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文明何以可大可久?

2014-04-29 00:44:03盧風
華夏文化 2014年2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

盧風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文明總是有風險的。生態學家認為,人類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進化角色是不用火或其他任何技術的捕獵和采集。可見,人類從開始使用最原始水平的技術時就已超越了自己的生物學角色。從那時起,人類就只能別無選擇地以損害自然之完美適宜性的方式干預自然(參見William Ophuls,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Scarcity,w.H.Freeman and Company,San Francisco,1973,20-43)。但人若固守于自己“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進化角色”就不成其為人,人之為人就在于人超越了一般動物的生存方式,而以文明的方式生存著。以文明的方式生存就必然使用技術,從而必然“損害自然之完美適宜性”。可見,任何文明的興起和發展都帶有生態破壞的風險。

生態學家康芒納說:“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巴里·康芒納著,侯文蕙譯:《封閉的循環——自然、人和技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頁)。據此,則沒有人的自然界才是最好的,即沒有文明的自然界就是最好的。但沒有文明就只有自然之好,而沒有人之好。文明的誕生就標志著人的善觀念(conception of good)的形成,文明人必然追求自己所認定的善(涵蓋好生活)。

在文明與自然之間,永遠存在著一種張力。

現代性的文明觀是,文明的根本特征在于人能創造出自然所沒有的東西。文明的發展就意味著自然的被征服、改造,文明所到之處荒野便趨于消失,越是人工化的環境越好。如柯林一任福儒氏所言:“我們可以把一個文明的成長程序看作是人類之逐漸創造一個比較大而復雜的環境:這不但通過對生態系統之中范圍較廣的資源的越來越厲害的利用而在自然領域中如此,而且在社會和精神的領域中也是如此。同時,野蠻的獵人所居住的環境,在許多方面與其他動物的環境并沒有什么不同,雖然它已經為語言及文化中一大套的其他人工器物的使用所擴大,而文明人則居住在說來的確是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環境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文明乃是人類自己所造成的環境,他做了這個環境以將他自己與那原始的自然環境本身隔離開來。”(轉引自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九洲學刊選編》(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3頁)這種文明觀設定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絕對對立,認為人為的、人造的就是文明的,而自然的就是野蠻的。

按這種觀點,城市才是文明的典范,“文明人是住在城市里面的——文雅、精致、在美術上有成就,與鄉村的野人和史前的野蠻祖先相對照。”(同上,第12-13頁)按這種觀點,現代工業文明才是有史以來最高級的文明,但它尚未達到極點,即人類尚未完全擺脫其野蠻特征而達于文明的極致。

“只有當我們筑起綠色大墻(the GreenWall),只有當我們用這道墻把這個完美的機器世界與那個屬于樹木、飛鳥和走獸的非理性的丑陋世界隔開時,人類才不再是一種具有野性的動物。”(馬克·斯勞卡著,黃锫堅譯:《大沖突——賽博空間和高科技對現實的威脅》,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頁)換言之,文明的極致是徹底消滅一切自然事物(特別是野生生物),而創造出一個完全人工化的、到處都是機器的人類生活世界。

生態學告訴我們,這種文明觀是不對的。人類生存依賴于生態系統的健康,或說文明依賴于自然。文明須融入自然,而不可能與自然隔絕。人類的創造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創造,而是在自然之中的對自然物進行加工的制造(即物質轉換)。脫離自然的生存和沒有自然原料的制造都是不可想象的。至此,我們該明白,完全自然的生存方式,不是文明的,但文明的發展又依賴于自然的供養。于是,人類必須在文明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謀求平衡。片面追求生存環境人工化、無止境追求征服性技術之進步的現代工業文明,在短短的300多年時間內,帶來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快速人工化和工具系統的快速擴大和復雜化。如今這種文明正在全球鋪展。此前,沒有任何一種文明能發展到此種規模。這足以證明它之可大。但是,它的全球擴張既導致了全球l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又導致了核戰爭的潛在危險,這足以證明它之不可久。如果人類不能有效地遏止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便可能陷入生態崩潰的滅頂之災。如果世界各強國仍不遺余力地把高科技投入軍事應用,不遺余力地進行軍備競賽,則新的世界戰爭也可能把人類帶進毀滅的深淵。質言之,源自18世紀歐洲且正全球鋪展的現代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

文明如何可大可久?重新評價古代中華文明的得失,或可發現一種答案。

張光直先生說:“對中國、瑪雅和蘇米文明的一個初步的比較研究顯示出來,中國的形態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轉進的主要形態,而西方的形態實在是個例外。”“中國的形態叫做‘連續性的形態”,而“西方的叫做‘破裂性的形態”(張光直:《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九洲學刊選編》(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頁)。

說古代中華文明是“連續性”的,主要指中國古代思想的存有論(ontology)包含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念:天人合一。杜維明先生說:根據這種存有論,“存在的所有形式從一個石子到天,都是一個連續體的組成部分……既然在這連續體之外一無所有,存在的鏈子便從不破斷。在宇宙之中任何一對物事之間永遠可以找到連鎖關系。”(同上,第5-6頁)這種存有論與現代西方存有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現代西方存有論源自笛卡爾和康德的哲學。它認為,在世間萬物中,只有人才是主體,非人的一切都是客體;人為自然立法,人賦予他周圍事物以意義、價值或用途,非人事物也僅當為人所認知、欣賞、評價和使用時,才有意義、價值和用途;人能通過科學認知而逐漸窮盡對世界萬物的認識,由科學知識所派生的技術將能確保人類越來越自由、自主地控制環境、制造物品、創造財富。在這種存有論中,人與非人事物不在同一個連續體之中,二者之間有一種斷裂,或說二者之間有天壤之別:人是能動的,有認知能力,有理性,有尊嚴,而非人事物是被動的,無認知能力,無理性,也無尊嚴。正因為有這種存有論以及與之相應的認識論,才會有文明與自然根本對立的文明論。堅信現代西方的存有論和認識論,你就會認為,文明的發展不依賴于自然,而取決于對自然的征服。

據張光直先生看,這種存有論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華古代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別。因為“意識形態”是“調整社會的經濟關系以產生文明所必須的財富之集中的一個主要工具”(同前,第11頁)。連續性文明具有如下特征:

1.財富之集中,并不是借生產技術和貿易上的革新這一類公認造成財富的增加和流通的方式達成的。它幾乎全然是借生產勞動力的操縱而達成的。生產量的增加是靠勞動力的增加(由人口增加和戰俘掠取而造成的)、靠將更多的勞動力指派于生產活動和靠更有效率的經理技術而產生的。換言之,財富之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積蓄主要是靠政治程序而達成的。

2.作為政治程序占有優勢地位的一項重要表現的事實,是貿易主要限于寶貨的范圍之內,而戰略性物資的流通常以戰爭方式得以實現。

3.由于財富的集中是借政治的程序(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而不借技術或商業的程序(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造成的,連續性文明的產生不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而能夠在連續下來的宇宙觀的框架中實現(同前引張光直文,第10-11頁)。

其實,中華文明在長期的發展中也并非完全“不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但她的“連續性”存有論確實指引了文明進步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巧妙平衡。

文明不僅與存有論息息相關,也與價值觀息息相關。

人能以超越于非人動物的方式——文明的方式——生存和發展,歸根結底因為人的創造力遠遠高于非人動物的創造力(如果我們承認非人動物也有低等的創造能力,例如鳥兒筑巢)。簡言之,人有超越自然的能力,而非人動物沒有超越自然的能力。我們不妨把人的這種能力簡稱為超越的能力。所謂超越,就是創新,就是出于對現實生活條件或狀態的不滿和對更佳生活的追求而進行的創新,簡言之,是改善現狀的努力(這里的“超越”不同于西方哲學家說的“超越”,即transcendence,當西方哲學家說“上帝是超越的”時,指“人絕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他們說“天國是超越的”時,則指“天國不在我們生活所在的世界,我們此世絕不可能進入天國”,故他們所說的“超越的”有“人所不可企及的”意思)。

文明的發展就是人類不斷超越的歷程。以何種方式超越,主要追求哪個方向的超越,關乎文明是否可大可久。

我們可以把人類超越分為兩大類:內向超越和外向超越。對個人而言,有兩種基本的追求理想生活的方法,或有追求理想生活的兩個方向:一是改善自己的心態,養成自己的德行,提高自己的境界,簡言之,改變自我;一是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如掙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房子和更好的車,簡言之,改變外部生活條件。改善自我的超越就是內向超越,而改善外部生活條件的超越就是外向超越。就超越的目標言之,則內向超越的目標在人生之內,而外向超越的目標在人生之外。心態、德行、境界都與個人生命須臾不可離,是在人生之內的,香車、豪宅等則都是身外之物。

人們追求的最高生活目標就表述在他們所信奉的哲學之中,一種文明的發展方向與一個社會的領導階級(或集團)所信奉的哲學及其哲學所凸顯的最高生活目標直接相關,從而與領導階級所倡導的超越方式直接相關。

中國儒家和道家都力倡內向超越,而較輕視外向超越,儒家遠較道家重視外向超越,但遠不及西方從古至今的主流哲學對外向超越之重視。說儒家追求的是內向超越,就因為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標在人生之內,而不在人生之外。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標是成為圣人,圣人是具有最高人生智慧、人生境界的人(道家亦如是)。智慧和境界都是在人生之內的,而不是在人生之外的“身外之物”。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應是孔子追求的最高價值。但你千萬別把“道”理解為人生之外的目標。《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不遠人。”道不離人倫日用,道就是人生智慧,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只能體現于人生之中。

西方主流哲學所確立的最高人生目標(或理想)是在人生之外的,如柏拉圖的“理念”就超越于人生須臾不可離的經驗世界(生活世界),而存在于一個超越的世界之中,即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之中。基督教哲學的上帝和“上帝之城”也超越于人們現世的生活世界,即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柏拉圖哲學和基督教哲學所確立的人生最高目標都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當然也在每個人的人生之外。現代性哲學所凸顯的最高人生目標之一——科學真理——雖可儲存于經驗世界,但都是處于人生之外的可編碼的工具性知識,而非與人生須臾不可離的生活智慧。

現代性哲學所凸顯的外向超越是人道主義的超越,就它關心人的俗世生活而言,它與儒家的關懷一致,但它所倡導的超越方向則與儒家倡導的方向大相徑庭。它所確立的最高人生目標雖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但在每個個人的人生之外。因為它基本不鼓勵人們抑制自己的物質貪欲、培養自己的圓滿德行、提升自己的極高境界,而力主以科學知識代替古人所說的生活智慧。它所確立的最高目標是,不斷促進科學進步以獲得日益完備的科學知識,科學進步的終極目標,是揭示“自然的終極定律”(S.溫伯格著,李泳譯:《終極理論之夢》,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頁),以窮盡自然的奧秘。信奉現代性哲學的人們相信: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人類的技術亦將不斷進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將能越來越自由、自主地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制造物品、創造財富,隨著人居環境的日益人工化,人類也將越來越自由、自主。

這里的科學知識與儒家所說的道的根本區別在于,道與人生須臾不可離,而科學知識是可與人生分離的。按道家與儒家的理解,圣人的智慧是與他的生命必然相連的,圣人死了,他的生活智慧也隨他而去了,其著述不等于其智慧,而只是其生命印跡,如同一個人走后留下的腳印,腳印不等于留下腳印的人。所以,活生生的智慧只能借助于圣人留下的著述而在生活共同體中得以傳承。圣人的著述只是能對后人有所啟示的抽象指南,而不是智慧本身。你能把《論語》、《道德經》倒背如流,也不意味著你已有孔子、老子的智慧,僅當你閱讀《論語》、《道德經》時深有體悟,且“自得之”并“篤行之”時,你才可能真有智慧。現代科學知識不是這種意義的智慧,它能以紙質書或電子書形式存貯于圖書館,也能以電子信息形式存儲于網絡。你需要用它時,便可在圖書館或網絡上搜索、取用,用完后便可置諸腦后。總之,科學知識與飛機、汽車、電鋸、電鉆等工具一樣,你需要用它時,就去找來使用,不用時就可把它放在一邊。對每個個人而言,它是身外之物。

人與非人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是,人有其無限追求,而非人動物沒有,換言之,人總有其不知足的方面,而非人動物沒有。文明便源自人的無限追求,源自人的那種總有所不知足的心性(佛教似乎教人對什么都知足,其實不然。佛教教人“覺悟”,須終生精進才較有可能“覺悟”,終生精進就是一種不知足的表現)但由于人的有限性,故不能對任何價值的追求都永不知足,而必須在某些方面知足,而只在某些或某個方面不知足。一個人是在內向超越方面知足而在外向超越方面不知足,還是在外向超越方面知足而在內向超越方面不知足,是至關重要的抉擇。

文明的發展就是由人們的超越追求推動的。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業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精英們是各行各業的創新的先鋒。文明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精英們的創新。由何種精英(思想精英,抑或技術精英)領導社會就決定了社會最重視何種創新,也決定了社會激勵人們在哪方面知足,在哪方面不知足。一種文明是激勵人們在內向超越方面不知足,還是激勵人們在外向超越方面不知足,是抑制人們的內向超越,還是抑制人們的外向超越,關乎它是否可大可久。

中國古代社會基本上是由思想精英領導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思想精英都有極大影響。這便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在內向超越和外向超越之間長期保持了較好的平衡,從而使中華文明成為一種極少有的可大可久的文明。她綿延5000年,足以表明其可久。她曾有上千平方公里的版圖,影響了整個東南亞(特別是日本、韓國、越南),此足以證明其可大。她之大當然遠不及發源于歐洲的現代工業文明,但在前現代歷史上已堪稱其大。

說古代中華文明在內向超越和外向超越之間保持了較好的平衡,就因為主導性意識形態一直把內向超越看作是最重要的,所以,它所指導建構的禮樂制度一直抑制著人們自然流露出來的外向超越。換言之,中國古代的主導性意識形態和制度要求人們在外向超越方面知足,在內向超越方面不知足。你如果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那你首先應該反省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首先去找外部條件方面的不足。抑制貪欲是內向超越的基本功夫。周敦頤的一段話把這一點講得很清楚:“‘圣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周敦頤《通書·圣學》)

正因為中華古代文明一直極為重視內向超越,才有張光直先生所說的那種情況:“財富的集中是借政治的程序(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而不借技術或商業的程序(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造成的。”士之理想追求當從修身做起。修身就是內向超越。以士為領導階級的社會,便通過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實現財富的集中,而不是通過征服自然和自由貿易以實現財富的集中,即借政治程序而不是借技術或商業的程序以實現財富的集中。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是以‘道德精神為其最高領導的一種文化。”

“人類文化,應該由道德來領導政治,再由政治來支配經濟,必使經濟與政治皆備有道德性。”(錢穆:《文化學要義》,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75,43頁)在這樣的文化中,財富和技術才可能是服務于人的,而不是反過來成為奴役人的異化力量。中國文化正是這樣的文化(錢穆先生這里所提的“文化”與本文所說的“文明”大致同義,涵蓋道德、政治和經濟)。也只有這樣的文化(文明)才可大可久。

現代工業文明高效創造物質財富的奧秘無非是:盡力發展商業,充分釋放人類的貪欲,大力促進技術創新。極端重視外在超越的意識形態和制度也能有效地遏制人們的物質欲望,在這方面,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是典型范例。基督教告誡人們,俗世的繁榮是不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于虔信上帝,遏制貪欲(基督教力圖遏制的貪欲也包括求知欲。按基督教教義,人必須安于“受造之物”的本分,切不可妄想與上帝并駕齊驅。而現代科學家則力圖揭示上帝創世的“最后秘密”),以便死后進入天堂。由于基督教的統治,歐洲中世紀的物質財富增長和技術進步都極其緩慢。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歐洲人從上帝的陰影中走出來了,俗世的繁榮逐漸被凸顯為最高的公共善(eommon good)。經過亞當·斯密等人的論證,“私欲即公利”的觀念被人們廣為接受。人的物質貪婪不再被視為洪水猛獸了。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們認為,只要對人們的貪欲善加規制,它就可成為技術創新的動力和物質財富增長的源泉。至此,歐洲文明的外在超越根本改變了方向:人們不要再向往彼岸的天堂(上帝之城)了,他們要借科技進步和市場分工所帶來的日益強大的力量建設人間天堂,即征服自然以建設人間天堂。

人之物質貪欲的膨脹與征服性技術的發展是互相促進的,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資本主義充分釋放了人們的物質貪欲,物質貪欲的膨脹不斷推動人們追逐高額利潤和物質財富增長,征服性技術的不斷創新,即征服力的不斷擴大,是向大自然索取財富的最有效的途徑。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中,人們越想發財,就越需要征服性技術的創新,而從事技術創新的人們也越來越需要金錢和財富的資助和激勵。于是,貪婪和科技創新推動著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也推動著人類在生態危機和氣候危機中越陷越深。

中華古代文明的經濟是以農為本的經濟,其技術主要是農業技術,農民利用簡單農具(犁、耙、鍬、鋤等),借助于畜力,幫助農作物生長,即“贊天地之化育”,而農作物作為生態學意義上的“生產者”,借助太陽能生產(光合作用)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糧食、制衣原材料等。這是典型的生態技術,既不用農藥,也不用化肥。以農為本的經濟只能供養少數人“大量消費”,而絕不能供養全部人口“大量消費”。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一直遏制人的貪欲而倡導勤儉節約。生態學告訴我們,只有遏制貪欲且倡導勤儉節約的文明才可能是可持續的。

資本主義規制的物質貪婪持續有效地推動了物質財富的增長和科技的進步。但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生態學表明,它所帶來的物質極大豐富和科技極大進步恰是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直接原因。一味激勵外向超越、征服自然的文明是不可持續的,是自毀性的。大自然允許人類無限追求內向超越,也允許無限向往“彼岸的天國”的外向超越,但不允許無限追求物質財富和征服性技術的外向超越。

結論

中華文明之所以可大可久,因為(一)中華文明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即張光直先生所說的連續性存有論;(二)中國人最重視的超越是內向超越,而不是外向超越,這一點與“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密切相關(可撰專文論述);(三)正因為中國人極為重視內向超越,于是,“白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于是,人們從不認為技術創新和商業發展是第一要務,這便大致確保了思想精英的領導地位。(四)中國經濟長期“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正因為如此,中國主導性意識形態及其指導建構的禮樂制度一直既有效地抑制著人們的物質貪欲,也有效地抑制著征服性技術的創新,從而抑制了自毀性的外向超越。即,存有論的“天人合一”觀念,價值論的內向超越,政治上的思想精英領導,經濟上的以農為本、崇本抑末,保障了中華古代文明的可大可久。

當然,中華文明也有其短處。如政治上的專制,不能有效抑制權力腐敗,對女性的奴役和壓迫,等等。以農為本的文明也并非完全沒有生態破壞,過度墾荒和大面積的單一種植都會造成生態破壞。就此而言,中華古代文明也無法保障絕對的生態安全。沒有能保障絕對生態安全的文明,但中華古代文明在文明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達到了最佳平衡。

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決不意味著重返古代文明。但如何闡揚“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值得認真研究的重大問題。

(作者:北京市清華大學哲學系,郵編100084)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多元文明,照鑒共同未來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0
讓文明之花持續綻放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12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不文明說“不”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第一色| 国产靠逼视频| 毛片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综合色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欧美劲爆第一页|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网站|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夜夜操天天摸| 亚洲h视频在线| lhav亚洲精品| 中国精品自拍| 97成人在线观看| 2020极品精品国产|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黄色网在线|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5555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亚洲成人播放|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夜夜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a毛片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欧美不卡|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av在线5g无码天天|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丝袜亚洲综合| 青青网在线国产| 激情综合激情|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亚洲第一视频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性欧美在线| www.youjizz.com久久|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欧美精品v| 国产精品va| 色天堂无毒不卡| 亚洲香蕉在线|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草草影院18成年视频|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日本欧美午夜|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