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坤


【摘要】歌德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靜止的音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各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當時建筑風格的發展方向是密切相關的。本文主要就音樂與建筑視覺表象的關聯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音樂;建筑;時代風格;視覺表象;關聯 由于視覺的重要性,大多數人有比較鮮明和高頻率發生的視覺表象。尤其對于具有舞臺表演實踐的古典音樂家而言,他們可以通過視覺的形象思維,加深對抽象音樂作品的理解,完成富有創造性的作品。在與音樂相關的視覺表象里,其涵蓋內容寬泛,表述形式卻略有不同。例如形式多樣的圖片與風格迥異的建筑,兩者在音樂家描繪音樂語匯上的側重點不太一致。他們習慣于運用圖片傳達音樂的抒情性和故事性,去欣賞建筑,挖掘音樂的風格和結構。李斯特說過:“我不知道為什么,但一看到大教堂,我就有一種奇怪的沖動。這莫非是因為音樂就是聲音的建筑?”歌德也曾被音樂與建筑之間的親緣關系所觸動,也道出:“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靜止的音樂。”按建筑歷史發展流派分類,幾乎每種建筑有其相對應的時代風格。而音樂風格也因受不同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等的制約以及作曲家創作思想、觀點和音樂素養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于此可見,各時期音樂風格與當時建筑風格的發展方向密切相關。 一.巴洛克時期建筑風格 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意大利和法國,為了彰顯出國王與教會的專制主義和豐功偉績,此新式建筑,在保留了對稱有序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基礎上,添加上強烈的華麗裝飾、復雜夸張與外部立面的雕刻特性(見例一)。 二.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 與巴洛克建筑風格相似,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具有穩固的音樂結構和一致的音樂情感。同時,它突出強調錯綜的復調、聲部問的模仿技法、精致的裝飾音與獨特的細節。“帕薩卡利亞舞曲》是亨德爾《g小調第七羽管鍵組曲》的最后一個樂章。其開頭的主題旋律采用了穩固的三度和六度(見例二),之后在主題旋律不變的基礎上進行連續變奏。其華麗的多層次聲部疊加,復雜的節奏及優雅的裝飾音在變奏中一段比一段寬闊豐富。例一:德國慕尼黑法院 三.古典主義時期建筑風格 古典主義建筑師認為在建筑設計中需要遵循數學度量規則,注重比例,強調對稱,以古典柱式為構圖基礎。柱式結構以上的“山形墻”也是其建筑特色之一,形狀是個等邊三角形,突出軸線的規則。今天,美國有些建筑。例如芝加哥藝術學院,仍然使用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見例三)。 四.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完全依托于其建筑風格。音樂作品結構嚴謹勻稱,樂句樂段方整均衡,多采用奏鳴曲式。調性和聲清晰簡潔,音樂情感清新自然,樂思發展邏輯性強。克萊門蒂的c大調小奏嗚曲(Op.36,No.1)的第三樂章完美體現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兩大核心元素:對稱和平衡。其曲式結構為ABA,與巴洛克時期音樂中長而不規則的樂句相比,作曲家創作了短小簡潔與和諧工整的八小節樂句(4+4),并配以左手持續的分解和弦模式,使樂曲更平添了一份詼諧和活潑(見例四)。例三:芝加哥藝術學院 五.現代建筑風格 現代建筑風格形式多樣化,例如現代主義建筑、有機建筑及后現代主義建筑等。在19世紀后期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影響下,建筑師提出要擺脫傳統建筑形式束縛的口號,大膽開拓創造適應于工業化社會生產要求的功能性建筑。他們積極發揮玻璃和鋼筋等新型材料的特性,強調純粹自然的空間,反對浮夸多余的裝飾,倡導現代簡約的建筑設計理念,遵循實用創新為主的原則,以此達到建筑藝術的和諧統一。而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后現代主義建筑師紛紛提出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引進新的創作手法,進而組成嶄新的整體。此建筑思想會令音樂家隨即聯想到相關樂曲,例如拉威爾早期創作的《小奏鳴曲》,全曲依附于古典嚴謹整齊的音樂結構,同時采用現代印象派的和聲色彩,使整曲的藝術形象達到高度統一。 六.現代音樂風格 與現代建筑風格如出一轍,現代音樂充斥著各種可能性。被稱為“現代音樂之父”的法國音樂家德彪西,率先打破傳統功能調性和聲體系,強調十九世紀法國印象主義繪畫光與色的直覺印象,逐步形成了一種朦朧飄渺的音樂創作風格,同時對歐美各國作曲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勛伯格繼承并發展了德彪西的和聲游移理論,創新地提出十二音序列體系的寫作技法。他認為一個八度之內互為半音關系的十二個音同等重要,在音高結構組織方面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某種意義上看,勛伯格對自己音樂真理的堅持不恰恰是后現代解構主義建筑風格的體現嗎?勛伯格的“十二音列”《鋼琴小品六首》之一(0p.19,No.1),從結構和音高材料進行分析,可以加深對其自由無調性的獨特風格的理解(見例五)。芝加哥千禧公園里的杰·普利策克露天音樂廳,破繭自縛,取代傳統立方體積形態,應該是勛伯格音樂藝術的最好詮釋(見例六)。例五:勛伯格《鋼琴小品六首》的第一首(Op.19,No.1),第1至第3小節
不同時期的音樂風格向世人展現了不同時期的建筑。黑格爾也曾這樣闡釋音樂與建筑的共通關系:“音樂和建筑最相近,因為像建筑一樣,音樂把它的創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建筑是一種有形的視覺表象藝術,可以被瀏覽欣賞;音樂是一種無形的聽覺表象藝術,可以被感受傳達,而人們則會在兩者問豐富的創造構建與和諧統一的色彩中深切地感受到并盡情地享受著其宏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