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萬軍 王寒菊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長春130012)お
摘要 根據2000~2013年吉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數據,運用Excel圖表工具分析了吉林省產業偏離程度和吉林省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動情況,對比國際慣用標準判斷了吉林省三次產業人才需求情況,提出了三次產業升級方向,指出了第一產業富余人員的就業轉移路徑。最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吉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職業技能提升對策。
關鍵詞 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富余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 S-9B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9-06399-03
お
基金項目 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三化進程中農民職業教育問題研究”(GH13162);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林省新型農業職業需求問題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398號)。
ぷ髡嘸蚪 賈萬軍(1964-),男,吉林德惠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業經濟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606
吉林省位于中國東北中部,面積18.74萬km2。2013吉林省人口2 751.28萬,占全國的2.03%;2013年末GDP達到12 981.46億元,占全國的2.31%。吉林省是我國農業大省,2013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 509.3億元,比上年增長4.0%。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再加上城鎮化過程中耕地不斷被建設用地侵占,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增多[1]。為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筆者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出發,分析了吉林省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狀況;按照產業結構國際標準,給出了吉林省第一產業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目標選擇;并結合實地調研情況,提出了吉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的對策建議。
1 2000~2013年吉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分析
1.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1 數據來源。吉林省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數據來源于2000~2013年吉林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1.2 研究方法。首先運用Excel圖表工具總體分析2000~2013年吉林省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變動趨勢;然后分別運用普通模式及錢納里和賽爾奎因模式分析三次產業結構偏離狀況;最后運用比較勞動生產率公式得到吉林省的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化情況。計算公式如下:
產業結構偏離度=產業就業比重-產業產值比重 (1)
總偏離度=∑各產業偏離度(2)
比較勞動生產率=產值結構比例/就業結構比例 (3)
1.2 結果與分析
1.2.1 就業結構分析。根據2000~2013年吉林省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統計數據,運用Excel圖表工具作出吉林省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及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圖1~2)。
圖1 2000~2013年吉林省三次產業就業比重變動趨勢
圖2 2000~2013年吉林省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圖
分析圖1~2可知,從 2007年開始,吉林省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呈“二三一 ”型。從2000年開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年均降低2%左右,每年從第一產業內部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移約2%的富余人員。
根據原始數據,利用公式(1)、(2)計算得到一般模式的2000~2013年吉林省產業偏離程度(表1)及錢納里和賽爾奎因模式的吉林省就業結構偏離情況(表2)。
綜合分析表1~2,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產業結構偏離程度日漸減少,但是仍然高出標準值很多,揭示出第一產業內部就業結構不合理,有待進一步優化。同時,第一產業內部大部分勞動力職業技能不高,第一產業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第二產業結構偏離程度趨近于0,表明第二產業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第二產業偏離度在0附近微小波動,初步形成了最優結構。優化產業結構過程中,不會增加太多的勞動力需求。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第二產業內部安排的空間比較小。
第三產業結構偏離程度日漸增大,第三產業并沒有達到就業結構的優化,安排了大量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富余勞動力。但是,產業內人員素質偏低。
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滿足第二產業增加的勞動力之后仍然有剩余,剩余部分勞動力在第三產業就業之后,并沒有完全滿足第三產業的職業需求。原因是各產業間勞動力轉移困難,發展現代農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并沒有在第三產業內部充分就業。
由此得出總體結論:吉林省結構性失業現象比較嚴重。
表1 2000~2013年吉林省產業偏離程度 %
年份 第一產業て離度 第二產ひ燈離度 第三產ひ燈離度 總偏だ攵
2000 28.13 -12.29 -15.84 56.26
2001 28.01 -8.77 -19.27 56.05
2002 25.02 -5.68 -19.34 50.04
2003 23.79 -4.22 -19.57 47.58
2004 22.32 -3.80 -18.52 44.64
2005 23.66 -2.30 -26.10 52.06
2006 22.70 4.00 -26.70 53.40
2007 21.22 5.03 -26.25 52.50
2008 20.33 4.13 -24.43 48.89
2009 22.60 3.41 -26.01 52.02
2010 22.91 0.60 -24.10 47.61
2011 22.37 -1.99 -24.00 48.36
2012 22.22 -1.42 -23.00 46.64
2013 22.65 -1.35 -21.30 45.30
表2 基于錢納里和賽爾奎因模式的吉林省就業結構偏離情況 %
人均GDPっ澇 第一產業結す蠱離度 第二產業結す蠱離度
第三產業結す蠱離度 總偏だ攵
<300 34.7 -6.5 -28.2 69.4
300 38.9 -10.6 -28.5 78
500 34.7 -9.9 -24.8 69.4
1 000 25 -6.3 -18.7 50
2 000 16.3 -3.4 -12.9 32.6
4 000 5.6 1.2 -6.8 13.6
1.2.2 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根據統計公報數據,利用公式(3),計算得到2000~2013年吉林省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動情況(表3)。
表3 2000~2013年吉林省比較勞動生產率變動情況
年份 第一產業比較だ投生產率 第二產業比較だ投生產率 第三產業比較だ投生產率
2000 0.438 8 1.387 6 1.872 2
2001 0.419 0 1.254 0 2.118 4
2002 0.447 9 1.152 2 2.114 1
2003 0.449 2 1.103 0 2.236 3
2004 0.459 8 1.088 8 1.810 5
2005 0.415 2 0.950 7 3.055 1
2006 0.414 9 0.917 4 3.085 9
2007 0.423 7 0.900 8 3.108 4
2008 0.412 9 0.920 3 2.800 3
2009 0.375 7 0.934 3 3.187 6
2010 0.347 5 0.988 5 2.838 1
2011 0.349 1 1.039 8 2.304 7
2012 0.346 9 1.027 3 2.485 7
2013 0.338 7 1.026 2 2.489 5
由表3 可知:
(1)2000~2013年吉林省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小于1,且呈下降趨勢,表明第一產業勞動力有所轉移,但仍然處于勞動力供給過剩狀態,且內部勞動力分布狀態不合理,有進一步優化的潛力。
(2)2000~2013年吉林省第二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均圍繞標準值1而微小波動,說明吉林省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穩定,吉林省處于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的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能夠安排一部分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但是這部分勞動力需要經過職業培訓。
(3)2000~2013年吉林省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均遠遠大于1,表明吉林省第三產業對人力資源的素質要求不高,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基本符合第三產業需求。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波動幅度比較大,說明吉林省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同時也反映出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基本上從事的是職業素質要求不高的簡單勞動。
2 吉林省第一產業富余人員就業目標選擇
2.1 “標準結構”特征 產業結構國際標準是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倡導的“標準結構”為依據,來判斷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產業結構是否達到了合理化。錢納里和賽爾奎因“標準結構”劃分測度標準見表4。
表4 錢納里和賽爾奎因對經濟階段的劃分標準
階段 收入水平(1996つ輳∥美元 工業化階段 國家類型
0 <620以下 初級產品生產階段 不發達國家
1 620~1 240
2 1 240~2 480 傳統工業化階段 準工業化國家
3 2 480~4 960
4 4 960~9 300
5 9 300~14 880 發達經濟階段 發達工業國家
6 14 880~22 320
將吉林省歷年人均GDP按照1996年匯率和不變價格進行折算,得到吉林省2000~2010年人均GDP時間序列(圖3)。
圖3 2000~2010年吉林省人均GDP時間序列
從表4和圖3可以看出吉林省產業結構演變過程:2000年人均GDP為722.8美元,標志著吉林省已經進入了不發達地區的第二階段;2004年人均GDP為1 387.7美元,進入了傳統工業化初期階段,屬于準工業化地區;2007年人均GDP為2 331.0美元,接近于傳統工業化中期;2010年人均GDP為3 010.00美元,屬于傳統工業化中期。2012年吉林省人均GDP 6 783.12美元,2013年增加到7 620.53美元。
從2007年開始,第二產業要求勞動力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新生勞動力也必須具備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2.2 收入類型標準 參考世界銀行關于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的標準(表5),吉林省三次產業產值的比例2000年達到20.43%、39.4%、40.17%,2007年為14.83%、46.84%、38.33%,2010年達到12.2%、51.5%、36.3%。這樣的產業結構,相對來說,吉林省已經由低收入地區進入了下中等收入地區。
表5 世界銀行按三次產業產值比重劃分的國家收入類型標準
年份 農業 工業 制造業 服務業 國家類型
1980 35 26 15 38 低收入國家
15 45 - 40 下中等收入國家
18 45 - 37 下中等收入國家
9 46 23 45 上中等收入國家
3 36 24 61 高收入國家
1997 31 27 16 42 低收入國家
12 38 - 50 下中等收入國家
14 40 - 46 中等收入國家
10 34 - 56 上中等收入國家
結合西方國家人力資源管理經驗,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區,第一產業正在逐漸實現機械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將逐漸減少,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勞動者將會成為產業的主力軍。第二產業對勞動力文化素養的要求更高,必須掌握專業技能才能謀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不符合第二產業發展要求,能在第二產業內就業的人員偏少,大部分勞動者只能在第三產業內的低端崗位就業。
3 吉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對策
3.1 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及職業技能提升意愿問卷調查 為了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及職業技能提升意愿,課題組在研究區進行了調查問卷。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在農業產業再就業過程中希望學習哪方面的知識”的問卷中, 62.8%的農民仍然對種植業感興趣,46.1%的農民選擇了傳統的糧油種植技術,22.1%的農民選擇了水果栽培管理技術,21.9%的農民選擇了學習蔬菜栽培技術,選其他技術的也占9.7%。在“對哪些非農產業知識感興趣”的回答中,選擇工業技術的占22.1%,運輸業的占20.5%,建筑業的占21.0%,餐飲服務業的占19.6%。可見,農村富余勞動力已經把第二、三產業當成了轉移方向。當問到“培訓方式選擇”時,選擇不脫產占76.5%;選擇脫產培訓的只占22.2%。當問到“教學方法選擇”時,選擇現場實習的占46.1%;課堂教學僅占35.1%;通過電視學習的占10.1%;通過廣播學習的占3.1%;通過其他學習的不到6.6%。可見農村富余勞動力希望在職業技能培訓時,圍繞生產來組織教學,在干中學,突出實踐、實用和實效的┨氐恪*
3.2 對策建議
3.2.1 第一產業內就業的勞動力職業技能提升對策。結合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目標制定多元化的培訓方案。玉米深加工、糧食過腹轉化、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等多家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遍布吉林省糧食主產區。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模式是“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或基地)+農戶”,組建產業合作社,依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開展能夠滿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需求的培訓工作,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和專業素質[2]。
3.2.2 非農技職業技能提升對策。非農技職業技能泛指農業產業化企業運用的工業技術,建筑技術,農業機械和車輛駕乘技術,餐飲服務技術等。政府應該主導農民非農技職業技能的培訓工作,圍繞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目標,結合當地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優勢,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3]。
工業技術的培訓,應該根據政府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由政府牽頭、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建筑技術的培訓,應該發揮農村泥瓦匠的專長,采取“師帶徒”的方式,在實踐中靠師傅的言傳身教傳授技能,也可以結合鄉鎮建筑施工企業的需求開展培訓工作。農業機械和車輛駕乘技術的培訓費用較高,政府應該給予補助,由政府牽頭,委托駕訓培訓機構開展。理發、洗浴、餐飲、家政等服務技術應該委托專門機構開展培訓工作,政府適當給予補助。
參考文獻
[1] 鄭長生.當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需求與發展對策研究[J].管理學家,2013(7):396-397.
[2] 孫金鋒.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需求與對策探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10):179-182.
[3] 楊海芬,趙瑞琴,趙增鋒.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約束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