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村人口占了相當的比例。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逐漸興起,農村文化作為文化發展的一個死角逐漸被社會所重視。通過現階段農村文化信息服務的現狀來探討新環境下農村文化的網絡信息服務,為我省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發展思路。
【關鍵詞】農村文化;網絡;信息服務
Abstract:China's large population,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accounted for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With the gradual rise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the rural culture as a dead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gradually being valued.To explore the new environment of rural 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through a network of rural cultural status quo at this stage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the province of cultural workers to provide some development ideas.
Keywords:rural culture;network;information service
1.引言
我國13億人口,其中9億多是農民,因此,農民問題始終是令人關注的重大社會話題。多少年來,它一直是黨政部門以及專家學者們思考和探索的重點之一。農村文化作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也受到文化工作者的關注。其中,如果通過良好的信息服務為農村文化建設添磚加瓦成為農村文化發展的主要途徑。
2.我省農村文化服務的現狀
安徽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在“文化強省”戰略的助推下,安徽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基層文化館站建設列入省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農民文化生活日趨豐富多彩。具體表現在:農村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進一步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進一步發展;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效進一步凸顯。
但是我們也要意識到,在不斷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日趨明顯和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文化形式單一、流于形式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農村的文化活動過于單調,只有在傳統的節日才會有秧歌、大鼓等活動,內容陳舊,而且受困于經費緊張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業余文化團體將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專業訓練,演員基本功不扎實,難以向百姓傳送優秀的文化內涵,嚴重影響了農村的和諧。
2.2 文化人才隊伍匱乏
由于農村的基礎條件比較薄弱,待遇難以落實,許多文化工作者紛紛上調,不僅如此,就連當地民間藝人也因為生活所迫紛紛改行,人才隊伍的流失以及后備人才隊伍的不足,這對于農村基層文化的建設不斥于雪上加霜。
2.3 符合村民文化消費需求的文化產品相對匱乏
資金匱乏,正常文化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化工作更是難以為繼。許多農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農家書屋”雖然也普遍成立,但是書刊、報紙僅限于上級發放,種類少,針對性和時效性差,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3.信息服務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網絡信息服務就是以網絡為橋梁,把數字化信息提供并傳輸給用戶。對于構建農村網絡信息服務體系,筆者認為應當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依托惠及城鄉的信息服務網絡,開發優秀的文化信息資源,開展多元化的網上信息服務,以城促鄉,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具體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弘揚公共圖書館精神,保障弱勢群體文化權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4年提出《公共圖書館宣言》,明確界定公共圖書館應提供社會大眾公平地取用資訊。不因使用者的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語言或社會而有所不同。但是公共圖書館賦予公民公平獲取信息的權益在我國并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城鄉信息資源分配差距較大。且都集中在縣、市及以上城市,城市圖書館占有信息資源的90%,但只服務30%的城市居民。城鄉信息資源分配和獲取的不平等,拉大了城鄉文化的差距,影響了農村的發展。
3.2 優化數字資源。開發特色數據庫
圖書館經過長期的文獻積累,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人類知識精華和歷史文化遺產。圖書館應該憑借其文獻信息資源的優勢,針對農村需要的資料,將館藏資源數字化,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數據庫。
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應該利用自己的信息專業人才優勢。選擇一定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地廣泛采集相關信息,將采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并進行有序化的資源重組,形成使用方便的專題數據庫,以彌補館藏的不足,從而在整體上提高自身的信息提供能力。從2004年起,湖南圖書館就從經濟、文化、科技、三農等方面分門別類收集了4萬余條有關湖南的信息,建成了“網上湖南”全文數據庫,對湖南城鄉經濟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當前,各類政府信息服務機構的數字資源基本上還處于一個各自為政的狀態,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眾多的檢索界面很不方便讀者檢索,特別是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接受信息的能力弱,使用起來就更覺得吃力。這就要求在建設專題數據庫和引進數據庫的同時。依據一個統一的標準,將各類數字資源進行有機地整合。實現跨系統、跨平臺的統一檢索,形成對讀者透明的一站式服務。讀者使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時,只需在統一的使用界面下輕輕一點,所要的信息就能全部呈現在面前。
3.3 創新服務模式,開展網絡信息服務
WEB服務。網絡信息服務是一種超出時間、空問和地域限制的服務,能使文化信息經濟、快速地傳送到各地。網絡信息服務功能的履行,主要是通過WEB服務的方式進行的。圖書館將數字化信息資源存貯在服務器中。通過發布WEB站點提供給讀者進行檢索、閱讀、點播和下載。任意時候.讀者足不出戶就能查到所需要的資科。
BBS服務。通過BBS,讀者可以隨時向工作人員提問和咨詢,工作人員和讀者之間可以任意交流;通過BBS。圖書館還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業務輔導、講座培訓、農技推廣等服務。這既是讀者及時獲取各種信息。同時也是文化信息服務機構及時獲得讀者反饋信息很好的方式。
聯合在線咨詢服務。隨著科技的發展,文獻數量急劇增長、內容交叉重復、價格不停上漲。又由于文化經費有限,單靠一個文化傳播機構已遠遠不能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我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信息服務機構除了自身想方設法擴大特色資源外,還必須拆除“圍墻”,加強同其它服務機構的橫向聯系,利用各機構的優勢資源,在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領域展開全面合作,開展有組織、相互協調的聯合參考咨詢服務。
4.結語
我國的農村文化的現狀和未來不僅僅是文章所討論的那么簡單,就眼前來說,城鎮化的迅猛推進正在迅速改變當代農村的面貌,讓農村的未來充滿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農村的文化發展面臨著空巢化的重大問題。廣大文化信息服務工作者要緊跟形勢,不斷發掘新時期農村文化工作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黃友蘭.對“政府+市場”農村信息服務供給模式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9(02).
[2]羅濤,李煦,周新躍,戴小鵬.基于知識供應鏈的中國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9(07).
[3]黃志文.農村信息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
2009(08) .
[4]萬學道,鄒積紅,楊紅軍,閆英.市、縣、鄉、村四級網絡聯動探索農村信息服務模式[J].農業網絡信息,2006(03).
[5]王丹,王文生.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現狀及特征比較[J].農業網絡信息,2007(08).
[6]李會萍,劉楷,王眾.基于數字家庭的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模式的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7(10).
[7]于良芝,俞傳正,樊振佳,張瑤.農村信息服務效果及其制約因素研究:農民視角[J].圖書館雜志,2007(09).
作者簡介:吳常軍(1974—),現供職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欄桿鎮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