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
戰略意義,把水攪渾摸大魚
要看出小米手環真正的戰略意義,我們不妨來看了解下國內的另外一個同類型產品—Bong。它是一款定位和小米手環類似的產品—相似的外形、相似的功能和價格。現目前,Bong已經推出了第二代產品,我們暫且將它稱之為Bong2。
為什么研究小米手環的戰略意義,要先了解這款產品呢?不急,先來聽一個故事。
2013年年底,一個只有4人的年輕互聯網創業團隊,花了3個月時間,設計并推出了一款名為Bong的智能手環產品。這款產品在穿戴式設備熱潮當中,憑借著一系列成熟的曝光平臺,順利將自己的產品推廣了出去,并獲得了不少用戶的支持和好評。
當時,Bong的官方售價為690元人民幣,在當時來說并不算太貴。而且面對著做工粗糙的山寨產品和價格過千元的國外品牌,Bong1的價格甚至還算是物有所值。
Bong1的成功給團隊帶來了不小的信心,于是在2014年年初,團隊又開始策劃推出第二代產品。但是在產品推出前夕,小米手環以79元的價格入市,卻打亂了整個團隊計劃。是按原價格推出,被小米手環的性價比碾個粉身碎骨?還是不顧1代消費者的感受,跳水入市和小米手環拼個你死我活呢?Bong團隊選擇了后者。于是,就有了現在這款價值99元的Bong2,以及一大群在論壇上破口大罵的Bong1老用戶。
之所以要花這樣多的篇幅來說Bong的故事,是因為它的處境基本能代表現目前穿戴式設備市場的實際情況—價格虛高、泡沫嚴重。Bong2的價格跳水成功換來了一些關注度,但同時也暴露出自己前代產品的價格水分有多高。
實際上,小米手環以79元的超低價格入市,并非只是單純地想為消費者提供一款價格便宜的智能手環,還在有意無意間戳穿了可穿戴市場的價格泡沫,把水攪渾。
小米從誕生之初,最擅長的就是打價格戰。雖然這個詞把小米的檔次拉低了不少,但這也的確是其屢試不爽的求勝法門。小米手環的推出,不但籠絡了一大批穿戴式設備的潛在用戶,也給整個行業灑了一支“除草劑”—雜草統統去死,剩下的花啊,樹啊,能長多高,再看自己的本事。而背靠著小米這棵生長迅速的參天大樹,小米手環的成長也應該沒什么阻力了才對。
商業拓展,從Online到Offline
其實,除了凈化市場這個大方向上的戰略意義以外,小米手環還承載著串聯整個小米生態系統的重要任務。而這項工程的關鍵,就是小米手環可以成為用戶的身份ID。盡管這個功能看似簡單,也并非首創,但卻仍讓人充滿想象。
試舉一例。夏天到了,很多人都會去游泳池游泳。現在在進入很多大型游泳池的時候,管理員都會發給用戶一個手環。這個手環除了可以當成儲藏柜門的鑰匙以外,其實還是一個臨時錢包—在游泳池內的任何消費,都記錄在了系統里面。在結賬的時候,用戶將消費的金額補上即可,非常方便。而小米手環也可以承擔這樣的作用,而且它的支付環境更可謂是大得難以想象。
要知道,現在移動支付的戰場可謂是打得火熱、焦灼,《支付寶錢包》和《微信》無不正窮盡心思要革掉實體錢包的命。但在NFC安全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其支付方式還是停留在網上下單、支付和線下兌換的傳統模式。如今小米手環的出現,則極有可能改變這樣的情況。
再舉個例子,以往大家出去吃飯,需要先在網上下單、支付,然后再去線下餐廳里消費。但如果小米手環開通了支付功能,完全可以先到店里消費相應套餐,然后刷手環支付。除了吃飯,進出酒店、看電影和購買商品等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如果再將這個功能進行擴展,那應用場景將更加可怕—去酒店,刷手環→選房間,身份證登記和支付流程直接就省去了;去電影院,刷手環→選座位,營業員全都可以退休了……
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現在逐漸開始流行的智能家居風潮。當人們還在用手機關燈、換電視臺的時候,小米手環完全可以讓整個操作體感化、手勢化。畫個圓圈打開空調、打個響指關閉電視機……,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的。
怎么樣?現在,你還覺得小米手環只是一個以低價取悅小米粉絲的運動手環嗎?
小米以小博大的野心
當下的智能手環產品,并不具備太多的吸引力。除了外觀不夠時尚炫酷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其還并不屬于用戶的剛需。對于用戶而言,手環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產品,既滿足不了時尚的需求,也無法從帶來實打實的科技體驗價值。小米手環的出現,或許會改變這一現狀。
以超低的價格和還算不錯的設計,培養用戶使用手環的習慣;以身份ID的定位挖掘手環類產品真正的價值,并打通全小米生態鏈。“79元你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小米正是通過這種看似小打小鬧的嘗試,去試探和催熟智能手環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敗了無外乎是下一個《米聊》,而要是成了,則會是下一個小米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