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先
樓女士(化名)今年30歲,是一名教師,本科畢業。10年前第一次發病。當時一個非常要好的同學的叔叔被鄰居家的狗把手指弄破了,由于傷口很小沒太在意,也沒有打狂犬疫苗,一個星期后發病,醫治無效死亡。同學參加完叔叔的葬禮后,樓女士到同學家里去安慰她,用手拍過同學的肩膀。回家后,她擔心自己也被傳染上狂犬病,非常后悔不該用手拍同學的肩膀。這種擔心越來越嚴重,她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擔心。樓女士非常痛苦和恐懼,就到醫院注射了5支狂犬疫苗。注射結束后,癥狀得到明顯好轉。一年后的世界艾滋病日,樓女士看過許多艾滋病的新聞以后,頭腦里突然出現自己會不會已經被感染了艾滋病的想法,然后開始反復洗手,每天反復洗手20-30次,每次5-10分鐘;同時每天洗澡1次,每次3小時。此后,只要家里有客人來過,她就必須進行徹底清潔,尤其是客人坐過的凳子和用過的東西,必須用酒精擦洗。即使家里不來客人,她也必須每天進行清潔。樓女士不敢使用公共廁所,也不敢到外面用餐,不敢去醫院。
你擔心的情境實際上是相當安全的
為什么一些人會患上強迫障礙,而大多數人在經歷了同樣的事情后卻安然無恙呢?如上述案例的樓女士害怕狂犬病、艾滋病,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我們都害怕患上這些致命性疾病,但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患上強迫障礙。因為很多人知道,進行必要的日常活動,如外出用餐、上醫院,甚或被狗咬到時,潛在的危險也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他們在考慮危險時不會陷入到強烈的、功能喪失的痛苦中,他們能夠認識到實際的危險很小,可以忽略掉。但是很多強迫障礙患者在想到潛在的災難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會給別人造成傷害時,就會有無法抵制的痛苦。例如,強迫障礙患者出現可能會感染艾滋病的想法時非常焦慮,過分的焦慮使他們無法對自己所處情境的危險性和用什么來保護自己作出理性的判斷。此時為安全起見,他們會逃避或進行儀式行為來防止哪怕是最不可能發生的傷害。因此,他們沒有機會認識到自己擔心的情境實際上是相當安全的,由此導致了強迫障礙的發生。
3個思想誤區,讓強迫障礙不斷泛化
為什么強迫障礙患者的癥狀會越來越嚴重,害怕的事情越來越多?如本例患者只要家里有客人來過就必須進行徹底清潔,尤其是客人坐過的凳子和用過的東西必須用酒精擦洗。即使家里不來客人,也必須每天進行清潔。同時,患者不敢使用公共廁所,也不敢到外面用餐,不敢去醫院......強迫障礙不斷泛化,是因為強迫障礙患者存在著一些思想誤區。
誤區一:逃避或儀式化行為是必要的
在強迫障礙患者中共同存在的思想誤區是通過逃避或儀式化來避免傷害是必要的。如本例患者樓女士會想:“我之所以沒有得艾滋病,是因為我反復地清洗了,而且我沒有到可能讓我得病的地方。”這種想法助長了回避和儀式行為。
誤區二:必須避免痛苦的情境,否則自己會永遠痛苦下去
強迫障礙患者往往會有這樣的信念,認為自己必須避免令自己痛苦的情境,否則自己會永遠痛苦下去。這就使得他們逃避很多情境,癥狀也變得越來越泛化,而如果無法避免就會進行強迫行為。實際上,如果經常長期暴露在這些情景中,強烈的焦慮感會逐漸降低。如,一個人在長時間(例如1—2小時)面對一個痛苦情境時,就會體驗到痛苦逐漸減少直至消失。隨著痛苦的減輕,就更容易清醒地去思考這種情境是否真的有危險。隨后,相同或相似的情境出現時,雖然還是會有一些痛苦,但要遠遠少于從前。
誤區三:“如果不這樣做(比如清洗),我會發瘋的”
第三個思想誤區是,有患者認為:“如果沒有回避或儀式化,我就會變得非常痛苦以至于發瘋。”例如,如果樓女士接觸到客人坐過的凳子而忍著不去清洗,這會令她感到不舒服甚至不能忍受,隨后她會想自己一定會失控,被送到精神病院。因此,她必須徹底清洗并用酒精去擦。而真實的情況是不去清洗是會讓她感到不舒服,但最終不適感會減輕,患者也沒有失控。這樣,患者就會認識到焦慮不會永遠存在,而且也不會導致精神失常。
貼心小叮嚀:
對強迫障礙患者而言,雖然回避行為和儀式行為在短期內能緩解痛苦,但這些痛苦很快就會“卷土重來”。最后的結果是,患者需要越來越多的回避行為和儀式行為來緩解痛苦,這樣繼續發展下去,病情會越來越重。如果患者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采取這些行為,就會嚴重地影響他的工作和正常生活。患者深陷強迫障礙不能自拔時,一定要及時向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