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戶開發經濟、發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發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精準扶貧,是黨中央面對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向全黨、全國提出的新要求。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視察時強調,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三件事要做實:發展生產要實事求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下一代要接受教育。圍繞黨中央和習總書記的要求,省委、市委立即行動,結合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省委趙克志書記要求,要建立精準扶貧機制,特別是要把“六個到村到戶”作為抓手。市委王曉光書記指出,北部三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要立非常之志,謀非常之策,著力攻堅。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一系列要求,為我們抓好精準扶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正安在國家實施扶貧開發這一光環的照耀下,加上我們的自身努力,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是,正安,由于歷史原因、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貧窮落后一直是最為醒目的標簽。到2012年6月底,全縣仍有11個貧困鄉鎮、304個貧困自然村寨、15.74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6%;有26個村、136個村民組未通公路,298個自然村31.83萬人的人畜飲水未解決。被列為全省13個發展困難縣之一。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返貧因素多,是正安扶貧工作最為顯著的特點。要徹底解決脫貧問題,工作十分繁重,任務異常艱巨。結合正安實際,我們提出在緊緊圍繞“瞄準、統籌、激勵”三大機制、“產業富民、設施改善、民生保障、社會幫扶”四大工程、奮力攻堅“水電路訊房、收學醫培保”十大任務和突出“人均一畝茶、戶均兩畝果、百萬優質家禽助增收”的基礎上,強化“六抓”,奮力探索精準扶貧“正安模式”。
一是抓規劃,統籌扶貧,實現精準扶貧。規劃是龍頭,規劃是大局,規劃是效益,規劃是未來,規劃是生產力。扶貧工作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規劃,抓起來就如同盲人騎瞎馬,何時才能到目的地?我們將著力圍繞“一村一策、一戶一計、一人一方”目標,按照“八定八包”要求(定時間包期限、定目標包脫貧、定產業包增收、定設施包改善、定技能包致富、定培訓包就業、定掛幫包責任、定考核包效果)統籌推進。一是突出抓好201 4年度精準扶貧規劃:二是突出抓好產業扶貧規劃;三是突出抓好“六個到村到戶”規劃;四是突出抓好小康水電路訊房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規劃,將六項行動計劃延伸到村、到組、到戶。
二是抓管理。瞄準貧困。實現精準扶貧。嚴格按照國家、省上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暨信息動態管理工作的程序,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按時按質全面精準完成貧困對象識別確認和建檔立卡工作,力求做到“戶有卡、村有簿、鄉有冊、縣有檔”。并因戶施策,真正做到所有的扶貧資源全部用于貧困對象,實現全市率先整體脫貧目標。我縣現有貧困鄉鎮8個,貧困村127個,貧困人口13.14萬人。對此,我們制定了“三表二圖一指南”的攻堅路線圖(三表:貧困村、貧困人口分布表、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表、減少貧困人口任務表,兩圖即產業項目布局圖、基礎設施布局圖,一指南即攻堅指南),要求做到“四精確”,即精確識別貧困戶、精確登記造冊、精確建檔立卡、精確實行動態管理。嚴格落實“信息卡、扶持證、項目碼、標識牌”四統一。確保“一縣一檔、一鄉一簿、一村一冊、一戶一卡”,推進精準扶貧。同時,認真分析致貧原因,逐戶制定幫扶措施,有針對性的予以扶持,各項扶貧措施要與建檔立卡結果相銜接。
三是抓產業,農民增收。實現精準扶貧。“發展生產”是基礎。只有明確了科學的發展理念、找到了適宜的發展思路,資金、政策才能激活貧瘠的土地。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將圍繞“人均一畝茶、戶均二畝果,百萬優質家禽助增收”目標,依托“中國白茶之鄉”“中國野木瓜之鄉”“中國大鯢之鄉”“中國特色竹鄉”等特色名片,鞏固提升烤煙、畜牧兩大傳統優勢產業,全力打造茶葉、核桃兩大后續主導產業。積極發展野木瓜、方竹筍、中藥材、脫毒馬鈴薯、大鯢養殖、鄉村旅游等六大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勞務產業,鼓勵返鄉創業,確保貧困群眾實現產業增收和穩定發展。
四是抓基礎。改善環境,實現精準扶貧。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基礎設施建設要先行一步。對于農村環境,群眾反映最多的主要就是兩件事,一個是路,一個是水。可以說,這是貧困地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兩塊“短板”。把這些“短板”補上了,發展才有基礎和后勁。這些年的實踐也證明,貧困村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瓶頸”問題解決不好,不但影響貧困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發展增收項目更是無法起步。解決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差的問題是廣大群眾的最大期盼,而中央財力目前重點用于骨干工程建設,地方財力只能顧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偏遠貧困村的基礎設施也只能主要依靠專項扶貧來解決。所以,我們提出以交通水利兩大會戰為主陣地,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為抓手,以“四集中”(集中時間、集中資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堅)攻堅態勢推進設施改善,進行全領域、全覆蓋、全方位的大會戰,全力攻堅“水電路訊房寨”,確保2014年實現100%的建制村解決飲水安全和100%的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同時,實施生態移民搬遷2091人,改造農村危房3000戶。建成一個集中投資1億元以上高標準、高品位美麗鄉村示范點。
五是抓培訓。提升素質。實現精準扶貧。“教育扶貧”是根本。對一個貧困地區剛一開始幫助脫貧的時候,幫扶的成分就稍微要多一些,那個時候是屬于向這個地方“輸血”。但是“輸血”不是長久的,更主要是“造血”。“造血”里面就有一個提高當地人的能力、素質,使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實現在地方上的發展。也就說扶貧工作不光是選項目、輸入資金,而是把發展下一代教育,作為一個更長久的扶貧任務,這樣才能夠通過從根本上幫助當地發展,讓貧困不再生長。我們將按照“扶貧”重“扶智”的思路,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增強增收致富技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一是以“雨露計劃”為載體,積極開展產業技能培訓;二是以“陽光工程”為載體,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三是以“就業培訓”為依托,大力開展就業技能等級培訓;四是以職業學校為陣地,大力開展校企聯合的訂單培訓。通過培訓提升素質,確保貧困群眾戶均掌握一門實用技能、精通兩門實用技術、擁有三條致富門路,不斷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六是抓幫扶,形成合力,實現精準扶貧。俗話說,獨木難支。要廣泛動員基層干部、教師、醫生、能人大戶參與幫扶,通過動員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家庭結對幫扶,動員在外企業單位、社會組織、村際結對幫扶共建等措施,進一步擴大貧困村聯系覆蓋面,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我們一是針對2014年計劃脫貧的6400戶30000人,落實幫扶到戶機制,按照“五落實”要求,落實對象、落實政策、落實措施、落實責任、落實目標,采取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智力幫扶、安居幫扶、貧困村整體幫扶等“五扶措施”,確保貧困群眾應扶盡扶。二是建立幫扶長效機制。強力推進“54321”幫扶模式,落實“三個一”目標,即:一門心思想脫貧、一個產業促增收、一門技術作保障,全面覆蓋2014年計劃脫貧人群。三是把握時機、集聚力量。大力開展“春暉助脫貧”活動,充分利用省領導帶隊集團幫扶、上海楊浦江區對口幫扶、國開行定點幫扶、省直機關黨建扶貧等機遇,廣泛凝聚社會資源參與扶貧開發,全面形成合力,確保實現精準扶貧加速發展同步小康。
(作者系中共正安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