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要】我國的歌劇作為引進西方的一種藝術形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國民族傳統意識和審美意識的中國民族歌劇,而我國的聲樂教學經過發展與創新,逐步與我國的民族歌劇形成了一種一體兩面的關系,因為二者在本質上有著相似的特征,在歷史發展中亦存在著“共生共融”的關系。其中,中國歌劇創造中所涉及的劇本文學、曲調分析、歌曲演唱、歌劇創造與表演等成分都對我國的聲樂教學產生了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民族;估計;聲樂教學;影響
筆者認為,當代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在中國民族歌劇表演實踐方面,存在理論研究匱乏、教學與實踐聯系不緊密、藝術實踐體系不成熟等問題。但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民族聲樂教學者們對中國歌劇表演在民族聲樂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作用認識不足、不夠重視的緣故。因此,本文通過對中國民族歌劇及中國聲樂教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論述了中國民族歌劇對中國聲樂教學的影響,并試圖以此來引起廣大民族聲樂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重視其對中國聲樂教學的作用。下面,我們就來通過幾個主要方面來詳細探討一下中國民族歌劇對中國聲樂教學的影響。
一.中國民族歌劇是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的原動力,二者“共生共融.相互促進”
筆者認為,中國民族歌劇與中國民族聲樂恰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可謂是“共生共融”。從歷史上看,正是由于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才推動了民族聲樂的學科化和科學化,而反過來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與壯大又成為中國民族歌劇前進的助推力。為了更為明晰地闡述中國歌劇實踐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我們有必要先從歷史的角度對二者的關系進行簡要的梳理,以此來分析和總結當前民族聲樂教學在歌劇實踐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構建合理的教學實踐體系。一般來說,從20世紀40年代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歌劇——《白毛女》(1945)的誕生開始,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就和中國民族歌劇的不斷更迭、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從戲曲、說唱、民歌等傳統音樂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第一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們,如郭蘭英、王昆、郭頌、胡松華等,都是在《白毛女》(1945)、《王貴與李香香》(1950)、《小二黑結婚》(1953)、《劉胡蘭》(1954)等民族歌劇的表演中,發展出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色。從中我們能夠發現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與民族聲樂教學之間,有著“休戚與共、融而合一”的緊密聯系。如果將二者的發展軌跡并列對照,便可從中看出這樣的特征:當中國民族歌劇發展良好時,這一時期的優秀民族聲樂演唱家就層出不窮;而當民族聲樂人才的成材率下降,民族歌劇發展也必然陷入低潮。
二.其次,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豐富了聲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
隨著新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很多高等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相繼開設了聲歌專業,創建了聲歌系,而且把中國歌劇聲樂的相關曲目作為聲樂教學中的必修課。首先就表現在中國歌劇豐富了高校聲樂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形式。中國歌劇曲目在我國作為一種特定的聲樂形態,已經成為我國聲樂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曲目之一。如《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奉獻》《啊!我的虎子哥》等經典歌劇曲目已經成為高等院校音樂會的必唱曲目。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從事聲樂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不同的嗓音、不同的音量,來選取不同的歌劇作品進行教學。
其次,改變了我國聲樂教學的形式。我們知道,在我國傳統的音樂中,聲樂演唱方法主要以演唱者獨唱來完成,這就表現出聲樂演唱的旋律、色調的單一。所以,在聲樂教學中融人中國民族歌劇,不僅豐富了聲樂教學的內容,同時也豐富了聲樂演唱的形式,即在聲樂演唱中逐步出現了合唱、重唱等形式。聲樂演唱過程中融入合唱、重唱等形式,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綜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較高的推動力。學生練習合唱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訓練,解決合唱中聲部的音準問題。合唱訓練既提高了每個人的歌唱技巧,又增強了個體的音樂敏感度,塑造出和諧統一的合唱聲音色彩。重唱則對學生的視唱練耳、和聲、和聲樂的演唱技巧上的進步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在重唱的訓練中,節奏和音準是很大的問題,如歌劇“原野》“大星焦母和金子的三重唱”中,三個聲部的歌詞、旋律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節奏變化很大,變化音也很多。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在要求學生進行聲樂演唱時注意演唱技巧的同時,也要堅持自己所獨特具有的聲部和自身在重唱時的節奏,這樣才能通過不斷的訓練過程,逐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三.強化了教學手段 我們知道,歌劇的語言是構成民族歌劇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我國的民族歌劇在演唱過程中與其他歌劇存在的區別就在于歌劇語言上,中國民族歌劇在演唱過程中比較注重“字正腔圓”。更確切的來說,我國的民族歌劇咬字行腔的藝術,是我國歌劇藝術中最具特色的一項,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歌劇演唱過程中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所以,我們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咬字與吐字訓練要達到一個更高標準的要求,即通過訓練,讓學生的吐字高清晰、有力,并要求朗誦歌詞,注意出字、收聲和歸韻的位置和方法,以便達到咬字吐字的清晰流利的目的。其次,由于在歌劇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即要讓學生表現得真實自然,并堅持適度的原則,絕不能根據演唱者自身的意愿去改變劇中的人物形象。如歌劇《江姐》中江姐的唱段,就表現了共產黨員對祖國的熱愛;歌劇《原野》中金子的唱段則表現了金子對仇虎熾熱的愛。兩種不同的情感塑造了兩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結語
如果在聲樂教學中,將中國民族歌劇真正融入進去,將為民族歌劇表演和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將為高校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帶來更多的機會,更會進一步加深民族聲樂教學與中國民族歌劇之間“共生共融”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