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4”,影響的是心情而不是收益
互聯網金融的“寶寶”們能夠快速得到大眾市場認可并實現普及,與它給消費者營造的“高收益”形象密不可分。
“寶寶”們出現初期,其宣稱的年化收益率一路從6%飆升至7%、8%,而在“寶寶”們被神化的過程中,不斷有打著年化收益超過10%甚至逼近15%的新明星“寶寶”誕生。而在其跌落神壇的過程中,以老大余額寶為例,其背后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7日年化收益一度跌至4.18%,瀕臨破4%的境地。
暫不論“寶寶”的家長們是否通過支付比率、單利表“注水”等手段粉飾“寶寶”,如今余額寶年化收益率出現近乎腰斬的情況,讓“互聯網金融退潮”、“寶寶夭折”的言論甚囂塵上。事實上,“寶寶”們年化收益率的變化,對于用戶而言,其心理影響要遠大過收益影響。
“寶寶”們雖然增速驚人,但其本身總量同傳統銀行業相比還是太小。對于用戶本身而言,以5萬元資金為例,余額寶年化收益從最高到最低,一年下來影響不過200元,而且大多數人本身不會將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資金投入到余額寶中。因此,“寶寶”們年化收益率數字在過山車浮動的過程中,無非是給用戶帶來心跳加速的感覺,本身實際收益對大多數用戶并無太大影響。
再癲狂,也拗不過經濟規律
互聯網金融的“寶寶”們跌下高收益率神壇的背后,終歸是經濟規律的體現。“寶寶”們的實質無非是利用互聯網手段進行銷售和認購的基金產品而已,不過這類基金產品以碎片化金融理財為切入點,并成功利用了長尾效應崛起。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同樣以人們熟知的余額寶為例,其本身對接的基金為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余額寶將用戶碎片化的資金進行整合,集中交由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進行管理并通過金融投資手段獲取收益,除購買方式的創新外,按日結算的方式也得到大量用戶人認可。
既然是基金,那其收益漲跌就純屬正常了,即使是虧損,也完全是合理的。天弘基金對虧損這個問題的解釋為—“增利寶(余額寶)是貨
幣基金,主要投資于銀行存款、有固定票息的債券等品種,風險級別較低,歷史上國內市場同類產品尚未出現過年度虧損”。
沒有出現并不等于絕對不會出現,貨幣市場基金本身屬于證券投資基金中的低風險品種,其預期收益和風險均低于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股票型基金。但在歷史上,貨幣基金也是出現過當日收益出現負值的情況,雖然最終7日年化收率為正,但其收益率已經低于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了。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寶寶”們收益走低的背后,無非是與其對接基金正逐漸回歸正常水平。追求穩定的貨幣基金風險雖然較低,其最終收益也不會太高,一段時間內可能通過各種手段拉高短期年化收益率,但時間跨度周期較長時,收益率回歸正常水平也屬自然。
“寶寶”不可能獨美
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對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產生了不小影響,“寶寶”們高高在上的年化收益率指標對銀行活期存款用戶無疑具有極大吸引力。雖然“寶寶”們這樣的存儲搬家行為難以撼動銀行存儲額度,但老牌的金融機構也不會放任其快速成長為能夠撼動其根基的“巨頭”。平安銀行的“平安盈”、工商銀行浙江分行的“天天益”加上正基金籌備代銷渠道“T+0”業務的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和多家股份制銀行,都顯示出銀行老牌金融機構對于互聯網“寶寶”們的反擊。尤其是工銀瑞信推出的“現金寶”,7日年化收益率成一度達到6%。
銀行推出的類“寶寶”型產品大多也牽手貨幣型基金產品,其年化收益率同余額寶一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相差不會太大,雖然在信息傳播速度、大數據、交互共享和關聯廣泛性方面略遜于互聯網金融“寶寶”,但銀行本身在金融運作上的優勢,和強大的線下渠道網店,絕對能夠對互聯網金融“寶寶”們形成沖擊,且與銀行的協議存款本身是貨幣市場基金主要的投資手段,隨著貨幣政策回歸穩定以及銀行表內需求旺盛和表外需求不足等問題的出現,互聯網金融“寶寶”們的年化收益恐將持續走低。
除源自銀行等老牌金融機構的競爭壓力外,政府機構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督同樣促使其回歸健康發展路線上。除收益日趨下滑回歸正常外,各種監管意見、建議也讓互聯網金融“寶寶”們多少有些迷茫。缺乏監管的市場本身是危險的,由第三方支付深度介入的互聯網金融“寶寶”們通過碎片化金融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長尾市場,就好像在一個處于低地地帶的“拓荒地”,經常有海水倒灌風險。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壩,而整塊“拓荒地”的整體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為筑壩所付出努力之總和,而是取決于在堤壩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源自銀行和政策變動的外部壓力,只是促使互聯網金融“寶寶”們回歸理智的外界因素,互聯網金融本身出現“退潮”現象,更多是高增長后自身問題的浮現。通過高年化收益率推廣的做法很容易聚集人氣,但隨著年化收益率的下降,一些用戶并沒有從互聯網金融“寶寶”身上獲得超乎其想象的收益時,市場人氣逐漸下降也是必然。尤其是追逐高年化收益率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寶寶”牽手一些股票或證券基金,以換取高收益率,但這背后,無疑大大擴大了資金風險。在整體經濟上行期或許不會有問題,可當整體經濟下行時,這類“寶寶”們的風險很可能造成用戶資金損失。
收益低迷,安全問題走向前臺
年化收益降低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只是互聯網金融“寶寶”們的正常形態,互聯網金融“寶寶”們的安全性問題才是其健康成長的關鍵。而當收益率下降,安全問題就會被放大。
大數據、交互共享和關聯廣泛性成為互聯網“寶寶”們推廣亮點的同時,也埋下了安全性問題。將用戶賬號信息存儲于網絡云端的做法是否安全值得商榷,且用戶上網痕跡能夠很容易被“有心人”截獲,足以對用戶互聯網資金造成威脅,一旦處理不好,絕對會出現類似國外信用卡盜刷的情況。
除賬號本身風險外,隨著互聯網金融“寶寶”們資金量的提升,其流動性壓力將會日益明顯。低門檻讓互聯網金融“寶寶”用戶習慣資金的快進快出,一旦遇到類似雙11這類時段,資金往往會在一天內出現數百億的流通,基金贖回壓力不言而喻。
當然,前面提到的監管缺失也是互聯網金融“寶寶”們成長面臨的一大問題。沒有一個完善的監管制度,服務豐富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其風險將難以控制,從整合用戶碎片化資金到使用整合后的資金,完善的法律法規,是有利于行業規范并保護用戶利益的。
此外,除互聯網金融本身安全性問題外,其實施過程中,二維碼掃碼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手段,以及Wi-Fi網絡環境都可能降低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需要整個生態鏈閉環共同的努力,才能最大程度保障用戶安全。
跨界帶來的差異化機會
“寶寶”們的出現,通過碎片資金管理,在金融領域成功開辟了屬于自己的藍海市場,其本身并不是一個以提供高投資回報率為目的的金融形態,而是對用戶碎片化的閑散資金剩余價值的挖掘。移動互聯網時代,將信息和上網時間等眾多東西“碎片化”,若將碎片化的東西聚集起來,能匯集成巨大的商業價值,互聯網金融“寶寶”們無疑是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
無論是“T+0”的理財模式還是1元錢起購的理財門檻,都是其差異化的努力和嘗試,互聯網金融“寶寶”們不單單是讓用戶看到了碎片資金增值的可能,更讓企業看到了橫向發展的可能。相對擁有無可顛覆的制度性優勢的傳統金融機構,阿里巴巴與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在互聯網金融行業已做出了一個標桿,其依托的就是電商平臺。
從觀望、試探、狂喜、失落,再到回歸平靜,“寶寶”們的成長心路可謂一波三折,正是有了這樣一個過程,才更有助于終端用戶深入了解互聯網金融“寶寶”。而互聯網金融“寶寶”想要繼續健康成長,進一步挖掘對碎片化資金的利用才是其機會所在。未來,互聯網金融“寶寶”們完全可以同保險、打車與點餐等應用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形成更為完善、豐富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多樣化、全方位地滲透并融入用戶生活,進而讓自身得以健康成長并發展壯大。
差異化能夠幫助互聯網金融“寶寶”們成長,而這樣一個新興的金融形態想要在市場立足并發展,更需要上下游伙伴一同構建一個完善的生態鏈。從余額寶到電商平臺,再到互聯網金融產業園,都是即將鋪展開的互聯網金融生態鏈上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