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宏?和必昌
摘 要:東巴文化是納西族主體文化,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獨特的魅力,在精彩紛呈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東巴畫是東巴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因東巴教儀式的需要而產生并服務于東巴教儀式。由于社會歷史等多種原因,東巴畫在儀式中的運用呈現出逐漸消亡的狀況。
關鍵詞:東巴畫 儀式 運用 現狀調查
[基金項目:本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Y094]
東巴畫是納西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通過長期的摸索、借鑒、創新等過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體現民族藝術文化內涵的宗教繪畫形式。它與納西民族宗教——“東巴教”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東巴教儀式活動的一個重要部份。它有著比較完整的畫布、畫紙、木牌、繪畫顏料、繪畫工具的加工制作方法,有著體現東巴教典籍的大量繪畫內容,規范的繪畫樣式及繪畫使用的規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族宗教繪畫藝術形式。
東巴教儀式是東巴畫的載體,是東巴畫體現其功能、作用的文化場,沒有了東巴儀式活動,東巴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空間、意義及滋生的土壤。研究東巴畫應用及傳承問題,必須與東巴儀式活動及內容相結合。
東巴教的儀式及繪畫傳承形式,主要是通過家傳、師徒傳承方式進行,教授和學習方法主要是以口傳心授,雖有一些經書記載儀式的過程,但主要以參加儀式實踐過程來獲得相應的經驗。東巴繪畫在儀式中的應用仍然要在各種儀式實踐活動中學習其方法。1994年東巴研究所學者和力民提出:“東巴教應在不違抗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下,舉行一些傳統的宗教活動”,同時“培訓一些年輕的東巴繼承人,使他們正統地向老東巴學習東巴教及文化知識,包括書寫、繪畫、舞蹈等”。這一觀點直擊東巴文化傳承之要點,只有逐步恢復承載東巴文字、經書、繪畫、舞蹈、音樂、雕塑、面偶等具體東巴文化內容的東巴教儀式,才能使東巴文化的傳承具有可持續的、長遠的生命力。
經過各方面近20多年努力,在一些東巴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鄉村,如香格里拉白地、東壩、麗江塔城、魯甸新主、寶山吾母、太安、寧蒗樹枝、油米等地逐漸恢復開展納西族傳統宗教儀式活動。
為了進一步了解現階段納西族聚居地區東巴儀式恢復及東巴畫在儀式中的應用情況,筆者于2011年開始,分別對麗江魯甸新主、鳴音、寶山、塔城,寧蒗樹枝,四川木里俄亞納西族鄉,香格里拉白地、東壩等納西族聚居且東巴儀式恢復較多鄉村進行田野調查,分別對17位不同地方及年齡的東巴進行深度采訪,參加了麗江縣寶山鄉吾母村、龍山鄉村的祭天儀式、麗江塔城鄉曙明村小祭風儀式,寧蒗樹枝的退口舌是非、求壽、希開(開喪)、希務(超度)儀式,四川木里俄亞納西族鄉俄亞大村素庫、成人禮、祭山神儀式,香格里拉東壩此恩枝村拉姆務儀式,通過實地采訪、參加儀式、攝影攝像、錄音等形式對這些地方的東巴基本情況、東巴所在地方儀式開展情況、東巴畫在儀式中應用情況進行調查,填寫各種調查表35份,初步掌握了東巴教儀式恢復及東巴畫在儀式中應用的一些現狀。
根據調查,我們可以從東巴儀式恢復過程中看到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恢復的儀式主要是圍繞當地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特點來開展的,如祭天儀式、祭署儀式、祭祖儀式、祭山神儀式、除穢儀式、喪葬儀式、退口舌是非儀式、頂災等儀式。在恢復東巴儀式過程中,各地也有一定的差異,一些地方由于地處偏遠,“文革”時期對當地文化沖擊較小,且保留有較多經書、法器、東巴畫,有家傳及師承不間斷學習東巴知識的學習者,如寧蒗縣拖甸鄉樹枝村、油米村,麗江塔城曙明、魯甸新主等地,這些地方群眾受傳統東巴文化影響較深,在具有較強的民族文化意識觀念的,在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員組織下[1],恢復儀式種類較多,開展儀式頻繁,且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的儀式規程及內容,有著相對于其它地方比較突出的東巴文化學習、開展、傳承優勢。
不但從東巴畫在儀式中應用現狀方面來看,其保護、傳承的前景不容樂觀,首先東巴畫在各地現存普遍較少,通過調查訪問,在香格里拉三壩鄉白地谷都吳樹灣村東巴和志本處有他本人畫的一卷《神路圖》及6-7幅卷軸畫,俄亞大村東巴甲若處也有一卷他父親畫的《神路圖》,寧蒗縣拖甸鄉樹枝村大東巴石寶壽有一卷上輩傳下來的《神路圖》及幾幅卷軸畫,香格里拉三壩鄉東壩日樹灣村東巴習紹洪處有幾幅卷軸畫神像畫,多數地方已經沒有比較完整的能夠應用于儀式的東巴卷軸畫、紙牌畫等。木牌畫譜是東巴教為人家舉行祭風儀式而制作鬼神木牌畫插地祭祀時所用的摹本,是青少年東巴平時學習木牌畫之畫譜,在民間基本看不到了。其次,東巴畫在儀式中的應用也及少。如我們參加了香格里拉東壩此恩枝村“拉姆務”[2]儀式,“拉姆務”在東巴教喪葬儀式中屬比較重要的,也是規模較大的儀式之一,但在整個儀式中看到當地東巴和立華畫的一幅優麻立軸像掛在做儀式的場所,一卷長約15米的白麻布替代《神路圖》在儀式中應用。有些地方開喪儀式用麗江博物院李錫老師主編的《近神之路——納西族東巴神路圖》印刷圖書卷替代使用,在四川木里縣俄亞大村祭山神儀式(當地稱“拉載日正郭”,意為“祭騎虎之山神”)上,整個儀式也只看一張畫有老虎的印刷圖片粘貼在代為山神的石堆上,在俄亞的“素庫”儀式上只有兩條長約50厘米,畫有八寶的畫在儀式中使用。“祭署”儀式是開展較多且規模較大的儀式,一般木牌畫應用較多,但在在現實恢復儀式的過程中也很少看到木牌畫的使用,由此可見,在目前大量恢復的儀式中減少或不用東巴畫的情況非常突出。
根據對當地東巴的調查了解,分析,我們認為,造成以上情況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由于社會歷史原因,特別是“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東巴畫燒毀較多,民間流存極少,如麗江魯甸新主,在解放前東巴教的活動非常頻繁,東巴畫也非常多,每一個東巴家族都有幾十張的東巴畫,可以滿足其舉行東巴儀式的需要,現在由于被大量的消毀,村里只有少量的幾幅東巴畫,已不能滿足村里舉行東巴儀式的需要。2.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難、留存下來的部分東巴畫,在改革開放初期,東巴們由于生活條件艱苦,被變賣的較多。“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仍然有一些東巴畫散落在比較偏遠的山區。改革開放后,被國內外的文化機構、組織或個人購買、收藏,現在東巴們手中很少有從先輩那里傳承下來的比較精美的東巴畫,大多為臨摹品,繪畫水平不高,數量少。3.能畫東巴畫的東巴由于繪畫時間及條件的限制,極少進行東巴繪畫臨摹或創作,東巴們大多生活在偏遠山區,要參加田間勞動,承擔起家庭負擔,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加上交通不便,繪畫工具、材料都要自己采集、加工,生活的壓力與繁重的繪畫工具、材料采集、加工過程,使東巴們不堪重負,只有極個別的東巴有能力長期進行東巴繪畫臨摹、創作。4.由于木牌畫在使用后要燒毀、丟棄,制作木牌畫所產生的人力、物力,財力難以解決。5.東巴畫在儀式中的應用觀念淡化,由于東巴畫的缺乏,舉行東巴儀式時長期少用或不用東巴畫,在人們的觀念里,東巴畫的使用規程已經慢慢淡化、遺忘。6.大量文化單位、研究機構及個人收購的東巴神像畫、卷軸畫、紙牌畫、木牌畫譜等已作文物深藏,難以一見。在麗江、香格里拉等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東巴文化研究院等文化單位,收藏有大量的東巴畫,由于體制的問題,只是為了收藏和本單位的人員研究用的,很難供人觀摩和鑒賞。
一、問題與思考
納西族東巴畫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后,得到國家、省、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藝術,成立了麗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財政每年劃撥大量經費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傳承等工作。就東巴畫而言,2010年麗江市“非遺”中心在古城區、玉龍縣轄區內進行多方考察,選定在東巴文化基礎較好的魯甸新主行政村作為“東巴畫培訓基地”,并于2010年8月、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分別培訓了三期學員,每期學習時間20天,為了讓學員了解和感受東巴畫在東巴祭祀儀式活動中的實際應用,在學校西山腳下開辟了祭署場地,進行東巴畫在儀式中應用程式、方法教學,取得了一些教學效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傳承等工作開展較好成果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保護、傳承東巴畫的工作仍然有大量空白,在民間的保存有東巴繪畫的人員有多少、當地物質經濟條件的匱乏,民眾對民族文化認識水平、文化自覺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東巴畫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工作,已經不是單一的文化部門的職責,已經成為我們政府、社會的責任,只有我們政府的各職能部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納西族東巴畫的保護、研究和傳承工作才能得以有效進行并且取得豐碩成果。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辦法和建議
首先,納西族東巴畫是東巴們創造的,是中華民族,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一些博物館、圖書館、東巴文化研究院等文化單位的東巴畫,不能為了收藏而收藏,為研究而研究,應由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門牽頭,對收藏的東巴畫進行拍攝,形成數字資料庫并公布于互聯網,便于東巴們學習、借鑒、研究,這樣做有利于東巴畫繪畫水平的提高,同時,這些資料的公布,將極大地方便社會上熱愛東巴畫的人學習和研究東巴畫。
其次,教育資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麗江的中小學中開設東巴文化課程,加入適量的東巴畫課程,并與美術課相互穿插;在高校中開設東巴文化課程,在美術類專業中開設東巴畫課程,另一方面把東巴畫培訓班放到高校中進行教學,利用高校的教學設備、專業教師資源,通過在高校系統的學習美術基礎理論、基礎技法,東巴畫的造型特點、基本技法,東巴們的東巴畫繪畫水平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這樣,不但促進東巴畫保護、研究、傳承工作,體現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同時,也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
三、結 語
納西族東巴畫經歷了千百年的發明、發展、變化,走到了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任其消亡,還是傳承發展。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保護肯定消亡,沒有傳承不可能發展,核心問題還是回到了保護和傳承,保護和傳承的關鍵是社會的認識,資金的使用、措施的實施。東巴文化為成就麗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的麗江依然離不開東巴文化,水是麗江古城之魂,東巴文化何嘗不是麗江之魂,納西族之魂,我們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東巴文化不會消亡,東巴畫不會消亡,東巴畫必將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和力民.試論東巴文化的傳承[J].云南社會科學,2004(01)
[2] 白庚勝.東巴畫認識淺見.見:徐晴.楊林軍主編.納西族東巴畫概論(序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張志宏,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講師。
和必昌,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