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生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也逐漸加入到以生產工序分工為主要特征的垂直分工體系中,憑借自身在制造業的低成本生產優勢及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吸引了大批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環節轉移到中國。在參與垂直專業化分工時,東道國可以通過示范效應、競爭效應、人員流動效應以及前后向關聯效應這四種方式獲得技術溢出來提高東道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垂直專業化分工與技術溢出正相關,并提高東道國的技術水平。
關鍵字 垂直分工 技術溢出 接受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1主要文獻
垂直專業化分工(vertical specialization)作為一種分工方式最早由Balassa(1967)提出,Hummels、Papoport和Yi(1998)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完善,將其定義為,一個國家使用進口中間品進行生產,生產出的產品一部分作為中間品被出口到另一個國家。在對垂直專業化分工現象研究的過程中,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的表達。Jones和Kierzkowsk(1990)提出了“分散化生產過程(fragmented production)”的概念,定義為生產過程分離開來并散布到不同空間區位的分工形態;Feenstra把垂直專業化稱為“全球經濟生產非一體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用不同貿易指標度量了這一生產方式拓展情況,并評論了信息革命對這一進程推動作用。Arndt和Kierzkowski(2001)發表的論文集中用不同的詞匯表達垂直專業化分工這一現象,如全球外包(global sourcing)、海外外包(offshore sourcing)、轉包(sub-contracting)、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等。根據Hummel等人的定義,垂直專業化分工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最終產品的生產過程由多個連續的可分解的過程或環節構成;(2)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國家分別在產品生產過程的某一階段從事專業化生產;(3)至少有一個國家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中間投入品是通過進口取得的,其產出的部分產品又被出口,
2基本理論
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模型)是基于比較優勢理論,建立在各國間要素稟賦差異的基礎。貿易理論認為,由于不同的國家擁有的資源數量的多少具有差異性,導致同一個產品的生產成本在不同的國家中亦會產生差異。如果國家1擁有的勞動力生產要素多于國家2,則國家1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具有優勢;如果國家2擁有的資源生產要素多于國家1,則國家2在資源密集型產業中具有優勢,這種擁有的要素量的差異程度決定了兩國分工和貿易關系格局。
從模型中可以推出,如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如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具有大量的資金與技術,因此發展中國家主要從事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出口到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主要從事于資源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在滿足本國需要的同時,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別以自己具有優勢的產品進行交換。
如果在兩個國家分別獨立的情況下,兩國分別獨立生產兩類產品,在這兩個國家內部都存在完整的產業體系,既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又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當兩個國家的經濟不再獨立,而從獨立到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在利益驅動下,兩個國家都逐漸減少自己不具有要素優勢的產品生產,而越來越多地用進口來替代,最終各自都集中于自己具備要素優勢的產品上進行生產,形成雙方間的產業分工格局。
1978年日本學者小島清提出“邊際產業理論”。其認為,投資國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首先對外進行轉移,即是投資國的邊際產業。相對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首先進入轉移的行列;在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密集型高的生產環節首先進入轉移行列;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環節中,勞動力成本在總成本中所占比例高的生產環節首先進入轉移行列;在同一產業中,企業效率低下的比企業效率高的先進入邊際企業的行列。中國學者貝毅、曲連剛與小島清觀點一致。其認為國際產業轉移往往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開始,進而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往往是從相對發達的國家轉移到欠發達國家,再由次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樣逐層推進。
3結論
隨著市場一體化與生產分散化趨勢的加強,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參與產業垂直專業化分工成為促進產業發展,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從量的方面考慮,如果外資規模相對于內資而言偏大,形成一定的市場壟斷,從而導致負面的擠出效應,說明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承接產業水平過小,對產業的促進效應太小,效果不明顯;如果承接產業轉移的水平過大,就會出現上述情況,形成市場壟斷,也不利于東道國的產業發展。從質的方面來考慮,如果東道國與產業轉出國的技術差距太大,一般認為其不會促進東道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如果選擇承接產業的技術水平差距太大,會導致東道國產業在吸收外來技術的過程中出現難以想象的困難,這不但導致東道國產業的技術水平無法提高,也導致產業轉移方依賴自己在技術上的優勢搶占市場,削弱東道國產業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Kokko A.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4, 43: 279-293.
[2] 胡昭玲,張蕊. 中國制造業參與產品內國際分工的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