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宿遷以獨特的地理與人文形成了素樸的民俗文化,為立足服務地方的技能型高校美術,具有地域和資源等優勢,把本土民俗文化整合到高校美術教育中正契合了雙方協同發展的良機。本文將從民俗項目推進、開設民俗課程、民俗題材的美術創作、創新民俗文化課堂教學等方面闡述宿遷民俗文化在地方高校美術中的應用,旨在提升高校美術對本土民俗資源的運用領域與空間,構建地方與高校文化有機交融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關鍵詞】民俗文化;民間藝術;高校美術;應用;教學
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在長期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的生活習俗文化的總稱,它具有民間傳承性和共識性,涵蓋了生產勞動、節日習俗、民間藝術、民間文學、宗教等范疇,是藝術創作和情感動力的源泉,也稱為民間文化。地處魯南和蘇北交界的江蘇宿遷就是別具地域性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這里是項羽的故鄉,在一代代人民堅韌精神的創造下積淀了淳樸的民風和民俗,使這塊千年古土更具歷史與文化底蘊。由于宿遷“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民俗特性,民俗文化的內容豐富,有別具地方特色的戲曲文化,如淮紅戲、大鼓、琴書等,更有繁榮的民俗活動,如民俗廟會、民俗節日、貼門神、舞獅子、踩高蹺等,尤其民間藝術領域是本土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具有很高的研究、傳承和運用價值,如云渡桃雕、民間泥塑、沭陽烙畫、民俗服飾等,為地方高校美術教學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一、宿遷民俗文化和地方高校美術
隨著經濟和物質水平的提高,宿遷的民俗文化逐漸被新文化藝術沖擊和掩蓋,尤其是一些頗具歷史價值的民間技藝正面臨著傳承人匱乏或流失的情況,盡管政府也倡導要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但仍鮮有人真正參與進來。這種情態下,本土高校美術院系首具參與優勢,如宿遷學院、宿遷高師等,它們的美術理論體系較成熟,又兼備地域便利、人才資源豐富、美術師生素質全面等優勢特點,理應契合注重美術專業學生技能能力培養的良機,真正把有傳承價值的相關技藝整合到高校的美術專業建設和教學中來。我們可以引進這些具有傳承和應用價值的民俗藝術,積極地參與宿遷的民俗活動,為高校美術的多元化教學、技能實踐、創作題材運用等提供一線資源,還可以在弘揚傳統民俗經典的同時,把散落的民間技藝升級為具有獨立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專業課程,從而優化和完善我們的美術教育教學體系。
二、民俗文化在高校美術中應用
宿遷以其獨特的人文生態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本土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是既往歷史和改造未來的民族使命。以民間藝術為主體的民俗生活是地域人文形象的特征,擁有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底蘊,對高校美術的造型藝術、工藝技術、文化理念等方面都有著積極的參照和應用價值。如何讓本土民俗文化藝術真正與地方高校美術產生有機交合,如何在應用中產生良性互動和各自價值的提升與體現,是我們不斷思考與推動的課題。
(一)加強民俗項目推動力度
民俗文化的類群很多,要過濾出適合高校美術教育運用和發展的門類是一項系統繁雜的工程,需要持續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系統的調研、分析、歸納,高校美術職能部門是主動方,要有政策導向、項目資金支持、人才資源分工、項目研討、實踐總結等環節,這就需要官方的支持和推動,以保障宿遷民俗課程進入大學課堂。以目前狀況看,盡管宿遷的民俗文化藝術有聲有色地進行著,但偏向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普遍應用的代表性項目,如云渡桃雕工藝、傳統繪畫等。另外,高校美術還未真正從傳統的理論模式為主的教學思路中跳出來,這就約束了雙邊的發展。因此,在高校職能部門推動的同時,要增強教師對本土民俗的了解,提高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認識,提高民俗文化的縱向傳遞和空間擴布的力度,為傳承民俗文化、完善美術教學體系和多元化知識結構打下基礎。
(二)開設民俗藝術課程
對民俗藝術的研究和運用是一門具有現實性實踐意義的課程,是關乎民族文化能否較好延續與發展的重要問題,把民俗藝術的相關課程納入高校美術教育體系中,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提高文化責任感的重要舉措。基于此,我們可以開設“宿遷民藝概論”(包括宿遷民俗文化藝術概述、民間藝術門類、代表藝人、代表作品、作品賞析等內容)、“民間藝術實踐”(以理論課程為基礎,并把傳統的教育實踐課程轉換為民間藝術實地實踐,師生共同參與,民間藝人親授技藝,以此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民間工藝美術”(了解宿遷的民間工藝美術門類,理論、實踐、考察環節)等課程,還可以開設選修課程。因為民俗藝術課程與我們傳統美術課程都有知識的關聯和交叉,但民俗藝術的低調和世俗性往往沒有完備的理論體系,這是民俗藝術主要流行民間的重要因素。其實,民俗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知識,是最具生活性和人文情感的藝術形態,開設民俗藝術課程可以讓我們回歸現實,并立足于高校美術的視角對傳統的藝術進行深入研究、創新和延伸,從而實現美術課程模塊的多元化和知識結構與體系的完善。
(三)民俗題材的美術創作
列賓曾說:“只有在自己土壤中成長的藝術才能得到透徹和充分的理解。”歷經千年積淀的宿遷民俗是地域性文化的經典,與現實生活和民眾精神緊密相連,我們理應立足和挖掘人們喜聞樂見的本土民俗文化資源,從不同的文化視角來應用于美術創作中。像宿遷的民間傳統節日、廟會、禮儀、歷史傳說、地方戲曲等均可以作為我們美術創作的題材,其傳統圖案符號和樣式都蘊含著美術造型、透視、色彩、語言、形式等元素,不僅能給我們帶來視覺審美體驗,還能激發我們的藝術創造力,這是民俗文化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性魅力所在。在本人指導的美術生畢業創作中,我鼓勵學生創作有關宿遷民俗文化和藝術題材的油畫作品,如宿遷的古建(乾隆行宮、項王故里等)、民俗活動(趕廟會、踩高蹺、舞獅子等),還有借鑒民間泥塑和沭陽烙畫的繪畫元素等。在實地考察和調研中,這些飽含地方風情的民俗文化為我們的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以傳統的圖形和色彩來表達我們對宿遷民俗文化的質樸情感,作品的語言和形式更有情趣和內涵,是我們創作的源泉。
(四)創新美術課堂教學模式
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向現代、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我們應該大膽改革傳統的高校美術課堂教學模式,讓民間藝術和藝人進入課堂教學,這種做法在一些職業技能教育類院校的設計領域有所嘗試,但高校美術教育中未加推行。我們普遍的觀念是民間文化和藝術沒有系統的理論體系,不能應用于專業教學,這顯然是一種偏見。例如,宿遷的非遺項目“云渡桃雕”、“沭陽烙畫”、“民間泥塑”、“麥稈畫”等都有傳承藝人和作品,也受到了民眾的喜愛,如果將這些民間技藝變成課程教學,讓專業教師在理論上予以闡釋,讓民間藝人進行技藝流程示范,將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無論它作為獨立課程引入,還是以相關學科的融入性教學,都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為此,本人了解和拜訪了云守陽、湯征、郝鈞等民間藝術大師,親睹了一些作品和技藝流程,并與之探討民藝課程化的問題,達成了藝術交流合作的意向,為雙邊融入鋪設了基礎,對傳統文化與高校美術的協同發展意義深遠。
三、結語
宿遷以其獨特的地理與人文形成了素樸的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和技藝與地方高校美術對接,是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必然,對文化的傳承和高校美術教育特色化體系構建均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合理運用本土民俗文化資源,以多元化形式引入教學和學習,在感受地方文化親和力的同時,既能增進美術專業學生對宿遷民俗文化的感識,還能提升我們的文化認同感,更能提高我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造力。
注釋:
*科研項目:本文系宿遷市2014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宿遷民俗文化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應用研究”的成果;宿遷學院教改課題“美術專業技能應用型特色教學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3YJG11)。
【邵士德,江蘇省宿遷學院美術系】