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

牛皮癬不是癬
我們常說的癬是指皮膚受到真菌感染而引發的皮膚病,具有傳染性,因為真菌可能通過接觸傳染給另外一個人。而牛皮癬卻不是因為真菌感染引起的,也不具有傳染性,所以不是真正的癬。牛皮癬還有一個名字叫銀屑病,因為患者的患處有銀色的皮屑,這種叫法似乎更正確。
既然銀屑病不是真菌感染引起的,又是由什么引發的呢?目前,還沒有確定的原因,但一般認為是免疫系統中T細胞的問題。T細胞是一種白細胞,也是重要的免疫細胞。它們在我們的身體里巡邏以發現和抵御外來入侵者,例如細菌或者病毒。而銀屑病患者的T細胞卻會錯誤地攻擊健康的皮膚細胞。過于活躍的T細胞誘發了其他免疫反應,包括讓皮膚患處周圍的血管擴張,增加皮膚外層中其他白細胞的數量,從而導致健康的皮膚細胞、T細胞和其他白細胞的數量劇增。最終,新的皮膚細胞從深層到外層的速度加快(正常的周期為1個月,而銀屑病患者的這一周期只需幾天),死皮和白細胞來不及清除,于是越堆越厚,造成了患處的皮膚變厚和出現銀色的皮屑。但具體是什么導致了T細胞的異?;钴S卻不是很清楚,雖然研究發現了相關的基因,但環境因素也發揮了作用,在有遺傳基因的同時加上環境誘發,就可能發病。
鏈接:環境因素是什么
●感染,如膿毒性咽喉炎、皮膚感染
●皮膚受傷,如割傷、咬傷、燙傷、刮傷
●壓力
●寒冷的天氣
●吸煙
●攝入大量酒精
●某些種類的藥物,如鋰制劑(常用于治療躁郁癥)、β受體阻滯藥一類的高血壓藥物、抗瘧疾藥、碘化物
不只是皮膚病
銀屑病的確是一種免疫系統失常誘發的常見皮膚病,但失常的免疫系統不僅攻擊皮膚細胞,還會造成關節發炎。這種關節炎被稱作銀屑病關節炎。大多數銀屑病患者都會出現銀屑病關節炎,有時關節的問題可能在皮膚損傷顯現以前就已經存在。銀屑病關節炎的癥狀與風濕性關節炎相似,即關節疼痛、僵硬、腫脹等,不論是指尖還是脊椎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一小部分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會發展成摧毀性關節炎,導致手上的細小骨頭,例如指骨出現永久性變形和殘疾。
除了關節炎,銀屑病還有可能出現其他并發癥:結膜炎、眼瞼緣炎、葡萄膜炎等眼病,在銀屑病患者中都較為常見;嚴重的銀屑病患者也更容易患肥胖癥,可能是因為運動量減少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原先就較為肥胖的身體所引發的炎癥導致了銀屑?。汇y屑病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也會增加,病情越嚴重,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越高;銀屑病患者心臟病發作的幾率幾乎是其他人的3倍,心律不齊和腦卒中的幾率也更高,這可能是由炎癥、肥胖造成的,另外他們的血壓也較高,這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之一;銀屑病患者患其他免疫性疾病,例如乳糜瀉、硬化癥的幾率也較高。如果確診為銀屑病,應該注意預防以上并發癥。
鏈接:注意心理健康
除了各種并發癥,銀屑病患者可能因為皮膚狀況的惡化而自尊心下降,社交活動越來越少,產生抑郁情緒,甚至連工作和收入都受到影響。再加上壓力會導致病情惡化,所以患者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周圍的人也應該給患者更多的幫助和支持。
不能治愈
如果醫療廣告說包治好,那千萬別信,銀屑病是一種無法治愈的慢性病,但有時候癥狀會轉好甚至消失。目前的治療是為了減緩皮膚細胞的生長速度,從而減少炎癥和皮膚上的斑塊;還有清除皮屑,使皮膚變得光滑,這常常是局部治療的目的。局部治療是指將皮質類固醇、維生素D類似物、地蒽酚、類視黃醇、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水楊酸、煤焦油、保濕乳等藥膏涂抹在患處。此外還有光療和口服藥及注射藥物。曬太陽就是一種光療,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夠殺死皮膚中活躍的T細胞。照人工的中波紫外線和長波紫外線也是光療。如果病情嚴重,局部治療和光療都沒有太多作用,醫生也會開一些口服藥或者注射藥物。口服藥物并不僅僅是緩解癥狀,而是針對過于活躍的免疫系統,例如甲氨蝶呤和環孢霉素。不過這類藥物副作用較大,所以使用時要較為謹慎。最新的生物制劑藥品通過打針或者靜脈注射給藥,由活細胞制成,一般用于對其他治療方法沒有反應或者有銀屑病關節炎的患者,同樣副作用較大,而且有可能引起致命的感染。
除了治療,患者也可以自己做一些日常護理。適當曬太陽對病情有好處,有80%的患者定期進行日光浴后病情有好轉,不過曬多了卻會導致病情加重,至于如何掌握,可以咨詢醫生。洗浴時,在水中加入蘆薈、茶樹精油,這樣能夠起到止癢的作用。壓力是加重病情的因素之一,所以可以練習瑜伽來緩解壓力,或者選擇散步、深呼吸等,只要對自己起作用就好。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去死海療養,雖然原因不明,但是80%~90%的患者在死海游泳后病情有好轉。這可能是因為死海的鹽分比普通海水要高,起到了一些治療效果。
鏈接:理性看待治療
銀屑病的發展讓人難以預料,隨著生理周期的變化,病情時好時壞,所以治療的效果也讓人難以預料。對一些人有效的方法可能對另一些人并不起作用。患者的皮膚還有可能對治療產生耐藥性,一些強效的治療方法通常又有嚴重的副作用。所以,在對待治療時,一定要理智一些,當治療停滯不前或者感到不適時,盡快告訴醫生,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向,在盡量有效治療的同時減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