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優
匿名社交,最熟悉的陌生人
BBS和聊天室的誕生,讓人能夠有機會戴上一個面具,扮演另一個自己,但隨著網絡大踏步地侵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網上留下的蛛絲馬跡也越來越多,許多人突然發現,即便在網絡中他們也已經無法安全地躲在面具后面暢所欲言。有心人可以通過他們留下的聯系方式和言論中有意無意透露出的個人信息,“人肉”出原作者的現實身份。而最近在小圈子中流行起來的匿名社交APP正是看到了這其中所透露出的商機,從而借機迅速壯大。
如果說在過去是Facebook、Twitter、《微信》和微博等引領的社交領域,那么在去年,Snapchat則打開了私密社交這一空白點。而今年,這一現象更為突出,Secret、《秘密》與YY推出的私密圈等產品,更是進一步將社交差異化在個人隱私方面發揮到了極限。匿名社交產品團隊相信,用戶不僅需要需要用真實身份進行社交分享,有時候他們也需要一個樹洞來分享自己的秘密,獲得陌生人的建議,而這就是匿名社交產品的生存空間。
商機與道德,如何把好這杠桿
匿名社交雖然為用戶制造了一個私密空間,允許用戶暢所欲言,但與此同時,它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質疑和非議。5月8日,紅極一時的匿名社交應用《秘密》僅在蘋果商店停留了30多天就被下架。在這之后,它又更名為《無秘》上線,但很快又遭遇下架。與此同時,多玩的私密圈也高調推出,更有傳言Secret即將入華……。除此之外,更有大量山寨《秘密》在后面加上各種后綴來趁亂入局。似乎許多人都認定,匿名社交將成為下一個社交熱點。
然而花團錦簇的背后,往往不是光鮮。匿名社交APP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讓人對于它的生命力和自我道德約束力表示懷疑。
對內來說,一款APP的出現其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滿足用戶需求,而是為了使開發商獲得利益。由于用戶處于匿名狀態之下,這讓相關APP的盈利成為了一大難題—采用下載收費模式無異于自尋死路,而內置廣告也有可能造成用戶體驗下降從而用戶流失,從目前趨勢來看,未來匿名社交盈利模式很有可能會走“官方有意識地操縱某些廣告宣傳軟文進入熱貼榜,收取產品廣告費”的隱秘盈利模式,而Whisper則是采用了付費發私信這種盈利模式,但效果平平。但不論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比起短時間的盈利,更吸引開發者的也許就是如何發展用戶基數以及維持用戶黏性這兩個問題,有平臺,就會有利益,對于許多開發者來說,匿名社交APP的真正客戶群其實并非是用戶,而是那些財大氣粗又需要平臺的大公司,若是被他們看中收購,那么接下來盈利問題,也不再是開發者的考慮范疇了。
而對外,匿名社交APP所遭遇的非議主要集中在了“散布謠言”、“煽動言論”和“人身攻擊”上,這是匿名社交不可避免的原罪。在人們隱藏自己身份的時候,雖然他們可以通過這些APP來滿足表達真實想法的訴求,尋求他人幫助來解決自己所遭遇的問題。但是這種“安全感”對于自我約束能力差的人而言,卻是一道護身符,他們可以在網絡上以匿名身份散布現實中有跡可循的人的信息,而不用過于擔心被發現。這讓匿名社交很有可能走向失控—它誕生的本意是滿足人們在面具下面“做自己”的真實需求,但卻反而有可能帶來更多的虛假信息。
面具背后,真的安全?
《秘密》因匿名而火熱,但許多用戶在高高興興地享受它帶來的安全感之時,似乎也忘記了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秘密”。
據了解,許多匿名社交APP都采用了賬號名稱隨機生成,以及與蘋果賬號相綁定的模式。而在它們的介紹中均提到了會提供舉報功能,甚至協助警方提供部分數據和資料。這就意味著,號稱“匿名”的APP其實還是會記錄用戶在網絡上的一言一行,有記錄,就會有泄密的風險。再考慮到不少用戶為了博取更多的點擊量和回復率,不惜夸大其詞聳人聽聞,一旦此類記錄因為種種原因被公開,會給社會帶來多大的震動和不安。
匿名社交真的安全嗎?對用戶來說不是,對它本身而言,更不是。
下架,是終結還是開始?
《秘密》的下架似乎證實了外界對它的擔憂,而各方面對其下架的原因也各執一詞。有業內人士宣稱它被下架的原因是搜索排名優化不合規范,關鍵詞太多太亂;也有人曝料是《秘密》與Secret應用過于相似,有抄襲嫌疑,從而被Secret舉報。而還有一種猜測則是《秘密》涉及傳播不良內容而被下架,特別是在凈網行動正處于如火如荼的階段時,這種可能性更為增大。早在2010年,新浪微博平臺就曾經上線過中國匿名社交的始祖—樹洞機器人,盡管有著審查機制,但是依舊因為用戶數量過多,常有不良信息被放出來而在一年后被新浪主動叫停。而現在的《秘密》,所需要承受的風險顯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