種等情況,采用低風險信貸產品置換高風險信貸產品,避免出現不良貸款的情況。同時,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建設,完善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體系,提升信貸風險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主動防范和化解風險。一是在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中引入風險模型,分析小微企業風險特征,實現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平衡,既控制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又實現利潤最大化。二是建立專業的小微企業信用評估模型,從內部數據庫進行分析,對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予以預估,并在貸款存續期間不斷的分析評估,以做出對小微企業貸款實現增加額度或壓縮退出的決策。
(四)完善配套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生存發展
當前造成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貸款利率放開后,小微企業貸款依然費勁,其所處的劣勢地位,使其議價能力較弱,企業形勢好的得到貸款,真正需要貸款的企業卻不能貸到款。在當地的基層銀行,考核壓力、風險壓力如影隨形,銀行業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所面臨的矛盾與困難依然是個現實而又迫切的問題。企業“不想貸”與銀行“不愿貸”都是雙方無奈的選擇,金融扶持小微企業依然任重道遠。“磨合”既需要銀企雙方的努力,更需要完善配套政策這瓶“潤滑劑”。目前,小微企業更多的還是在勉強維持,很難有大的發展。因此,政策層面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和融資門檻的同時,還應從多方面著手扶持小微企業成長。
作者簡介:王宇(1988-),女,漢族,江西鄱陽人,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景德鎮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