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云忠

一、高考命題預測
近年文學文本選文多為文化散文,大多選用課外有關歷史人物、名勝古跡、文化傳說的材料,且與課內文章的特點相關聯,內容上更強調其價值取向,時代感強,人文內涵豐富,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社會、生活、人生,語言生動活潑,富于文采且風格別致,表達技法多樣,有較強的文學價值。重點考查評價和鑒賞文章思想內容、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此外,近年來小說考查增多,內容集中在分析評價人物形象,梳理概括故事情節,感受、分析環境描寫,歸納領悟寫作意圖。其中“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與“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往往結合在一起。
二、考點終極突破
(一)關鍵詞語解讀
一般地說,高考試題測試詞語的含義,往往不是詞典中所詮釋的“規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語境意義。“關鍵詞語”主要是與文章的核心內容密切相關、表達功能特別強或理解上容易發生偏差的詞語。
指示內容,潛在含義、修辭義、概括義、詞語的表達作用,這些方面是文中詞語的考查內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
文章重要句子包括:從文章的內容看,不同層次的中心句;從結構上說,總領句、總結句和重要的過渡句;從表達上說,富有特色或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三)概括文章中重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直接描寫刻畫人物的,也有用對比、環境烘托等側面塑造人物的。
直接描寫:①外貌描寫: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著、姿態等的描寫。作用: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內心活動,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顯示人物的性格變化等。②心理描寫: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或思想變化進行具體刻畫。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礎、行動的內在依據。心理描寫,有時可直接由作者來進行描繪,或由人物的獨白、夢幻來進行披露,有時也可間接地通過景物及人物動作、所處環境及遭遇來進行折射。③語言描寫:包括對話描寫、獨白描寫等。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同時也能反映人物的內心活動,顯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間接地表現其他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動或預示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示作品的時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等。④行動描寫:對人物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動作的描寫。作用:刻畫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形象。⑤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場景細節描寫、服飾細節描寫、動作細節描寫、心理細節描寫、語言細節描寫。作用: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主題,推動情節的發展,營造一種氛圍,渲染時代氣氛、地方特色。
(四)表現手法/表達技巧
表現手法是指人們運用語言藝術,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用的具體方法。包括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直抒胸臆、對比、卒章顯志、象征、襯托、想象、聯想、照應、寓情于景、反襯、烘托、托物起興、美景襯哀情、渲染、虛實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伏筆照應、設置懸念、渲染環境、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
表達方式是指人們在用語言、藝術、音樂、行動等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時所采取的語言方法和形式。表述不同的內容需要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常見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五)理解主旨大意、思想情感
首先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就要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也就是說要“整體閱讀”。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題目和出處,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同時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結句、過渡句、關鍵句,借助經常出現的詞語,借助重要的關聯詞。尤其要注意把觀點和材料分開,看看哪里是作者運用的材料,把這些材料放到一旁,觀點就水落石出了,抓住這些觀點,就抓住了文段內容的核心。
其次把握文章的主旨。注意理清文章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內涵。還要看文章的作者、寫作時間和文后的注釋等,特別要瀏覽一下后面問了哪些問題,從題目的選項中揣測文章的主旨,明確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這樣解題就心中有數了。
最后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搜集信息式的文章閱讀有別于專門研究性的文章閱讀,其目的在于了解作者的觀點、主張、態度和感情。我們根據文章的語言表述,在通讀文章知其大略后,必須細察作者在文中留下的思維痕跡,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歸納,才能在自己的頭腦中復制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感情。理清文章作者的思路,是指對文章宏觀的把握。宏觀把握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對文章進行結構分析,也不是讓我們死記對文章結構分析得出的結論,而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過程中,訓練、提高我們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原創預測訓練
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
一條河的消逝
文王太生
我一扭頭,一條河在我的肩上流淌。
那是市河,與街道平行的河,岸上走著寂寂想心事的人,河上劃著放魚鷹的船,人、樹、房子、市井倒映在水里,時間不算太久,像放一場黑白電影。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每天都消失一些河。一條河與一個城市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可以想見,這條河與這個城市像親人一樣,臨分別時,是那樣的依依不舍。
三十年前,我所在的城市街邊有市河,河是另一種形式的路,水面上古老的磚橋,它們有很好聽的名字:虹橋、升仙橋、稅務橋、陳家橋……那時候,我住在升仙橋旁,河對岸李家小媳婦,坐在一棵槐樹下側著裊娜的身姿梳頭。河岸又高又陡,李家三歲的娃,在河沿上戲耍,一腳踩空,一骨碌順著河坡滾落河去。李家媳婦見狀,像一頭母鹿,撥開河坡上的雜枝荊棘,沖下坡去,一把拽住落在水里的娃。
一條河的消逝,看起來起于某個不起眼的細節。其實,不起眼的細節,早已決定一條河的走向,甚至是它最后的消亡。
填這條河,是從在橋頭開老虎灶的朱二小開始的。朱二小將燒老虎灶的煤渣倒在河里,一點點蠶食這條河,老虎灶的后面,漸漸多出一塊堆柴火的空地。
朱二小隔壁開筆店的陸先生是個文人,他不會往河里倒煤渣,只是倒背著手,一聲不響地站在他家屋后的河埠頭上。
河越來越瘦。橋頭上,賣水產的小販在劈河蚌,春天剛起水的河蚌又嫩又鮮,人們買回去河蚌燒秧草,河蚌剔下的殼“嘩啦嘩啦”倒進河里;小孩子撿一枚枚河蚌殼,在水面上,放遠去的河蚌船。
賣金魚的將那些瘦弱的,或有殘缺的小魚扔進河里,第二年那些原本屬于水缸的被遺棄的金魚,繁衍出小生命。“水泡眼”、“絨球”、“一點紅”在水里鳧游,原本不被看好的“弱勢群體”,也有出類拔萃的“俗二代”。
河,一旦進入商業化,就有許多泡沫和雜質。比如,有人在河里洗荸薺,那些從遠處大量運來,帶著泥土的荸薺,洗凈了,拿到集市上去賣,河埠頭不再是從前淘米、洗菜和浣衣的樣子。滿河的爛菜葉、被揀除的小荸薺在水面上晃蕩,小荸薺又長出新荸薺。河水是一味藥,修復小荸薺的生長基因,是小金魚最后的家。
作為一條河的觀察者,閉上眼睛,我會隨時隨地想到這條河的模樣,以及它的式微。在這里,我并不記述河水變化的四時風景,岸的植物,水邊的逸趣,因為總有一條河曾經流過一個城市。
河岸上的人家,像嵌鑲在河流這棵大樹上的一個個鳥巢,后來人口的膨脹,使原來的房子住不下,有人到城墻上取土填河,岸在漸漸縮小,終于有一天只剩下窄窄的溝渠。
河,是社會和時代的流緒,一條河斷流,人們通往家園的源頭也就枯竭了。河湮沒了,半座城墻消失了,我看到土入河時,水變成泥漿的掙扎。磚橋被拆掉了,魚在穿越涵洞逃亡。
外婆養的一只小花貓,有一天晚上從河里釣上來一條魚,叼在嘴上。貓怎么會釣魚呢?尾巴是潮濕的。小花貓蹲在涓涓細流的河床上,發現了遷徏的魚,就用尾巴一掃,一條魚應聲甩落到岸上。
一條河在漸漸消失,到最后只剩下八字橋下還有一眼池塘,像流淚的眼,那些水流仍倔強地往遠處漫溢。奇怪的是,這口塘的水既清又涼,塘底鋪著厚厚的煤渣,水從煤渣的縫隙汩汩溢出,就像從時間的縫隙逸出,原來是眼暗泉。
河在地下而流么,或者說,它把一種流動的姿態轉化為另一種流動形式?不得而知。
反正消逝的是河,在它原來的地方建起了樓房。住在房子里的人,還會想到這兒過去曾經是一條河;在深夜躺在床上,耳朵貼著枕頭睡覺,還會聽到一條河流淌的聲音嗎?
(選自《株洲日報》)
1.文章第二自然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據文章內容,說說一條河的消逝的“不起眼的細節”及其情況。
4.賞析文中的畫橫線文字。
5.不僅是河流消逝,很多舊事物都在消逝。面對舊事物的這些消逝,請說說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像一場黑白電影”說明作者記憶深刻,描寫河流未消逝時的情狀,人、景物、生活的和諧畫面。
2.(1)河流和周圍環境的和諧與美好。
(2)刻畫了河流消逝的情況。
3.有人倒煤渣、河蚌、小魚等填河行為,不愛惜;旁人“一聲不響”,沒有正義、反對的聲音。
4.用了疊詞、比喻等手法。將河消逝而不逝情況表達出來,表達作者對河流消逝的痛惜和希望河流不消逝的期盼。
5.示例:①新事物的出現總會伴隨著舊事物的悄然離開。②人們總是對即將消逝的舊事物有許多不舍和留戀,但也要對即將到來的新事物寄予種種美好的祝福與期盼。③不要害怕改變,但要注意改進改變的行為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