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 400031;2.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 430070)お
摘要 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理念的內涵進行了研究,指出該理念在價值轉型、可持續發展和合作協調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 生態環境建設理念;農村城鎮化;研究;內涵
中圖分類號 S-9B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19-06439-02お
Study on the Intens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Rural Urbanization
LIU Jian瞗eng(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eco瞖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 in rural urbanization process was studied, the function of the idea in value transform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 Rural urbanization; Study; Intension
作者簡介 劉建鋒(1973-),男,重慶人,副教授,碩士,從事哲學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529
農村城鎮化的水平高低和發展速度與生態環境建設密切相關,并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極為重要影響。農村城鎮化是一個受經濟增長刺激和工業發展催化的人口集聚過程,在這個進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利于農村城鎮化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農村城鎮化存在著“經濟至上”的傾向,因而在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不得不承受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所帶來的代價,如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人口膨脹等。因此,如何開展好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政府和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如今,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城鎮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來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而生態環境建設的好壞則通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生活質量的優劣。農村城鎮化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生態環境的狀況。因此,正確把握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特色生態環境建設理念的內涵,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環境,基本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1]。十八大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同步發展”,要求“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2]。十八大首次單篇論述“生態環境”,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這“三個發展”、“三個空間”成為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行動指南。為更好地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實現好“三個發展”,構建好“三個空間”,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次明確,“建設生態環境,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環境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3]。這些論述都明確指出了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特色生態環境建設理念的內涵,與以往的生態環境建設理念有極大的不同,其“特色”的內涵集中體現在以下幾┓矯?。?/p>
1 體現了價值轉型的理念
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政府和個人“唯經濟至上”的價值理念,這導致了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單純用行政命令保護環境及“經濟發展至上”觀念的惡果。要改變這些惡果需要我們向“生態與經濟并重”的轉型,及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同步、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及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樹立價值轉型的觀念,一要樹立生產生活的生態文明觀念。要徹底改變過去對資源利用上的舊觀念,摒棄在發展經濟時不計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的行為, 使人們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上有較大的轉變。二要樹立消費行為的生態文明觀念。人類最劇烈的活動莫過于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環境,雖然資源豐富、環境容量巨大,但畢竟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發展生產和消費,必將導致資源的短缺和枯竭。每個人的消費都直接或間接地消耗各種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同時向大自然排放各種廢棄物。然而,在我國不文明消費、奢侈浪費比比皆是。因此,轉變消費觀念、提倡勤儉節約,才能實現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4]。
采用這種價值轉型的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現代化過程經驗教訓,反思當代人類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直面工業文明發展困境的基礎上,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人、社會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的正確價值選擇。
2 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是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發展”[5]。它可以說是一種理想式訴求,而且理想訴求只有通過某種現實訴求的途徑才能實現。龐元正認為,“人類享有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并公平地滿足今后世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求得發展的權利必須實現[6]?!北容^而言,生態現代化則是其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內涵的繼承和實踐,理性的操作實踐體現了生態環境的現實訴求,并對我國生態環境語境具有特定的適應性。自從可持續發展的提出到現在,人類已經討論了將近30年,可以說可持續發展理論已經同趨成熟了,但縱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歷史,它的發展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并受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巨大。因此,只有通過對理論的不斷實踐,從實踐的發展中探索出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選擇方式。
可持續發展認為經濟增長和社會是協調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和諧發展,共同進步,而生態現代化則試圖通過生態化的生產與消費轉型過程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共贏。同時,面對突入其來的各種生態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可持續性發展的遠景訴求從長遠的角度揭示了生態環境的核心價值觀念,但卻不同作為一種近景的實施手段。與可持續發展相比,生態環境建設具有更強的現實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們需要從“可持續發展”逐漸過渡到“生態現代化”,寄希望于通過更現實的手段為現階段中國特色生態環境建設更好的實施提供切實可行的是實現途徑。
3 體現了合作協調的理念
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許多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全局性的問題,并由此蔓延到各地??ㄋ{默[7]認為,現代性治理存在明顯的二元對立,表現為政治與行政的對立、國家與市場的對立、規則與契約的對立、有責任與無責任的對立等多個方面,特別有無責任的對立,使“共同的責任”難以理解。因此,完善生態環境建設方式,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全局化,就需要采取合作協調的理念,實現“全局”與“局部”的雙贏。由于經濟發展同趨一體化,任何一個地方不可能單獨解決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建設也應該不分區域。一個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環境做出積極的努力,得不到其他地區的響應,甚至不配合,那么其他地區的努力都將付之一炬。而沒有各參與主體共同責任的各自擔當,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是難以想象的[8]。
構建應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應體現出合作協調理念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為治理區域化、政策協同化、關系伙伴化[8]。一是發達地區應一馬當先,勇于承擔責任,利用較為豐富的經驗,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實現資源與經驗共享,因為生態環境問題并不是一個地區或者幾個地區所能解決的,作為全局性的問題更應該需要整個國家的共同協作與努力,這關系到整個國家未來的命運,所以必須要求在全國范圍采取積極的交流與合作才能得以實現“共贏”。二是要建立起系統化的生態環境政策體系,全面實現政策“綠化”,體現為戰略明晰、政策介入廣泛、政策資源配置合理、政策工具創新[8]。三是生態環境建設是良性互動的共治,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的共治,它要求各方重視節約資源和有效利用資源,使有限的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民主協商,才能實現生態與社會的公平。實施更加廣泛的民主參與形式,使全社會形成一個公平有序、綠色環保、人與自然和諧的氛圍,這也是黨實現執政興國使命的一大責任。
4 小結プ苤,就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特色生態環境建設理念的內涵研究而言,需要結合實際做出相應轉變,形成適于自身進步的理念,創造出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2009.
[2] 十八大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李祿勝.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重視的幾個問題[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3(2):63-64,89.
[5] 孫津.可持續發展的真實含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2):117-118.
[6] 秦旭娜.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倫理意蘊[N].光明日報,2011-07-21.
[7] 皮埃爾·卡藍默.破碎的民主:試論治理的革命[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38-44.
[8] 朱芳芳.中國生態現代化能力建設與生態治理轉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3):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