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電氣控制技術教學內容體系框架、研究企業參與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教學大綱修訂和培養方案的制訂,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途徑,廣泛采用“項目導入、任務驅動”人才培養新模式,根據市場需求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和拓展。研究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教學,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
【關鍵詞】電氣控制技術;課程體系;改革
0 引言
以電氣控制技術課程為基礎,結合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踐,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具備本專業高素質勞動者和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所必需的電氣控制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規范意識、敬業勤業和團結協作的職業精神,打造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優勢。
1 采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模式
一個模式:即用“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采用“項目引入、任務驅動”和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校企合作創新,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立基于企業現場的標準化作業流程為主的項目化教學體系。編寫具有高職高專特色的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校本教材或實驗、實習用教學指導書,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指導能力和教學改革經驗。自制一些教學或實驗用教學設備,進一步滿足課程教學條件。研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學術課題,提升科研能力。
引入工程項目,以任務驅動為切入點,每個項目設有若干模塊,每個模塊圍繞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估的工作過程精心設計了工作任務。通過幾個分任務將理論知識點和技能訓練融合,讓學生在操作中完成項目相關參數的選擇和項目內容設計,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具有現代“班組長”潛質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高級技能型人才和復合型技術應用人才。
2 基于“工作過程,市場需求”導向
二個導向:即基于工作過程教學導向,基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尋求提高高職高專機電類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提高實訓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和能力培養,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學校知名度??商岣呓處煹木C合知識運用能力,增強使命感、責任感。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就是以典型的工程項目為案例,根據確定的職業崗位,先分析其典型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得出完成工作任務對應的職業要求,按照職業要求設計專業知識模塊和項目案例,實現按照職業成長規律與學習規律將職業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進行整合,歸納出相應的行動領域,再轉換為學習領域。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就是緊密跟蹤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產業發展的新動態、科學技術的新進步,按照行業、企業和各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培養有用人才。
3 執行“職業標準,崗位任務”融入
三個融入:即職業標準融入教學標準,崗位任務融入學習任務,企業文化融入專業文化。職業標準融入教學標準,即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等及時滲透到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中,課程體系的設計融入職業資格標準和教學和評價體系中,通過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資格考試,職業資格證書來確保,進一步優化訓練條件,創新訓練手段,提高訓練效果,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崗位任務融入學習任務,即分解工作任務,形成教學情境和學習任務。崗位任務綜合性強,具有實用性、通用性,先進性。突出了人才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企業文化融入專業文化,即將先進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滲入高職院校,企業文化融入專業文化,滲透到課程文化,并在課程教學中貫徹企業文化思想,企業文化長期浸潤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通過主體參與、情感體驗、積極創造的途徑,使專業文化充滿了企業文化的特征,學生進入企業后增加親和感,推動企業持久健康發展。
4 注重“區域經濟,校企工學”結合
四個結合:即注重地方區域經濟特點和學校專業有機相結合,注重工學結合,注重校企結合,注重教室+車間相結合。
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發揮電氣控制專業特色,主動將自身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與社會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贏伙伴關系,一方面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形成合力作用。
注重學生在“工學結合、頂崗實踐”的教學模式中學習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企業專業技能。注重開展企業實際項目的技術服務和校企合作辦學,項目的技術服務能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生產實際,熟悉現代化生產工藝,掌握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設備,并在實際開發工作中培養自己的技能。注重教室和車間相結合,學習環境仿照企業環境建設,教室就是車間。學院的教室搬到車間。實現了教室與車間合一、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和學習策略培訓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5 依靠“人才培養,實習基地”共建
五個共建:即隊伍共建,基地共建,共建計劃,共建課程,共建課堂。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動機制和運行機制,為校企合作提供思想指導,深化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校企合作的課程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校企合作“TET”三力合一模式。
隊伍共建。即通過校企共建,著力打造一支新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一方面,積極引進在企業工作的技術專家充實教師隊伍,聘請企業名師專家、技師作為兼職教師,加強在職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特別是重點培養具有專業優秀骨干教師潛質的中青年教師的成長。
基地共建。即按照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要求,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與企業互動,建設一批融實踐教學、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考核、職業資格認證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有效地利用企業設備,使實訓室車間化、工廠化。充分發揮校外實踐實訓基地的作用,聘請各類素質高、能力強的技術人員作為學生實習的指導教師。
計劃共建。即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聘請行業、企業領導和專家參與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或修訂工作,認真聽取行業、企業專家建議。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計劃,保障職業院校培養優秀人才。
課程共建。即校企雙方按照人才需求設置課程,圍(下轉第83頁)(上接第1頁)繞企業的生產實際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規格標準,進行課程改革,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參與課程改革,對專業進行職業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崗位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確定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開發專業教材,確保課程建設質量。
課堂共建。即在實踐中形成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思想,聘請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工程師定期給學生授課、開設講座、作學術報告,把來自經營管理第一線的最新知識、最新技術、最新經驗傳授給學生。形成校企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機制。
6 結束語
通過電氣控制技術課程體系改革與研究,推動學校特色專業建設和內涵發展,同時對“項目導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引領課程的全面教學實施起示范作用。通過電氣控制技術課程體系改革與研究建設,推進“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和教學模式創新,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健全有利于電氣控制技術課程實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提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立足于地方企業,服務于區域地方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江賢.運用“訂單教育”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6):64.
[2]吳江賢.成人教育與經濟發展[J].職教論壇,1999(08):29.
[3]吳江賢.職業教育與班組長培養[J].成人教育,2004(03):47.
[責任編輯:陳雙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