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王澤鵬

【摘要】長久以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金融對“三農”的有效支持不足也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被視為農戶和農村企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的最佳解決途徑,因此為了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
【關鍵詞】農村小型金融機構 三農 促進發展
作為農業大國,農業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農業自古是一個靠天吃飯的產業,它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具有高風險、低收益的特點,這也決定了它很難從商業銀行得到信用服務。由于“三農”和農村企業無法得到有效支持,這極大地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了使農村金融得不到有效服務的問題得到解決,從2005年8月起,央行開始了商業性小額信貸試點工作。2008年5月,銀監會、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商業性小額貸款公司設立性質、條件、資金來源與監管等內容。2007年1月,《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出臺,制定了有效管理村鎮銀行的相關制度,體現了“低門檻、嚴監管”的原則。同年3月,國內6個省份成為首批村鎮銀行試點。2007年5月,銀監會印發了《關于加強村鎮銀行監管意見》。隨著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得到穩定推進并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
一、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取得較快發展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近年來,在政府、銀行及各項政策的支持下。金融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其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在數量上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表1.1顯示,自2007年首批試點村鎮銀行誕生以來,其在短短六年時間里取得了迅猛發展,到2013年2月7日,其數量達到1502家。中國銀監會于2006年底調整放寬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村鎮銀行作為農村地區新型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歷2007到2009三年政策消化過渡期的緩慢發展之后,于2010年得到迅速擴張,而2011年增加數量則再創新高。
小額貸款公司則在2008年就實現了大規模增長,數量接近500家,同比增加70多倍。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則穩中有升,在2010年取得較大增長,但到2012年6月數量則只有49家,增速放緩。
二、農村小型金融機構貸款數額和盈利水平均有所提高
農村小型金融機構不僅在設立數量上取得了較快發展,在貸款數額和盈利水平上也都有大幅度提高。據統計,截至2012年6月末,全國已開業村鎮銀行資產總額達到3190億元,貸款余額1782億元,同比增長35.4%。據央行發布的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達到7839家,貸款余額8191億元,全年新增貸款2268億元。截至2014年3月末,全國小額貸款公司增至8127家,貸款余額和新增貸款分別增至8444億元和2519億元。[1]
同時,全國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整體實現了盈利,雖然部分在剛開業的前兩年有微小損失,但都在之后幾年之內實現了盈虧平衡,目前都已出于盈利狀態。而隨著其經營模式的不斷優化,經營經驗的不斷增加,盈利水平還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越來越多樣化,由此導致農村企業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這就要求金融機構研發出更加多元化的創新產品來滿足他們日益發展變化的需求,從各個角度服務支持他們,促進他們的發展。因此,作為全面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手段,加快推進農村小型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顯得愈加重要。但在產品創新的同時,也需要金融機構結合當地的實際需求,“量體裁衣”的進行創新。因此各地金融機構運用微貸管理等技術,擴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覆蓋面,圍繞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開發產業鏈信貸產品,創新結合農村客戶需求的結算工具等。例如,榮興村鎮銀行推出“干道嘉”系列產品,柳州銀行推出“興農寶”“創富貸”“農戶貸”等產品。[2]
雖然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促進了“三農”的較快發展,但是,其在自身發展過程所面臨的風險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有效的控制各種風險,才能使農村小型金融機構的資金得到有效補充,這樣才有能力放出更多貸款,更好地滿足農戶需求,農村小型金融機構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3年小額貸款公司數據統計報告》2014-01-26.
[2]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R].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